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年时间五万张胶片 留下成都城市记忆

 外双楠 2016-12-15

  周筱华 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人。1969年插队到西昌当知青,1972年到大邑县当了一名矿工。他在1976年花掉一年的积蓄,购买了一台海鸥牌203型照相机,从此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1980年周筱华调回成都在城建系统当了一名电工,身处城市建设的施工第一线,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就一直专注于以成都城市建设和城市变迁为主的拍摄题材。三十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他曾亲身参与修建的这座城市,目前他的老成都图片数以万计。周筱华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录着已经消失了的街巷院落以及生活方式的照片应是一幅幅被人尊重的画面,它们所记录的是我们这座城市不可复制的一段历史。”

  《街巷》

  这是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城东的红布正街。此街虽不算长,却有好几处深宅大院和旧时的官宅,其中最为显赫的是那座位于街中段南侧的清代督协衙门。

  《水井》

  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紫东街向明巷4号老院内的古井。旧时成都的地下水十分丰富,故有挖地三尺即可见水之说,那时候市内的大小水井不计其数,因此以井命名的街道也很多,如水井街、凉水井街、双眼井街……

  《民居》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拍摄的小淖坝街24号是一座建于清末的古民居,院内仍为四合院的格局和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形态,而当街的砖砌宅门则融入了西方建筑风格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到当年外来文化传入后所带来的影响。

  《市井》

  大慈寺至东大街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成都最繁华的所在之处,其间遍布各种集市。这幅图片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慈寺山门外,那时的东糠市街、西糠市街、南糠市街、北糠市街及相邻的和尚街、笔帖式街、油篓街共同构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市场。

  《居民》

  居住在月城街12号清代四合院里的小脚老人周叶氏,生于清光绪年间,1987年我为老人拍这张照片时她正好90岁。即便是在八十年代,缠小脚的老人在成都也不多见了。

  《天井》

  龙王庙街邱家祠堂是一座建于清代同治年间的三进四合院,院内共有三大三小六个天井,传统民居的天井除了通风、采光和排水的功能外,还有“四水归堂不外流”的寓意。目前这座成都市区内仅存的唯一一座祠堂建筑已被市政府挂牌保护。

  结 语

  自2013年成都晚报20000期时《成都·城市记忆》开栏到今天,城市记忆栏目风风雨雨已经陪伴市民朋友走过三年,在一张张老照片的关注、投稿和分享中,大家从新朋友变成老朋友,也共同回忆起过去的流金岁月,回味了不少往昔的喜乐酸甜。现在,《成都·城市记忆》要暂时告一段落,但喜爱这个栏目,喜欢老照片的人不用失落,我们对老照片的关注一如既往,老照片请发送到775703949@qq.com,成都市城建档案馆仍在继续收集中。分享曾经的难忘岁月,共忆城市与历史的交错,我们期待更多人的参与,更期待与你再度重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