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大雪,御寒养生,安稳过冬

 昵称2530266 2016-12-15



御寒保暖  

 先护手脸


冬季经常有寒潮侵袭。根据国家气象局规定,因受北方系统性冷空气侵袭,致使当地日平均气温在24小时内急剧降温10℃或以上,或48个小时内降温12℃或以上,同时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时,称为寒潮。寒潮发生时会造成持续的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给人的健康、工作和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1

寒潮对健康影响很大

寒潮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造成人体冻伤和失温,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产生不利影响。老年人群、慢性病患者、婴幼儿、孕产妇等脆弱人群,最易受到寒潮的影响。此外,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冬季没有集中供暖,寒潮来袭时很容易发生冻伤、冻死事件。


虽然人体对于寒冷环境有一定的自身调节功能,但若超出自身调节范围,就会产生健康影响,例如呼吸、心率减慢,脉搏微弱,血压下降,反射消失,昏迷等,不及时采取救治措施甚至会造成死亡。


2

要掌握寒潮应对策略

我国南方地区很多人没有采取室内保暖措施,容易出现冻伤,甚至冻死事件。寒潮来临时人们应关注天气预报,及时购置衣物及保暖用品用具,相关机构也应宣传防护知识。北方地区虽然有室内供暖,但气温骤降时人们也应进一步加强保暖防护,同时预防一氧化碳中毒。极寒地区居民应关注天气预报,注意室内和自身保暖,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寒潮对于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和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等脆弱人群影响更大。在寒潮到来前,应加强对脆弱人群的科普宣传,让大家了解寒潮风险相关知识,提高脆弱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寒潮期间出现身体不适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有公共卫生和健康方面的问题需要咨询,可拨打公共卫生热线电话“12320”。


当气温骤降时,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别是要注意手、脸的保暖。室外工作者要注意不要长时间在外工作。大风天要关好门窗,加固室外搭建物,防止高空坠物造成人身伤害;脆弱人群应注意保暖,加强营养,适度锻炼,减少外出;体力劳动者要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采用煤气或天然气供暖的家庭要注意避免煤气中毒;同时每天关注天气预报和极端寒冷天气预警等信息,以便及时应对天气变化。



寒冬多风湿

预防重细节

寒冬来临,气温骤降,天气阴冷而潮湿,风湿病患者剧增。王奶奶不久前早上晨练没及时添衣,类风湿病又复发了,周身关节肌肉疼痛不已前来就诊。风湿病是以肌肉、关节疼痛为主的一类疾病,中医称风湿病为痹病。风湿病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很大,既要了解其发病原因,还要注重生活细节。


风寒湿皆可致病


预防不当,感受风寒


《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天气变化,气温下降,未及时添加衣物,特别是寒风刺骨依然薄衣短裙的美女,肚脐、腰腹、美腿外露,风寒湿邪乘虚入内,风寒湿等邪气阻塞经络和关节,不通则引发关节肿胀疼痛,久之多患风湿类疾病。中医认为风湿病是一种感受风、寒、湿邪气侵入人身引发的疾病。风气较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是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


环境不佳,寒湿入侵

长期在潮湿的环境中工作或生活,寒湿入侵;或劳累过度、精神创伤、营养不良、外伤等亦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有统计表明,上述因素中以寒冷和潮湿诱发者占绝大多数。寒冷、潮湿是诱发风湿病的重要因素。各种环境因素导致机体内环境平衡失调,分泌炎性细胞因子增多,引起炎性反应,诱发风湿;长期工作紧张劳累亦为诱发风湿的重要因素,因为人体在长期紧张状态之下会出现内分泌功能失调,各种代谢产物对风湿病的发病和演变产生影响。


不良生活习惯

包括常遭风吹雨淋,经常冒雨涉水,骑摩托车等不备挡风衣物,久坐潮湿地或凉地,湿地睡觉或吹电扇、空调,疲劳和大汗时吹空调、电扇,大汗时洗澡、游泳,洗头洗澡后不及时穿戴擦干,这些均可导致寒湿之邪侵入,形成各种疼痛症候。汗后机体毛孔大开,极易受凉受湿,寒湿之气入内,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肌肉关节疼痛等症候。此外经常贪食冷饮冷食,内伤脾胃,湿邪内生,均可致风湿病。


体质虚弱,感受寒湿

中老年人、病后、产后和平时不注意锻炼的人,体质相对虚弱,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体质虚弱的人更容易感受风寒湿邪。中医重视营卫气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气调血畅,营养四肢百骸脏腑经络。营卫和调,卫气在外保护人的体表,防御邪气侵入身体,体虚之人营卫不和,邪气则乘虚而入,故营卫失调是导致风湿病的原因之一。体虚者五脏亦虚弱,特别是肝肾虚弱之人易患风湿病,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极易出现筋骨疼痛等病症。


