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虹:艺术中的意识形态表达

 九仙神狐 2016-12-15

王虹:艺术中的意识形态表达


 

核心提示:王虹老师从讲述西方电影中的意识形态表达,逐步阐释了艺术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并且以好莱坞电影为例,具体介绍了意识形态是如何融入电影中,并最终通过电影的形式传播的。在文章最后一部分,王虹老师结合现实,通过介绍我国艺术家的作品讲解了我们现在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识形态,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王虹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理论教研室主任


今天和大家谈一谈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怎样去创造更新的艺术,以突破意识形态的困扰和阻碍。

一、东西方电影中的意识形态表达

我们知道艺术可以通过形象的方式来反映政治、经济情况。中国有句古话叫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就是要通过形象的方式来表达一些言语无法表达的东西。

除了艺术的方式之外,就是文学,但是文学和艺术的区别是比较大的。因为文学是通过抽象的文字符号来表达,而艺术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

我之前写过一篇论文,是研究恐怖片或者科幻片的。比如,1914年的恐怖片《科学怪人》里有个角色是被组装起来的,是由死人的尸体组装形成的一个怪物。这个怪物开始性情还比较温和,后来就开始吃人。在1935年的电影《金刚》里,出现的怪物是一个系统性的角色了,它不是组装的,金刚是一个大猩猩。电影里金刚冲入城市街道,和战斗机展开了搏斗,最后被国家机器所消灭。我要说明什么呢?其实要说明的就是两部电影背后的社会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在1914年的《科学怪人》里的怪物是机械组装的,那个时候人类的生产方式仍旧是比较稍微落后的机械生产。到了1935年,机械化大生产进入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那么两个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就反映在电影里了。

到了1958年,有个电影叫《变形怪体》,它里面的怪物是一个像胶水一样透明的东西。这个怪物恐怖在哪儿?它可以把所有人吞噬在里面,融化在里面。那么这个怪物的形象又代表什么呢?代表了生产方式又进步了,进入到垄断了,不仅是垄断资本主义,而且是金融垄断。我们发现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变得更虚拟了。

再来看看东方的电影,日本的《寄生兽》这部电影在前不久上映了,它里面的怪物形象就跟西方的不一样。为什么它不一样呢?电影里的主角是泉新一和小右。小右是个怪物,可以寄生到人身上,在电影里成了泉新一的右手,不停地还跟泉新一对话。

我们知道,在日本垄断资本的力量和社会本身的关系并不像西方那样泾渭分明,它里面有血缘的联系。后来泉新一死了一次,小右就修复了他的心脏。这就是共生的状态,这种状态在西方电影里是很难找到的。1979年的《异形》里的怪物是卵生的,要吃人,于是人要去消灭它。这里的怪物和人是对立的。

总而言之,艺术的思维方式是想象、联想和直觉,它跟一般的推理逻辑不一样。在这儿我举个例子,2006年美国的一部恐怖片《撕裂人》,看完这个片子之后,隔了一年,我才慢慢的理解了这个片子的意义。这个电影故事情节是这样的,一个外星生物降落到地球,恰巧一个男人去野外的时候看到这个东西了,突然这个东西就伸出一个触角,然后钻到了这个男人肚子里面,然后这个男人就开始变形了。

男子体内的外星生物需要一个可以繁殖的子宫,于是这个男的就找到一个女人,把这个蠕虫送入到女人肚子里。后来这个女人越长越大,这个男人就把她放到仓库里,这个女人就不停地吃各种东西,食量非常大。等警察找到这个女人的时候,女人对警察说,不好意思,今天不知道你们要来,所以没有准备,墙角有一只死猫,你帮我拖过来一下,因为她已经像球一样不能动了。就在这个时候,她体内的外形生物长大了,就活活把她撕裂了,于是她肚子里面所有的蠕虫就像潮水一样涌到小镇上。蠕虫首先侵害的是来救这个女人的警察,当蠕虫进入他们的嘴里,和他们的大脑结合在一起后,就成为丧尸了,大脑被控制了。

