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应强 唐萌:高等教育学到底有什么用

 ccj2005 2016-12-15

DOI:10.16298/j.cnki.1004-3667.2016.12.11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学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危机。学科危机的原因既来自学科内部也来自学科外部,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高等教育学到底有什么用”有着不同的认识。高等教育学要走出学科危机,既需要增强高等教育学界的学术共同体意识,增强学科内部的协调性和一致性,提高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更需要在国家学科政策层面和高校层面善待和善用高等教育学。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学科困境;学术共同体

  在我国,很少有学科像高等教育学一样从产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都面临如此多的争议,很少有学科像高等教育学一样经历如此多的曲折和坎坷,也很少有学科像高等教育学一样缺乏内部一致性。

  学科创始之初,高等教育学虽面临来自教育学科内部的种种怀疑和责难,但由于时事所需,高等教育学带着“物之初生,其形必丑”的天然缺陷迅速发展,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学在高等教育界“一呼百应”,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从1992年开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思想大解放、大改革、大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问题研究如火如荼,研究队伍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学虽然面临“学科论”与“研究领域论”的争论,但这只是就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和研究取向的不同认识,还不足以动摇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根基。从2008年国家学科管理政策调整到目前的“双一流”建设政策出台,则使高等教育学面临空前的发展困境,甚至关乎高等教育学的生死存亡。紧迫的发展形势,需要我们坚守高等教育学学科立场,科学分析导致高等教育学学科困境的主要原因,强化高等教育学学科情感,增强学科内部一致性,为高等教育学渡过学科危机和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共同努力。

一、是什么导致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

(一)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现象

  1. 高等教育学学科地位急剧下降。在我国,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应用性软学科,其学科地位本来就不高。由于是从教育学中分化而来,高等教育学只是一门隶属于教育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再加上我国高等教育学主要在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中发展,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学科生态环境并不理想。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国家学科政策调整,使高等教育学本来就不高的学科地位受到重大冲击。西方国家建立的是“学术共同体”学科制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主要由学术共同体负责。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国家学科管理制度,虽然也存在“学术共同体”学科制度,但学科建设与学科发展与国家学科管理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学科管理政策影响甚至决定学科资源配置、学术组织(院系和研究所)设置和学术从业人员的归属。这也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开创者们一定要将高等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学科的主要原因之一。2008年以来,我国学科管理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2011年版的学科专业目录取消了二级学科建制,明确将学位点申报、人才培养、学科评估等按一级学科执行。2015年启动的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以及国家出台的“双一流”建设政策,不断强化了按一级学科进行学科建设的学科管理思路。学科管理政策的调整,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形成了严重挑战和冲击。取消二级学科,动摇了高等教育学独立的学科地位,使其弱化为教育学一级学科体系中可随意摆布的“研究方向”,随时面临“被终结之虞”;学科政策调整意味着学科资源分配机制的转变,导致一些以高等教育研究见长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为了申报学位点和获得学科发展资源,纷纷采取“依附式”发展策略,借助教育学一级学科平台,通过将高教研究所(室)“升格”为教育学院,增设其他教育学科,以满足教育学一级学科发展诉求。这种“削足适履”的学科建设模式,淡化了原有的高等教育研究特色,挤压了高等教育学的生存发展空间,导致诸多院校高等教育研究传统被瓦解,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产生致命打击。

  2. 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被大量裁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研究所、研究室、研究中心),虽然这些研究机构规模大小不一,职能各不相同,也并不都是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但它们是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组织基础,是高教研究人员的从业之所。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上浮、下沉”现象,但研究机构终归还在。但近年来,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出现了一股高教研究机构和教育学院的“裁撤潮”,高教研究机构要么直接被撤销,要么并入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科学学院等专业学院,或者并入发展规划处、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等学校职能部门。高等教育学科及其专业研究人员面临无家可归的窘境,要么寄人篱下,要么改弦更张。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实行严格的“学科绑定”评估政策,并将按照一级学科评估的优秀率给高校配置学科建设资源,因此,不少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主动撤销了高等教育学学位点,高等教育学科沦为“双一流”建设的“战略舍弃品”。

