2016年12月12日,正值《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签订一周年之际,小编参加了一场主题独特的报告展示会议:《中国面对气候变化脆弱性中的性别问题》。研究报告是由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委托进行的一项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男性和女性在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时,所受影响各不相同。 (联合国妇女署高级项目官员马雷军主持会议) 在听取此次报告展示之前,小编从未意识到,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居然也“男女有别”。 环境变暖究竟和性别议题存在怎样的联系呢? 报告结果展示: 在全球范围内,当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发生时,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一些负面影响,例如女性更容易受到伤害、甚至死亡,因为她们缺乏求生技巧。在中国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 在中国农村范围内,相对于男性,女性拥有较少的收入、土地资源、贷款机会、以及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这就减少了她们提高自身适应能力的机会。 同男性相比,女性得到的技能培训要少很多。72%的女性从来没有参加过培训,而男性这一比例为46%。 调查还发现,男性和女性受访者对灾害应急预案知识的比例分别是25%和20%。 在话语权上,报告显示,中国妇女在与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有关的决策权上受到限制,不管是在家庭里,还是在社区和重要的机构里。这就会导致,制定的防灾和抗灾计划并不能充分解决女性面对的问题。 要充分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多来自女性的声音。 为支持环境变化议题下的两性平权,联合国妇女署国别亲善大使海清也参加了此次项目研究报告的发布会。 (海清进行“气候变化与性别议题”的主题发言) 她说:“今天我站在这里,是因为我相信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不抛下每一个人。中国女性充满无限潜能。如果不让女性在应对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中国中拥有平等的话语权,这将是一个极大的失误。” “我们必须从早期就告诉女童,她们的声音、她们的发声,非同儿戏;我们必须教导年轻女性,她们的声音她们的发声,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告诉所有的女性,她们的声音她们的发声,举足轻重。” 海清还提到:“很多人其实还不清楚,农村女性已经成为农村的主要生产力,而食物和生产来源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变化不定的气候。因此,我们强烈呼吁,在研究气候变化和减少自然灾害的行动中,将性别意识纳入主流。” 海清说,她一直都为自己作为一名性别平权的倡导者感到自豪。 海清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2012年曾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中呼吁政府、企业、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农村贫困群体,尤其是妇女在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2013年,海清成为中国首位联合国妇女署支持者,她还参加橙色日公益跑活动,为消除对女性的暴力而呐喊。尽管活动当日发着低烧,她依旧坚持领跑。 2013年11月,海清作为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的大使参与录制了CCTV-8拍摄的家庭暴力记录片。在记录片中,她说:“以前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我的老婆我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这种意识是错误的,必须得到改变。” 为推动性别平等,海清一直前进着。 2015年,被任命为联合国妇女署国别亲善大使。在颁奖仪式上,海清向人们表达了自己对性别平等的看法:“我一直相信,女性和男性一样,应该花同样的精力去平衡家庭、事业,而不是一味在家庭生活中付出更多,也应该在工作中拥有相同的选择权利和机会,而不是一开始就因为性别原因受到不公正对待。” 在《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签署一周年之际,能有此女性发声的声音传递给社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开端。 正如会议中联合国妇女署驻华办事处国别项目主任汤竹丽女士所说:“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认识到男性和女性在应对气候变化时存在差异,做到这一点,令人感到欣慰。”汤竹丽女士还指出:父权乡村女性、帮助她们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扶贫工作息息相关。 (联合国妇女署驻华办事处国别项目主任汤竹丽女士发言) 这是一次面对气候变化问题下,对性别平权意识的又一次推进,让参加会议的小编感到获益匪浅。 应对气候变化,只有充分考虑到性别平等和女性赋权,才能真正落实解决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也需要每一位女性站出来,为自己发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