我当时想了很久,然后有一天我想到了,这有点像殖民地和宗主国的关系。我们知道资本主义发展有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殖民主义。第二个阶段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时期主要是商品输入,会不停地有商品输入到殖民地,殖民地表面上是一个繁荣的状态,但是最后经济就崩溃掉了。

在第二个阶段,就是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阶段不是商品输出,而是意识输出了,为了统治方便,就必须要在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和殖民地结为一体。

电影里面的情节,这个怪物不是吃掉人,也不是简单的寄生在人身体里面,而是和人的头脑结合在一起,其实就是意识的控制。这个片子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怪物死的方式,小镇的警长把这个怪物男的两个触角拴在了煤气罐上,点燃了,爆炸了。这个怪物男被炸的血肉横飞。这个时候电影结束了,当三首片尾曲都放完了,我们以为电影就完了的时候,所有丧尸都应声而倒。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什么情况呢?那个被炸的血肉模糊的怪物男的碎片那里,外星生物还在,正好有一只猫过去的时候,它就钻到那个猫肚子里面了。这是什么情况呢?它没有死,它不过是寄生在不同的躯体里面作为寄主。

我们联系到垄断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情况,这个时期作为资本主义核心的不再是一个头脑,不是总统,也不是某个国家,而是资本主义本身。资本主义的那套生产体系在不断地寻找它的殖民地和它的宗主国。这是我对《撕裂人》这个片子的一个分析。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异形》。《异形》是1979年的电影,这个时期恐怖电影中的怪物形象是有头,有身躯的,像蜥蜴和人的结合体,它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且和人是对立的。这个怪物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卵生的。到《撕裂人》里面怪物就不是卵生的了。《撕裂人》里面的蠕虫和《异形》里的怪物不一样。《异形》里面的怪物是有头有尾的,但是蠕虫是既没有头,也没有尾。那么蠕虫就更能象征在金融时期的金融手段,更加虚拟化了。《异形》就是对更早时期的垄断资本主义的概括。

我们知道2006年是经济的泡沫达到顶峰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是金融化程度最高的时候。有一部电影叫《迷雾》,它的怪物不是卵生的,而且由于雾笼罩了这个地区,然后所有本来的无害的小昆虫就变得庞大无比,而且要吃人。这个片子更加地接近了垄断金融时期的一些社会现象。

二、艺术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谈一谈意识形态和艺术关系。意识形态有个最简单的解释,我自己的解释,就是观念的体系。

观念其实就是各种符号的堆积、重复、再生产。符号又是什么?符号就是画面或者情节。比如,说到悲伤,就要有眼泪。说到自由,就会有一个翅膀。这是对整个场景的一个描绘。

纵向比较一下意识形态在艺术中的表现。西方中世纪晚期经常出现的一种画,就是圣母与圣婴坐在环形宝座上面。我们看到里面是不是有很多符号,特别明显的符号就是这个光环。这个光环代表的是神,不是人。

但是到了文艺复兴之后,西方画作中的宗教人物的表情就越来越接近人了。表面上这些画家还在画宗教人物,但是其实已经在表现人了。比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我们看到它和上一幅画就有明显的区别了。它的人物已经没有光环了,换句话说就是在讲人了,只不过又借用了宗教的题材在讲人。达芬奇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就是背后的背景,好象很亮的地方,以这个很亮的背景作为光环的替代品,其实就是把神就放到人这个位置了,是以宗教作为掩护。很快,五年之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出现了。《蒙娜丽莎》这个画到底伟大在哪儿?其实它伟大在五年之前达芬奇还在画宗教人物,五年之后直接画人了,他现在都不用掩饰了,我就画人,并且这个人放在了画面中心,以人作为中心,就是人本主义嘛。

我们看它的背景,她头发是弯曲的,和背景的河谷有个呼应,并且它的颜色和光线,使得人物和背景形成了更加完整的整体。达芬奇很有自己的思想,他用他的作品来表达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是什么呢?就是在中世纪结束之后,神、上帝被推翻了,那么就要解释人从哪儿来。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就提出了自然主义的观念。自然是很神圣的,所有的事物都从它里面生长出来,包括人在内。所以,《蒙娜丽莎》伟大的原因就在这儿。我们看到艺术作品都是体现意识形态的。