  3. 高等教育学学术共同体迅速分裂。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是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科成熟的标志,更是学科应对外部挑战和增强内部凝聚力与一致性的组织形式。在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初创期,以潘懋元先生为代表的第一代高等教育学人怀着崇高的学科使命感与责任感,笃定志向建设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学,在全国由点到面地推进高等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其间虽未免有关于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等问题的不同认识,但总体上来说,高等教育学学术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然而,新世纪以来,年轻的高等教育学面临着我国高等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外部环境。高等教育大众化、市场化、国际化使得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生态环境发生急剧变革,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之中的大量现实问题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研究的强大动力,正在形成中的高等教育学学术共同体,由于受研究者个人研究旨趣与学术研究“资源依附”的影响,研究队伍迅速分化,高等教育研究呈“分而治之”之势,切割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版图,形成了诸多独立的研究领域或亚学科,并渐次形成学科内部的学术壁垒,中断了正在形成中的学术共同体意识以及维系学科发展的利益与情感纽带,导致高等教育学学术共同体分裂。与此同时,问题导向的高等教育研究以及“非专业人士”的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多是建立于其他学科理论背景的问题解决之策,导致高等教育学知识和成果呈现碎片化状态,研究者“各说各话”,很少有学术争论,无法形成统一的话语逻辑与学术交流机制,也难以形成研究成果的质量评价标准。形成了高等教育研究“空前繁荣”与高等教育学“理论虚无”同时并存的现象。在这过程中,一批研究人员丧失高等教育学学科立场、丧失学科自信、学科情感淡化,“甚至以所谓科学学科的名义或者用研究领域论范式来否定高等教育学,解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的内部一致性遭遇严峻挑战。

(二)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的原因

  目前人们认为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学科内部和学科外部两个方面,即既有学科内部的原因,也有学科外部的原因。对于学科内部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我国高等教育学“先天不足”所致,即作为一门学科的高等教育学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学科自身严格的概念、命题、范畴系统以及学科理论体系,学科地位比较低;有人认为是我们在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定位上存在偏差,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应该定位于“应用性软学科”,而不是理论性学科。学科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切实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在于影响宏观教育决策,为一线的教授、学生及高校治理者提供新视野、新思路和新举措。而对于学科外部的原因,大部分人认为国家学科政策调整是导致目前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的主要原因。

  就学科内部的原因来看,高等教育学的确是一门正在走向成熟的学科,它离像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经典学科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但为何与高等教育学类似的其他社会科学并没有产生这种学科危机?以高等教育学的近邻教育学为例,教育学目前也还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也没有形成严格的统一的学科理论体系,“教育学成为别的学科领地的现象”非常普遍。但教育学并没有因为其学科成熟度低而遭遇像高等教育学这样的生存和发展危机。的确有人曾提出“教育学的终结”的观点,但主要是说传统教育学正面临挑战,教育学正向现代教育学转型。可见,学科成熟度并非影响学科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关于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我国高等教育学界是有广泛共识的。在学科发展之初,潘懋元教授就认为,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但应用性学科也有自身的应用性理论。有学者还论证了“应用性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属性”。在近40年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历程中,我们一直把建设一门实践取向的高等教育学作为学科建设的基本目标。虽然其中出现过关于“学科论”和“研究领域论”的争论,但这并不是关于高等教育学是否是一门实践取向学科的争论,而是关于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结构方式和学科形态的争论。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研究并行的高等教育研究,其主流主要是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体问题的研究,既有高等教育宏观政策的研究,也有高校办学和管理的研究,还有广大教师开展的量大面广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所以,很难说是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定位的偏差导致了目前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危机。