生活小节是预防重点


添加衣物注重保暖

寒冬时节,注意及时添加衣物,避免风寒湿等外邪侵袭。特别是寒性体质的朋友,平时就怕冷、怕风,手足冰冷,天气寒冷必须及时添加衣物,外出穿戴严实,最好带帽子、口罩、手套,避免寒湿入侵;尽量不穿短衣短裤,少穿裙服等。产妇尤其要做好产后保暖,避免受凉,以免发生产后风湿病。


忌食生冷少用凉水

尽量不吃冷食、冷饮、冷水果,少用冷水洗脸、洗手、洗澡等,中老年人尽量少冬泳。避免寒湿伤及脾胃、内脏和机体阳气,内脏受伤或机体阳气不足,导致寒湿、痰浊与瘀血之邪内生,这些病理性产物,所导致风湿病大多呈慢性进行性发展,久久难愈。


择时锻炼必待日光

经常锻炼可提高体质,但寒冬季节最佳锻炼时间为上午9时~11时,下午3时~5时,于天气晴朗、太阳高照时进行,早晚寒冷之时尽量少外出。可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跳保健体操、做广播体操等有氧运动,并注意多晒太阳,补充身体的阳气。


重点护足“日踮晚泡”

人的脚部不能受凉,因为脚部脂肪少,而且许多穴位与人的内脏相对应,脚部受凉就会引起脏腑不适乃至风湿病。寒冬季节一定要注意脚部锻炼和暖足。白天可随时踮脚,以较快的速度和较大的步幅甩臂行走,以不疲劳为度,注意循序渐进。睡前用苏梗(30g)、桂枝(30g)、生姜(10g)汤(煮开5分钟)泡脚、泡手30分钟,有散寒除湿,温通经络。擦干后用双手对双脚脚底进行揉、拍、打,效果更好。



要养脾胃肠

先健脾化湿


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是寒湿。“湿气通于脾”,脾、胃、肠关系密切,人体五脏六腑之中最易受伤的脏腑是脾胃肠,尤其是脾。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外界湿热,人体脾为湿困,外湿内湿相结,使脾气不能正常运行而致整个消化系统功能失调,出现腹胀、腹痛、泄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精神疲乏等症,所以中医非常注重脾胃肠的保健。


脾与胃同居中焦,同为后天之本;结构上以膜相连,构成表里关系;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功能上胃主管受纳和腐熟水谷,脾主管食物精华的运化和吸收、水湿废物的运化和排泄;关系上脾与胃共同完成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肌肉筋脉的营养供给。脾胃与肠的关系同样十分密切,饮食入胃,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食糜下移于小肠进一步消化吸收。泄泻的病机是脾虚湿盛,泄泻的病位是脾胃与大小肠,脾伤吸收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的功能减弱,是造成泄泻的主要原因。因此易泄泻者特别要防湿,居住和衣着不能贪凉。


秋冬历来为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也是脾胃消化和吸收营养的大好季节,脾虚湿盛明显者可多吃一些黄豆、扁豆、赤小豆、生山药、白术、党参、薏仁、茯苓等健脾益胃、补气利湿的食物和药物。若舌苔黄燥、口干口苦、小便混浊灼热、咽干咽痛、眼睛红肿、模糊不清,为湿热实火内蕴,平时大便不稀薄者,可适量服用龙胆泻肝丸或清肺抑火丸,饭后服,服用期间饮食清淡,忌荤腥,并以少次、少量、少服为宜。黄连、黄芩、冬瓜、西瓜、西瓜皮都有清热利湿的作用,湿热阻滞严重者,可单独选用其中一种泡饮或水煎服。大便稀用黄连,大便干用黄芩。


脾的特点是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为阴邪,湿邪进入人体最伤脾阳,脾阳的虚损更有利于湿邪的入侵。外湿对脾功能的影响较大,如果外界湿气重,外湿可使脾胃之湿越积越多,当“脾虚湿胜”严重时,要及时就医。


胃在受纳饮食之后,还需要通过脾的作用,把富有营养的津液输送到身体各部分,把水湿排出体外。消化系统中胃只是一个给养仓库,真正要“行其津液”,主要靠“脾主运化”的功能,因此健脾化湿是脾胃肠保健的基础。


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杜宗豪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旷惠桃

陕西省榆林市第二医院 李艳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