再看横向比较,这组画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左边的是纳粹,右边是苏联。这幅画左边纳粹的一只手挣脱了锁链。右边是苏联的,一只手下面有很多双手。我们可以感觉到它内在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一只手就是一个人,而且这个人很强,它要表达纳粹的超人理论,我们的领袖是个超人。而苏联这个呢?就是以人民群众这些手作为集体意志的体现。

第二个对比,左边是纳粹的,它的背景是一个纳粹的旗帜,前面有个女孩望向一边,而且她的衣服是白色的。这使得她这个人物没有一个明显的存在感,她是和背景融合在一起的。

我们来看苏联的海报。苏联的海报里面也有个女孩,它的背景是什么呢?左边女工,右边男工,都是工人,而且这个女孩的穿戴和背景里面的男工人是一样的,就像从背景里面走出来的人一样。从这我们可以感觉到这个人物和背景的人物是一体的,没有被割裂。

而且纳粹海报里的女孩是把头侧到一边,而苏联的女孩是直视前方,跟我们观看海报的人有交流。换句话说,苏联海报中的女孩是一个主体,纳粹海报中的女孩是个客体。

同样的类似的情况一再出现。纳粹的海报里的背景是一头黑鹰。苏联海报里的女孩的状态是比较自信的,而且皮肤黝黑,就像劳动者。继续对比,左边纳粹的这个标志,毫无疑问是强力在打击什么东西。右边苏联的海报里的那只手上面什么标志都没有,简单朴素的就像工人的手一样。从肢体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手背和手腕所表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手背更多是表达对抗或者防备,手腕表达的是接纳。

这组图片也很明显,左边图片中的人都没有穿上衣,露出了肌肉,然后腰带上还有一个纳粹的标志。右边图片中的工人拿着一个大铁锤把一条锁链砸碎了。我们可以感觉到右边苏联海报要表达唯物主义思想。

在这儿我们进行一个简单的总结,纳粹海报的含义是绝对的权威主义,宣扬所谓的超人理论。右边苏联的的海报要表达政党理论,是以人民群众作为基础的。

我们接下来看美国。美国的意识形态就更有意思了。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在传播学方面突飞猛进,他们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好的宣传就是做得不像宣传。这是个美国旗帜,它象征什么?实际上他们是在膜拜或者在遵循一个看不到的权威,它告诉你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实际上它有一个看不到的上帝,这就是美国的那种垄断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我们看到左边纳粹的海报,中间苏联的海报,右边美国的海报。我们知道纳粹当年也是要利用工人阶级的力量,所以它会搞一些宣传画。但我们不要上当,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在纳粹的海报里,工人的背景是虚化的。但苏联的海报就不一样了,它没有刻意去表现工人是多么有力量,因为苏联的海报制作者比较了解工人的生活,我们看到它的背景有像乡村的地方,苏联的海报一直以来都是展示背景和人物的结合,很具体。

再看一下美国的海报。美国这个版本的工人形象就完全虚化了,抽象化了。既看不清它的背景,也看不清人的面目,这个跟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工会斗争的一些策略有关,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思潮之后就不断地弱化、淡化工人群体和工会的力量,使得工人陷入一盘散沙。

我们知道美国不可能去学习纳粹的东西,但是为什么我们看到左边纳粹的和右边美国的海报在设计上很相似呢?当时我给学生的解释是,纳粹的经济、政治的基础是跨国垄断资产阶级。跨国垄断资产阶级在全球寻找资源,来进行全球性的侵略。其实美国的本质也是跨国垄断资本主义的体系。所以,它们在海报里呈现出很相似的设计。

我们看到苏联就很不一样了,旗帜飘扬的方向不同,人物的装束也不一样,因为苏联海报里的人物是工人的样子。苏联的海报再一次告诉我们,他们社会的思想意识,乃至他们社会的基本政治结构都和纳粹以及美国是不一样的。