  那么,导致目前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是人们对“高等教育学有什么用”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要么对高等教育学提出了难以企及的高要求,要么认为高等教育学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有为才能有位”的学科发展理念支配下,认为高等教育学“无所作为”,从而导致高等教育学的生存和发展危机。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发展史,可以看到,“有用”的确是高等教育学产生的初始动力和基本条件。20世纪50年代中期,潘懋元先生之所以提出要建设一门称之为“高等学校教育学”的学科,就是要研究和解决高等学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问题。因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中小学学生有重大区别,必须通过建立高等学校教育学来研究和解决高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问题。改革开放后,建立高等教育学可谓“一呼百应”,特别是得到时任教育部长的高度重视,很快就主导成立了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并且亲自担任学会会长;在教育学界对是否有必要建立高等教育学科还存在严重分歧和争论的情况下,国家很快就在学科建制上确定了高等教育学作为独立二级学科的学科地位。个中缘由在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学对于高等教育界响应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战略,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于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来处理高等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对于按照教育规律办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概言之,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科有现实之用。

  “有用性”是高等学校建立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科的基本出发点。在高校,虽然要求所有的哲学社会科学都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但唯独对高等教育学的要求最高。不仅要求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发展,在研究和解决国家层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现实问题中提高学科发展水平,而且要求高等教育学为高校自身的改革发展服务。但我们发现,没有哪一所高校要求其公共管理学科主要研究和解决大学自身的有效治理问题;没有哪一所高校要求自己的新闻传播学科主要研究和解决学校的形象传播和品牌塑造问题;基本没有哪一所高校要求自己的法学学科主要研究和解决学校改革发展中的法律问题;没有哪一所高校要求其经济学学者来研究和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筹资和资源配置问题;更没有哪一所高校要求其哲学学科来解决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哲学问题。但对高等教育学而言,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学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必须主要研究本校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并且要求高等教育学科要主动和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法学等学科交叉,为学校办学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综合性服务。上述学科基本上也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高校对高等教育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与对这些学科的要求完全不同。这就是说,高校对高等教育学赋予了不只是作为一门学科的责任,不只是在一般意义上强调高等教育学的应用性,而是要求高等教育学通过“工作研究”来服务学校各方面的改革和发展。这实际上为高等教育学提出了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以此目标来衡量高等教育学科,必然得出高等教育学“无为、无用”的结论,高等教育学在学校诸多学科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怎样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有用性

  毋庸讳言,我国高等教育学仍然存在理论体系不成熟、研究方法不规范、专业标准不清晰,以及理论脱离实际等缺陷,需要在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科的过程中予以解决,但是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学科的发展也急需国家学科管理部门和相关高校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高等教育学的有用性。要认识到高等教育学的“有用”有“有用之用”和“无用之用”的分别,有“现实之用”和“长远之用”的分别,也有“所能之用”和“不能之用”的区别,从而“善待”和“善用”高等教育学。

(一)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有用性”

  1. 不能因高等教育学的应用性软学科特性而矮化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在我国,软学科往往被看成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是“没有用”或用处不大的学科,因而其学科地位目前都比较低,而硬学科的学科地位则比较高。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软学科,同文史哲等理论性学科相比,高等教育学因其应用性而被认为理论性不足;与科技和工程等硬学科相比,高等教育学因其软学科特性而被认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在短期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学科建设思想影响下,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地位极为低下,严重限制了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其实,作为应用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也有其应用性理论,而“软学科”也只是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表现,并不反映学科水平的高低,软学科也有高水平。以文史哲为核心的软学科,是人类思想和文明的精华。人文社会科学等软学科,不仅是科学、技术和工程等硬学科产生的基础,而且是保证科学、技术和工程“以人为本”发展方向的重要平衡力量。追溯人类文明史的每个阶段,没有哪个阶段不是以思想文化领域的创新为先导的;环顾世界科技强国,没有哪个国家没有发达的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开创改革开放新时代,也是以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先声的。就高等教育而言,美国高等教育之所以在当今世界具有典范意义,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无不受其影响,原因在于它是以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思想和理论为基础的。世界各国一流大学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也与其发达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不能因高等教育学的应用性软学科特性而在国家学科政策层面予以歧视,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忽视甚至压制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

