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读孟子,感悟孟子的境界

 敬亭山人138 2016-12-15

品读孟子,感悟孟子的境界

《孟子》的《尽心章句下》中说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那么,我们读《孟子》,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孟子》里有些说的事例,并不一定是史实,而是孟子在用这样一种比喻,来阐发自己的境界。

比如:我们都知道,《孟子》里著名的论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据此,在山东离孔子家乡比较近的地方都在考据,孟子说的“东山”在哪里?蒙山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东山就是“蒙山”,因为就在鲁国的东面嘛;邹城市的峄山而且有“孔子登临处”证明这里就是古代的“东山”。

我们先求证一下,孔子登临过泰山没有。

品读孟子,感悟孟子的境界

哇!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始建位于泰山一天门北的“孔子登临处”。

依据这个记载,我们今天能在泰山找到三块刻石。标示孔子登泰山的壮举:一是山顶玉皇阁下的“孔子小天下处”;二是山下红门附近的“孔子登临处”;三是山上天街东侧的“望吴胜责”。山上的“孔子小天下处”刻石,是后人依据《孟子>的记载设置的,年代大约是唐以后。从刻石的字迹看,不是秦以前文字,且山上唐以前刻石保留少,因此,这块刻石的最大可能是出自明从之手。天街东侧的“望吴胜责”坊,则是当依据某些传说树立以炫示游客的。

品读孟子,感悟孟子的境界

山下红门前的“孔子登临处”标是明代人设立的。但是,立碑的人只想到附会孔子登泰山的风雅,而没有认真考查泰山登山路线的古今变化。清代著名散文字姚鼐在他的名文《登泰山记》中说,“古时登山,循东谷入”,就我们所知,自古讫令,登泰山共有三条路线,大体秦汉以前从东谷登山。东谷在今玉皇顶东侧,所以《史记>上说是“阴上阳下”。唐代开始循中谷登山,就是岱宗坊、红门、斗母宫、中天门的路线。宋以后,人们又逐渐开辟了西谷登山的路线,即今日之黑龙潭、竹林寺至中天门的路线。据此,孔子是春秋时人,那时中路尚未开辟,孔子焉能从此处登山?

又一则关于孔子登泰山的记载是《论衡·书虚篇>中关于孔子和颜回在泰山上观察苏州阊门的故事:

颜回和孔子一起登上了鲁国的泰山,孔子向东南方瞭望,见苏州阊门外系着一匹白马,于是招颜回到面前,手指东南方向:“你看见苏州阊门了吗?”颜回回答道:“看见了。”孔子问:“阊门外有什么东西?”颜回答道:“好象有一根系牲口的白丝绳。”孔子立即用掌遮捂着颜回眼睛,一起下了山。

下山之后,颜回就头发变白,牙齿脱浇,旋即因病而死。

这无全是则虚构的荒唐的故事,且不说王充在《论衡》中力辩其虚妄,单就常识而言,地处山东中部泰山和地处江南的苏州,两地相距千里之遥,光凭人的肉眼,焉能洞察千里之处的事物!

因此,孔子登泰山,就只有《孟子》的一条孤证。虽然如此,孔子经过泰山的事,还是极为可能的,请看《礼记·檀弓》上记载的故事:

孔子从泰山旁边路过,有一位妇女在坟茔旁痛器衰号。孔子在车见之后,就派子路去问问原故。子路对妇人说:“你哭得如此悲痛,一定有什么重大的伤心事!”妇女回答说:“是的。从前,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对随从的弟子们说:“”你们谨记:“暴政对人怕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品读孟子,感悟孟子的境界

看来,孔子登上泰山的事,不能仅以孟子的记载来实证。

那么,孟子为什么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呢?

我们只有通读原文,才能明悟孟子的境界:

孟子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为喻,说明“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的道理。有比较才有鉴别,有了“大”,才显“小”。所以,登上东山就以鲁国为“小”,登上泰山,就以天下为小。对见过大海的人来说,天下的水就不在话下;对曾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来说,天下庸人的俗论就不屑一听了。孟子的意思是眼界高的人志大,眼界小的人则心小。

而好多人旅游登山,仅仅是游山观景,而体悟不到登山的境界,孟子认为,只有像孔子这样伟大而有弘大境界的人,才会达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境界。才会“曾经沧海难为水”,而孟子,显然是已经达到这种境界的人,所以才会以孔子登临不同的高度,就会有不同的体悟,这样一种“曲高和寡、高山仰止”的表述。

恰如佛偈语:不可说,不可说,说破就没有这样的“妙悟”了。

像我这般揣测孟子之语,能意会,却拙于言传,就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了。

泰山,在孟子的心目中,是一座崇高的形象。

孔子,在孟子的心目中,更是一座崇高的形象。

而“达则兼济天下”的孟子,却把泰山、孔子“合二而一”融会贯通、醍醐灌顶、天下“归于一”“定于一”。(冯彬)

品读孟子,感悟孟子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