在这儿要对比两首音乐,它们所包含的意识形态也是不一样的,首先,我们听的是《放牛班的春天》,这首歌是一部法国的电影的插曲。暂停一下,大家可能已经感觉到了,它的合唱和独唱部分的关系。首先是独唱出现,然后是合唱。而且合唱旋律和独唱不一样,并且中间还有伴奏隔开。我们继续听,它的结尾也是以独唱作为结尾。如果合唱作为一个群体的话,独唱作为个体的话,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被分开的。

现在我们来听苏联的歌曲《小雄鹰》,同样是独唱与合唱的关系,在这儿合在一起了。《小雄鹰》的开端是独唱,结尾是合唱,而且它的合唱与独唱的旋律是经常重叠的。在歌曲的后半段,独唱与合唱就合到一起了。但是很快独唱就像水花从河水里面蹦出来一样,它又独立出来,但很快又回到了合唱里面,两者的关系是水乳交融的。《放牛班的春天》很明显是个人与群体是对立的,是凸显个人。苏联的歌曲并不是极端的集体主义,而是个人与集体的兼顾,也就是以社会作为一个最终的落脚点。

我们知道,意识形态是要服务于政治、经济的。2011年有个占领华尔街的运动。当我到他们的海报,我就知道他们没戏。为什么?这个海报画的是一个女孩以金鸡独立的方式站在铜牛身上,而且一个人就对抗背景中这么多虚化的警察。这个华尔街运动的口号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领袖。那么每一个人都是领袖的结果就是每一个人都是光杆司令,就会是一盘散沙。况且个人主义意识形态正是垄断资本主义想要达到的效果。他们就是要大力推广个人主义思想,使得劳动阶层尽量的分化,分化之后就没有力量了。

电影界也是如此。很多好莱坞大片都是讲个人英雄,一个人拯救了世界。垄断资本主义就是要通过这种方式,瓦解大众的力量。现在个人主义的思想通过各种的艺术作品,特别是音乐的方式表达,因为音乐更容易潜移默化。

三、好莱坞电影中的意识形态

我们继续来看一下好莱坞模式是怎样去影响人的意识的。

比如,结婚。我们脑袋里都会出现穿着洁白的婚纱,在教堂里结婚的场景。为什么都会这样想?因为好莱坞的模式不断地给观众塑造,不断给观众灌输这些场景。

具体而言,意识形态的情景就是以营造整体的氛围、情景从而触动我们的意识沉降为无意识这么一个过程。好莱坞的电影就是通过各种形象的塑造,不断地强调和刻画这种整体的氛围感,让人感觉身临其境,长久不断地在我们头脑中沉淀下来之后就形成我们的无意识。

好莱坞的这种方式是比较反动的。反动在哪儿呢?因为它的目的不是要创造新的途径和事物,而只是为了巩固意识形态以及意识形态背后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不断强化国家的等级。像今年初的《疯狂动物城》,这种片子表面上好象有很多新的动物形象,但是它仍然是表达自由主义的意识。

四、电影与艺术表达的三个阶段

电影与艺术表达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机械性的组合;第二个阶段是结构主义式的结合;第三个阶段是整体性的融合。我用具体的画面来解释一下。第一,形而上学的。这个是2004年上映的日本动画片《攻壳机动队》。这个故事讲了什么呢?就是有一个未来社会,但这个未来社会又有很多东方传统的东西。电影中把东方传统元素和现代的元素直接凑在一块,这就是机械组合。我们可以感觉到它设计者的思想仍然是机械组合的思维方法,换句话说就是形而上学的思想。

再看《蒙娜丽莎》,这幅画的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思想方法非常先进,因为他把人物和背景契合起来了。

在这儿我们看1940年埃塞尔的一幅画,这幅画中左边有只飞蛾飞进来,然后变成了鸟,然后又飞走了。这边有个东西进来,然后变成鱼了,往这边飞。在这幅画里面它就不是二元对立了,它是走到更高、更复杂的一个辩证关系里了。

我们再看另一幅画,很中国化,线条很柔软。这幅画既不是西方画,也不是传统的中国画。首先,它不是油画,也不是水墨画,这幅画是用介于油画材料和水墨画材料之间的丙烯调水后的染料画的。这就是突破和创造。

