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宿松志第二期:河西山,掩盖在历史尘埃里面的“小庐山”....

 夜黑心明 2016-12-15


宿松河西山(图来自网络)

            河西山——宿松释道儒三教交融的平台

自汉始,河西山历史上曾建有十多座宗教寺庙,先后有五祖弘忍、北宗大禅师神秀都曾在河西山选 过道场。据志史载在河西山修炼成仙的,有唐吴叟公在翠眉山自搭茅庵修炼成仙,庵被尊曰“隆望庵”。唐松令知县闾邱之子闾邱方远在江西庐山修炼,回松时常在河西山水口山近处一小山修真,小山因曰“小庐山”。继有罗隐由凿山洞转入石莲洞修真,后又有县城桥下人尹半仙,俗称尹蓬头,也在河西山仙居谷修炼成仙,民间有“尹蓬头、骑白鹤、上青天”之说。传八仙云游时也曾入居石莲洞,并留下美妙的传说。

旧志载:“汉初中散大夫张何丹屈为松兹县令后,为迁县址,曾不藐百里,而深仁厚泽,浃治民心。更为之相阴阳,观流泉,造兹新邑,与民更始,则俎豆明烟,固宜与斯邑同不朽”。张何丹所选定的新邑活风水宝地,就是今县治龙脉源于与蕲黄交界的罗汉尖,城西水口山为脉之落点,雷水母亲河绕山而过。河西山地区石莲洞、仙人洞、天池、荷衣池、龙啸石、东山石林、九缧下海、神仙架锅、仰天锅、观音崖、卓笔峰、双镜池、飞虹桥、仙居谷、醉仙石、仙桃石、神虎石、仙鹤石等仙踪仙迹比比皆是。

在河西山的一天门,发现有近五仟年的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早在石器时代、氏族及侯国在这里就有祀天祀地祀神之习俗,依出土的精美玉手镯,在古代尤远古时代,能配戴玉镯的只有头人首领,它成为权力的象征,据称玉有避邪驱鬼之神能,这些都属于一种原始的启蒙的宗教。

在汉代是很讲究地理风水的,更何况张何丹就是一个对风水造诣很深的人。张何丹任间、时逢松兹久旱,张在河西山麓之螺丝山(今大王庙山)设祀雨坛祷雨,中暑卒于雨坛,百姓哀之,建张公墓、张公祠。后历朝改称张侯庙、公侯庙、大王庙,墓亦因之。自张何丹时代起,河西山地区佛教、道教及神庙应运而生,后各朝县令仿张何丹,逢大旱大多必在河西山寺庙设坛祈雨。其中唐闾邱的祈雨处在水口山近处的龙王庙,明施傅的祈雨处在九龙庵,清胡永昌的祈雨处在大王庙,唐宗圣的祈雨处在骑龙庵。

为保护风水龙脉,历代官禁,不许在水口山等处开山取石。旧县志载,河西山距县四里,县西角石如虎蹲,与南台山对,南卑西崇,阴阳失调。又传山左一庵,钟鼓声振若虎咆哮,致西关城南屡失火,康熙壬戌年,邑令朱卷捐捧将庵撤移以弭后患。对此议者每欲建塔于南以镇之,惜屡议末就,明代时,先是建高层奎星阁楼以镇,到清乾隆始在东岳宫后建文殊塔,塔高七层,继而在嘉靖年间又在南郊金钟山再建七层新文殊塔,以调阴阳、镇邪。这些当属阴阳道学。

儒学的核心是中佣,倡“忠孝节义”、“礼义仁智信”,创社会和谐。各个时代的儒士们,多抱一种信仰,往往寄情于山水名胜,揽胜、寻仙踪,发古而忧思。历代到河西山寻幽揽胜的名士有李白、罗隐、张说、朱熹、方际明、田有年、金忠士、王式昭、万邦定、陈枕、杨逢春、余阙、史可发、汪义、朱从周、黎本、黄士琦、张鸣凤、石圣历、石渠阁、石颂功、石光宿、黄视梧、田廷贤、谢榛、贾良、朱书等,他们留下了不少的诗文,通过不断的碰撞、渗透和交溶乃至改革,河西山渐成为县内儒佛道三教兼容的平台。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