  2. 高等教育学的有用性,不只是表现为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大学办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这些年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逐渐失去了对“教育科学”的“规划”性质,不仅立项资助的几乎都是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具体问题的研究课题,鲜有对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课题的资助,而且绝大部分课题都是自选题目,即使编制了少数重大和重点课题的课题指南,也主要是关于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研究的。而教育部推出的高等教育方面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也都是基于实证调查研究方法的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研究。另外,最近10余年来,不少大学将原来的“教育科学研究所”或者“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改为“教育研究院”或者“教育学院”或者“高等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机构名称的变化耐人寻味;还有前文所述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甚至高等教育学科的“裁撤潮”,其意不言自明。与此同时,高校还兴起了一股教育智库建设的热潮。这些反映了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高校层面,人们都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研究的有用性,并且这种有用性是一种现实的即时有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有用性。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但应用性学科也有应用性理论。而且学科这个概念本来就具有双重意义,一是指科学研究的专门领域,二是指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目。这就是说,发展高等教育学科,不仅要通过高等教育研究来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还要通过学科教学活动,培养高等教育研究的继任者,以保证高等教育研究事业“基业长青”。对于高等教育学科建设而言,培养高等教育研究的继任者更具有本质性意义。这也是大学与科学研究机构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本质区别。培养高等教育的专业研究人员,必须进行高等教育学原理和研究方法的教学,使他们掌握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因此,高等教育学必须要有学科自身的核心知识和理论体系,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就不只是从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问题研究,还要建设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固然重要,但多学科高等教育研究的本质,是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运用,不能以其他学科的理论来代替高等教育学的理论。

  3. 高等教育理论创新是高等教育学有用性的源头活水。与火热的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研究相比,当前的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显得“灰头土脸”,既得不到相应的资源配置,也常常被看作是不着边际的“屠龙术”。虽然目前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确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在重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提下改进和加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才是正确的态度和方向。这是因为高等教育改革实践需要高等教育理论作为指导。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对改革实践具有引领作用,它不只是对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改革政策的解释性研究,其重要价值还在于通过理论研究来反思高等教育改革实践和改革政策,通过创新高等教育思想和理论来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保证高等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目前,提高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水平,创新高等教育思想和理论更具紧迫性。我们必须正视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由于缺乏前瞻性理论指导所带来的重大偏差。以高等教育理念创新为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11月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重要报告,报告基于“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这一前瞻性理念,提出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要逐步由国家责任向全球性责任转变,主动承担全球责任成为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提出未来教育的目标应从促进“全民教育”转变为促进“全民学习”,强调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是所有年龄段的人的基本权利;强调知识是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必须向所有人开放,必须推行全球全纳的全民终身学习,要将“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作为引导未来15年世界教育发展的新目标之一。《报告》还从全球教育正义的高度,提出了有质量的、全球全纳的高等教育公平思想,并将之作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反观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理念,其差距不言自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化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但在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我们对“学习化社会”的理解和把握不能不说与国际高等教育新理念在基本精神上还存在很大差距,更不用说我们所采取的建设学习化社会的措施和行动了。又如,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所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上是一种“身份性”目标,即培养各行各业的“社会精英”和“成功者”,如政治领袖、商界巨子、科技英才、文化名流,等等。而西方国家的世界一流大学则把面向未来的素质和持续的学习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把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社会公民和世界公民作为培养目标。我国高校提出的这些违背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因为缺乏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所导致的结果。还有违背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律的学科评估政策,脱离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精神的大学治理结构等,都是我们不重视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所致。这也充分说明,如果没有先进的高等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指导,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就会失去方向,在违背高等教育规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二)必须善待和善用高等教育学