五、如何表达我们的意识形态

中国有56个民族,怎么表现团结呢?现在五种倾向,第一,个体展示;第二,少数个体组合;第三,抽象化展示;第四,抽象化组合;第五,符号拼接。其实这五种表达都不够精确。那怎么办呢?我们先看一个古代的范例,伊斯兰教进入到中国之后,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当时浙江一带有一些墓碑,上面有阿拉伯文,有新月图案,这毫无疑问是伊斯兰教的特征。但是它为了中国化,搞了一朵莲花放在下面和新月图案遥相呼应。莲花象征着高洁,美好的形象,和新月图案以及他们的教义应该还是一致的,既有中国的特色,同时也符合伊斯兰教的教义。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做法。

其实当代还有很多作品也是结合比较好的,比如,徐冰老师的《天书》和《地书》。先看《天书》,在《天书》中他把汉字分解到笔划,然后再和英文字母对应起来。比如,这个作品,我相信大家一下就看明白了,它的标题就是他写的东西。表面上看是一个方块字,但是你仔细看,它跟我们一般的汉字不一样,他把汉字分解到笔划,然后跟我们的英文字母对应起来。包括徐冰最近几年的作品《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在这个作品中也是用了新型的汉字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出来了,这样外国人一看就懂了,都不用翻译成英文。因为它看上去是一个中文,但是其实是英文。我们刚才讲的是徐冰老师的《天书》。

成都有一个女画家。她的作品很有意思,她也打破了很多长久以来的固定思维。她怎么打破的呢?这幅就是这位女画家的画。她的画跟以前的很多画家不一样。因为她画了庞大无比的猫的脸,你会感觉是猫在看着你。她为什么要画这个呢?因为过去看画动物,画中的动物是作为一个对象来画的,而现在是动物看着我们,所以它不再是个对象了,甚至它如此庞大,我们感觉似乎要被它吞食一样。我们会感觉到人和动物的关系在变化了。过去动物是被动的,现在动物和人是一个对等的交流关系。

就像我们写文章,写到后面写不下去,为什么?因为总觉得好象在编,因为一旦写自己的时候,写出来的东西就不太真实了。这个时候它就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说这个事。我们看到画中动物的眼神跟人都挺像的,与其说她在画动物,不如说她在画人,她通过画动物来表达人的情感,并且人和动物在画面里面进行一个交流。我们知道在这儿涉及到我们意识形态的转变,上帝这个观念被打破之后,人就被放到最高的位置。

我们现在具体来谈一下艺术创新。首先,对符号的革新,就是各种符号的边界要打开。我写过一篇论文,叫《当代艺术的解码、再制码与生成》。首先必须要打开它的边界。符号边界打开了之后还要干吗?通过风格的一致性把它结合起来。刚才我们听到苏联的歌曲《小雄鹰》,还有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都是通过风格的一致性把它结合起来的。再有就是通过风格的一致性来连接各种元素,生成新的整体。它不是机械的连接,它还要生成新的东西,就是再制码到生成的过程。总而言之,突破意识形态和符号,解构。怎么解构呢?

这是2015年第二届南京国际艺术展金奖的作品,叫《从头再来》。在《从头再来》里,我们看到的事一个三维动画。它里面有很多木质的模特,都是残缺不全的,然后有很多杂草,然后走廊也是杂草丛生的。他这幅画的意义在哪儿?他其实模仿了拉菲尔的《雅典学院》。拉菲尔的《雅典学院》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画作里一个伯拉图,一个亚里士多德,他们代表了西方思想的源头。

这个获奖作品的标题叫从头再来,我们就可以想象它是什么意思了。过去的东西建构的再好,现在已经残破不全了,我们该怎么办?从头再来。我觉得这个作品的意义在这儿。

我们来继续看,徐冰在1998年的作品《蚕花》。他也打破了符号的边界,他这个作品很有意思,就是拿一个瓶子装点水,然后又插了很多桑叶,放了很多蚕在上面。我们知道过一段时间,桑叶就慢慢被吃掉了,再过一段时间发现被吃光了。然后再过一段时间,上面结茧了,这个标题叫蚕花。这个蚕去哪儿了?变成茧了。桑叶去哪儿了?被它吃掉了。整个过程它是一个变动的,不是固定的,打破过去艺术作品挂在那儿就是一个固定静止不变的东西。他这个作品完全是时间性的。一旦流动起来,符号就逐渐被打破了。

