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履祥画像 张履祥,字念夫,一宇考夫,号杨园。浙江桐乡人。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十月初一生;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七月二十八日卒。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清初朱子学的倡导者,同时对农学有较深入的研究,著有《补农书》。 明王朝自万历之后国势衰颓,内忧外患日甚一日,终于在崇祯末年爆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张氏家族也随之衰落。张家原本是桐乡望族,祖父和父亲在当地都小有名气,尤其是张履祥的祖父酷爱学问,举凡经史、传记、医卜杂家,无不通晓。因不善理家,家道开始中衰。其父在他7岁时就离开了人世,留下幼子弱母,守田度日,处境艰难。在母亲沈氏的教导下,张履祥从小立志读书,15岁即补县诸生,做了秀才。后虽屡试举人,但终以落第作罢,遂在乡间教书。崇祯末年,他拜致仕御史刘宗周为师,此人对他的影响很大。刘宗周的老师是吴康斋,吴设帐授徒时,隐居乡间,率弟子亲自种田。张履祥对此欣然神往。他的学生陈克鉴在《补农书》“引”中写道:“昔吴康斋先生讲演、洛、关、闽之学,而隐于农,率弟子以躬耕。先生慕而效之。” 1644年,清兵入关,占据北京。刘宗周自杀。张履祥闻知痛哭。次年,清兵攻陷浙江。他和徐敬可、何商隐等加入了以吕留良为代表的反清复明的行列。到清顺治四年(1647),清王朝统治局势已定,他便与徐、何等人决心隐居终身。 张履祥的隐居生活是以教书为主,另有40余亩田地雇人耕种。他在教学之余。也亲自动手干些农活,还经常向老农请教和讨论问题。农忙季节,他或是亲自监督雇工劳动,检查成绩;或是穿草鞋、戴草帽,送饭到团间。他最擅长的农活是修剪桑树,连有经验的老农也比不过他。实践使他在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他在《补农书》“跋”中说:“予学稼数年,咨访得失,颇识其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