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奥赛漫谈】奥赛,绝不是毒品

 昵称37074656 2016-12-15




  高中学科奥赛在上世纪进入我国的初期,得到了政府及民间的大力支持,从而得以迅速普及。由于在优秀人才培养方面所表现出的明显的促进作用,高中学科奥赛得到了那个对人才渴求的时代的极大认同,进而对中学学科教学,特别是数理学科的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认识分歧。因为奥赛培训在为优秀学子提供恰当的教育环境的同时,也为其中一部分学子在升学方面带来了功利性的收益;当然,也让部分学子的结局偏离了人们的预期。当竞赛生中的优秀者享有保送名校的资格时,奥赛自然会触及他人的利益。于是,奥赛的利弊与存废便进入了无休止的争议状态。

  实际上,媒体对奥赛的唱衰与奥赛参与者的行盛是分道而行的,基本上你唱你的,我行我的,似乎彼此并无太大的纠结。而真正影响它们的则是全国几乎所有的重点高校对竞赛生的青睐与接纳,特别是新的自主招生政策出台后,几乎所有享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均将学科奥赛获奖作为自主招生的门槛,这等于是他们用脚直接将唱衰者抛开。而这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今天从竞赛中走出来的学子,将来大概就是社会的精英了。而在现代社会,没有精英教育的教育,是不能成为教育的。坦率地说,那种撇开精英教育的所谓教育,充其量只能定义为扫盲。而真正的精英,无疑产生在教育这座金字塔的顶端,而显现出它们突出地位的正是那庞大的基座。其实,教育自古都是如此,圣人孔子有弟子三千,人们知道的也就八、九人吧!

  奥赛学习进行到一定的时候,一定是一个小众化的群体活动,因为有很多试图进入这个领域的学子,尚未迈过门槛,便被横亘在面前的能力要求阻挡在了圈外,但却被抹黑奥赛的人夸大为“全民奥赛”。其实,即便是我所在的这所以奥赛见长的省级重点中学,真正接触过奥赛的学生也不足20%,而最终能走到底的则不足10%。如考虑到更大范围的学生,能有5%的中学生接触过奥赛就已经不得了了,所谓“全民奥赛”,只是反对奥赛者的臆断而已。

还是说说我所经历与感受到的物理竞赛吧!

  我已记不清是哪家报纸或杂志在第一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1984年)结束后,刊登了一则报道这一赛事的短讯,其具体内容我现在也记不清了,但我却记着那次经选拔参加全国决赛的总人数:73人(现在是360人)。我当时的感觉是,这肯定是中学物理学科的最高赛事了。那时的我还只是一所偏远农村中学里的物理教师,感觉这赛事虽中学物理教学相关,但自己只能是远远地观望而已。换句话说,一般县中及以下的学生,大多是没有机会接触奥赛的。 

  2000年,我已在目前所在的这所省重点中学工作一段时间了,在学校领导的安排下,开始担任学科奥赛班的班主任及物理竞赛教练,才正式接触学科奥赛,同时也开始大面积接触那些资质超群的学子。而在此之前,以各类媒体为代表的社会各方面已开始对学科奥赛进行责难与围剿了。那时,在我脑子里也形成了奥赛培训对学生而言是拔苗助长,是扼杀学生天性的教育行为,是对学生成长有负面影响的意识。至少,我没有让本该有机会接触奥赛的女儿去学习奥赛,这实际上也就是我当时对奥赛的观点体现。所以,最初我对竞赛培训是拒绝的,只是迫于工作上的要求,才走上了竞赛辅导之路。而一经接触,便很快明白,我原来对竞赛的见解是错得很离谱的。

  我在竞赛班的教学中很快发现,这群在竞赛中享受学习乐趣与体验成就感的学生,他们整体的优秀程度是很容易与一般学生进行区别的。他们也许还称不上是天才,但总体来说,他们大多有着超强的记忆力,过人的悟性以及不一般的执行力。说直白一点就是,别人要读上十遍才能背下来的内容,他们只需读上两、三遍;别人需要反复听上几遍才能听懂的内容,他们也许还不等你讲完已经心领神会了;他们有着清醒的学习目标,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做到心无旁骛。这些素质决定了他们对常规教学的内容学习起来是轻松自如,学有余力的。其实,他们中的部分同学在某些方面的特别才能,用“天赋异禀”来形容并不为过。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他们的智商超出了一般人。