打破符号边界之后就是戏仿。戏仿就是要故意去模仿,但在模仿的过程中要去添加点东西。比如,苏联解体之前有一部电影叫《凌晨》。电影中有一部分人为了突破当时苏联文化的影响,他们去学猫王,去学摇滚舞。但很有意思的是什么?只要我们把它的音乐换一换,你发现情况就完全逆转过来了。

下面是关于意境的问题,我们看一下徐冰老师在2010年的作品《凤凰》。我们看远处是两条28长的凤凰,晚上通上电之后特别漂亮挂在天空中。但我们近看,它的头顶是用安全帽做的,它的身躯是用一些工业废料凑成的,羽毛是劳动工具。在这儿我们思考一下,凤凰这个符号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比较固定,就感觉是年画上面或者是枕头、枕巾上面的形象。但是徐冰给它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这儿它突破了我们很多艺术家突破不了的东西,中国古代的东西怎么样才能和现代结合起来。

他是用现代的金属制品,并且通上电形成的很壮观的景象。这些废弃的劳动工具,通上电以后,感觉凤凰涅盘的含义就出来了。

最后我们看一下,除了突破符号之外,还要突破形而上学。比如,1989年的美国电影《禁入坟场》。当时我花了一年的时间去思考它里面的内涵。《禁入坟场》讲什么呢?有一对夫妻他们和自己的孩子以及他们家的一只猫搬到一个小镇里。这个小镇经常有大卡车路过会碾死小动物,所以他们那儿有一个动物坟场。结果有一天他们家的猫被碾死了,正好他的老婆带着小孩回娘家了。并且小孩特别喜欢这只猫,男主人就想让猫活过来。他的邻居是一个印第安人老人,就告诉他动物坟场穿过去还有一个坟场,是印第安人的坟场,死了的东西埋进去,就会活过来。他就把那只猫给埋了。果然24小时之后那只猫就回来了,但那只猫有点不一样,变得有点脏,有点凶,他们都没注意。过了几天,悲剧继续发生,他的儿子也被撞死了,父亲就不能接受他儿子死去的这个事实,于是他想要他儿子复活。这时候他的老邻居就出面来阻止他,说千万不要把人复活。

结果这个男的不信,一意孤行的把他儿子埋到了神秘的坟场。后来出现了什么情况呢?24小时之后他的儿子复活了,变成了一个杀人狂魔。小孩先是把自己的老邻居给杀掉了,然后接下来又要杀他爸,这个男主角东躲西藏的过程中,他妻子恰巧回来了。他的儿子就把他妻子给杀掉了。男主角终于看清了现实,把变成怪物的儿子给解决了,然后又把他妻子拿去复活。结果他妻子复活之后,回来就把他给杀了。

这个片子里面关键的一句话是什么?就是他老邻居对男主角说的,你要相信死亡也是有意义的。这句话很重要,因为对于西方哲学来说,他们一直以来因为形而上学的原因,总把生和死看成完全对立的,活的就是好的,死了就一定不好。这个片子通过它的情节就突破了二元对立。

最后我们看一下,既然突破了意识形态,最后要达到什么呢?就是自由运用各种元素进行创造。徐冰的《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这个作品就是自由的运用各种的方式,进行了作品展示。这个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他要通过这个作品告诉我们桃花源不是乌托邦,桃花源这个理想是一定能实现的。桃花源这个故事其实描绘的是一种共产主义的状态,这种共产主义状态,不是在彼岸世界,它就在此岸,并且它跟我们也保持同步性。其实我们把桃花源这三个字去掉,那么什么的理想一定要实现呢?我们会想到英特纳雄耐尔,共产主义的理想一定要实现。所以,他其实要表达的是共产主义,他是借用桃花源的形象来表现,通过这个作品启发我们去认识桃花源,去认识未来世界到底是怎么样的。可能这个方面只有通过中国的文化传统,通过我们的艺术方式来展现才会更加地完整、充分。

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