  1. 在国家学科政策层面要善待和善用高等教育学。由于对高等教育学学科性质的不同理解,我国事实上出现了两种意义的高等教育学:一种是作为高等教育原理的高等教育学,一种是研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实际问题的高等教育学。对于第一种,人们冠之以理论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学,主要注重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研究;对于第二种,人们认为高等教育学实质上是一个研究领域,是高等教育实际问题研究的集合。由于学科外部有大量“问题解决型”需求,“研究领域论”是占据上风的,即高等教育学主要是实践指向的,要以研究和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改革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为目的。其实,这两种意义的高等教育学本来应该是一体的。任何一个学科都是由上游的原理性学科和下游的应用性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我们不能割裂上游的高等教育原理研究与下游的高等教育问题研究的关系,不能忽视高等教育原理研究在高等教育应用性研究中的源头作用。

  从学科政策方面善待和善用高等教育学,当务之急就是要提升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为建设作为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提供政策支持和政策保障。将高等教育学提升为一级学科,建设一级学科的高等教育学,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是“双一流”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水平,更好发挥高等教育学在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化解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身份危机和学科地位危机,另一方面改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制度环境,促进高等教育学界增强学术共同体意识,齐心协力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从整体上提升高等教育学的实践品质和研究质量,同时避免高等教育学的组织危机。

  2. 在大学学科建设层面也要善待和善用高等教育学。目前,高等教育学在高校众多学科中是一个弱势学科。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思想支配下,绝大部分综合性大学基本没有认识到高等教育学科对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和发展水平的贡献,也没有指望通过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来提高学校的学科竞争力;在师范大学,教育学科本来就是优势学科,高等教育学只是起锦上添花作用,有它不多,无它不少;而一些多科性大学,只是从院校研究角度来理解和认识高等教育研究对学校改革发展的作用,基本没有从学科建设意义上来重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建设。由此,高校层面善待和善用高等教育学对于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而言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院校决策层和学科管理部门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属性,高度重视高等教育学科及相应的学科组织在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要依托高等教育学科平台,组建融教、研、用于一体的健全学科组织,将高等教育学科纳入学校学科组织框架内,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与资源配置,完善学科组织制度与机制建设,实现学科组织的有序发展。当然,高等教育学学科组织必须以高等教育学科知识的生产、传播与应用为基本使命,既要瞄准国内外高等教育理论前沿,开展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也要研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实践难题,直面鲜活的院校发展实际,关注院校管理与学生发展问题,担负起院校研究的职责,从而扩大学科组织的外部影响力,提高学科服务学校改革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善待和善用高等教育学,在大学层面还要解决高等教育学的“用之能用”问题。如前所述,不少大学领导者常常要求高等教育学科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为改进学校管理、提高管理科学化水平服务,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但是另一方面,目前不少大学领导者又不大愿意听取高等教育专业研究人员的意见。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而且随着大学领导人的更替,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也随之改变。他们只是要求专业研究人员去论证和注解他们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而大学教师都是自身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方法也充满自信。可同样是教育学,基础教育领域就基本没有这种现象。基础教育的专业研究人员很受中小学领导和教师们欢迎,他们深入中小学,与学校管理者一起研究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广大教师共同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教研实践。同样要求发挥教育研究和教育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但在高校和中小学却有完全不同的境遇。这说明,在大学中发挥高等教育学科和高等教育研究的实际作用,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中国的大学必须实现依法治校、依规办学、专业化管理,必须改变个人决策、经验决策所带来的办学随意性问题。缺乏这个前提条件,就无法真正发挥高等教育学科和高等教育研究在大学发展中的作用。因此,大学领导者必须解决好高等教育学的“用之能用”问题。

三、高等教育学如何实现成功突围

  化解目前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危机,实现高等教育学的成功突围,关键在学科外部,在于国家学科政策的支持和相关高校正确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有用性。要获得国家学科政策的支持和高校领导的重视,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必须“做强自己”,团结一致,共赴时艰。学科发展危局越严重,增强学术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协调性就越紧迫越重要。