  他们的优秀以至于让他们不屑于耗费过多的精力去学习常规教学所指定的内容,虽然那些内容对很多同龄人来说,可能难以跨越,但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很低的要求。如果让他们按部就班地学习常规内容,则对他们无疑是一种摧残。于是,我们看到了许多优秀的青少年在学习阶段的叛逆行为,他们中多数同学由于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没有人引导,甚至是不允许他们发展),只好用这种叛逆来发泄自身过剩的精力。所以,问题来了——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满足他们强烈的学习需求呢?用对他们来说是稀松平常的知识内容来消磨他们的时间,这对他们是否公平?我们将更宽广与更深刻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对他们真的是拔苗助长?他们的潜质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给予激发与引导?说得通俗一点,我们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学习环境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从我多年竞赛班的教学、班主任工作及物理竞赛辅导的经历来看,竞赛学习于这群资优学生而言,其学习奥赛的目的中虽然不可避免地包含了一定的功利因素(即便如此,我也认为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功利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兴趣、学习品质、对目标的追求、个人的责任意识等等,是这些因素让他们将奥赛学习坚持到底。当然,其中也少不了他们的智商的支撑。

关于竞赛生的智商,这一点的确是很重要的,也是不得不说的。学习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对我们一般人而言,其难度也许是难以跨越的,但于那些资优生而言,也许只是小菜一碟。我个人的经历大体能说明这一点。在接触物理竞赛辅导之前,我已从事了十多年的中学物理常规教学,自认为对中学物理内容是烂熟于心的,特别是在解题能力上,有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做到“难题目三分钟,简单题目三秒钟,不难不简单的题目对答如流”的“霸气”。然而,一接触竞赛内容,立即便感到自己的脑力不足,各种难题是扑面而来,别说三分钟,就是三天三夜也未必能找准解答的切入点,而当自己给出了自认为完善的解答时,学生往往会用更为奇妙的解答秒杀我的解答,结果是让我用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学生的解答。而有时为了讲解一个问题,虽作了很长时间的准备,自认为有那么一些新意,不料,未等我讲上几句,他们已经能将问题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让我无话可说。我深刻地体会到,在他们面前,我的智商不够啊!所以,这么多年来,与其说是我在辅导学生进行奥赛,倒不如说是学生引导我逐步认识了奥赛,我是非常清楚我与学生之间的差距的。虽然我也有连续三届带出国际中学生物理奥赛中国队队员(2007年余超入选第8届亚洲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中国队并获金牌;2010年靖礼入选第41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并获金牌;2010年胡琦入选第11届亚洲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因当年竞赛在台湾举行,中国队未参赛;2013年张成锴入选第44届国际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国队并获金牌)和众多学生进入国家集训队的经历,但我能站在他们的教练的位置上,并不是因为我强于他们。事实上,每带一届学生,我除了对他们作一些基础知识的系统讲解外,更多的只是凭借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来组织他们自我学习,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素材,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提升能力而已;或者是将往届学生的学习经验、对问题的处理方法再传播给他们而已。可以肯定地说,我也是在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中得以成长的,这一过程正如原国家队主教练舒幼生教授所言,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在青中更被青染”。

  的确,奥赛对于醉心于其中的学生而言,绝非那些根本不了解奥赛的媒体所妄言的那样,什么摧残人格,什么无视教育规律,什么破坏教育公平,什么浪费教育资源……。一句话,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用自己的平庸的智商与行为能力去揣摩资优生的行为能力,然后再加上一些莫须有的断言。

  那么,如果要让我评价奥赛于竞赛生来说是什么的话,我觉得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于他们而言,应该是他们中学学习这份大餐中的一份甜点、一份适合他们个性口味的冷碟、一杯润肺的红酒……,总之,绝不是毒品


注:本文是作者编著的《高中物理竞赛辅导教程(新大纲版)》一书的序言《写在前面》的部分内容,该书将由浙江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10月出版

作者:江四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