(一)致力于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

  在我国目前的学科管理制度框架下,必须要将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建设,这是高等教育学突破发展困境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致力于高等教育学的“再学科化”。现实的高等教育研究,为不断变动的高等教育问题所牵引,产生了丰富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特别是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产生的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不仅量大面广,而且分属各具体领域,需要高等教育学学者将其纳入高等教育学科领域,按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知识逻辑来进行理论整合,实现其高等教育学科化建构。因为高等教育学不能是其他学科理论和知识的“大杂烩”,而应该是多学科理论和知识整合的产物。

  高等教育学“再学科化”的主要任务是协调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与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之间的关系,协调“研究领域论”与“学科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要直面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与实践困惑,采用多学科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有效解决现实问题;又要通过学术共同体开展整合性研究,将高等教育问题研究成果纳入高等教育学理论框架中,积淀高等教育学专属的学科理论知识,发展高等教育学的核心理论知识,建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

(二)增强高等教育学科内部的协调性和一致性

  1. 要超越“学科论”和“研究领域论”之争,形成高等教育学的学科范式。学科范式是一门学科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学科信念和方法论,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也是学科内部一致性的表现。目前高等教育学科还缺乏高度认同的学科范式,学科核心理论依托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与技术的运用,研究结论松散且关联性弱;既有关于高等教育内部高深知识生产与育人问题的研究,又涉及高等教育系统与其他社会子系统关系的研究;学科边界不清晰,学科知识的主观性强;亚学科领域林立、研究主题广泛、研究队伍分散且缺乏共识。这些严重阻碍了高等教育学科范式的形成,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在学科建设中予以解决。

  2. 建设高等教育学的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独特的概念体系与语言逻辑是区别不同学科的重要标志,也是学者间相互交流的话语基础。目前,高等教育学尚未形成具有自身学科特性并在学科内互通的话语体系,学术共同体内部无法就学科核心概念的“质的规定性”及概念间的逻辑性达成共识,研究者之间“各说各话”,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交流。因此,增强学术共同体的学术凝聚力亟需扎实开展学科基本理论研究与加强学科话语体系建设,构建学科共同体互通的“语言平台”,充分发挥话语体系对于学术共同体建设的凝聚与融合功能。

  3. 建设高等教育学学术共同体,共同争取外部支持。学术共同体是以学科为基础,围绕学科的知识领域,通过各种学术交流、协作而形成的学术群体。学术共同体“共享着某种价值和文化、态度和行为方 式”前言。构建具有凝聚力的学术共同体,不仅是提升高等教育学学术品质的重要保障,而且是共同争取学科发展条件和资源的组织基础。目前的高等教育学界关系松散,学者们主要进行着“田园型”知识生产劳作,躬耕于独属的学术专域之中,各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也只是“各人自扫门前雪”,彼此间缺乏沟通交流机制,无法形成一致性与凝聚力。因此,建设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形成共促学科发展的共同愿景,共同应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危局,共同争取学科发展的外部支持,是一项极为紧迫和重要的工作。

(三)坚守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情感和学科立场

  挽救高等教育学学科于既倒,共同应对高等教育学学科危局,我们还需要特别强调必须坚持高等教育学的学科信念、学科立场和学科情感。目前在受惠于高等教育学这门学科的第二代、第三代学者中,出现了一种丧失基本学科立场和学科情感的现象,他们对高等教育学缺乏基本的自信和尊重,需要我们通过增强学科凝聚力和学科发展使命感来解决。“学科同行的认同与忠诚是学科获得承认的基础”,也是连接学科共同体情感与增进学术共同体交流的重要机制。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危机之下,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前提是高等教育学人对高等教育学的尊重和忠诚。只有有了对学科的尊重和忠诚,才能产生学科情结和学科身份认同,才能增强学科共同体的学科使命感与内部一致性,才能使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之中,共同维护高等教育学的学术声誉与独立学科地位;才能通过独立的学科地位获取学科发展资源,形成高水平学科研究成果,培养高等教育学的继任研究者,从而走出高等教育学发展困境,实现高等教育学的可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

  张应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湖北武汉 430074;唐萌,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 430074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12期第56-62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