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战场电影

 颜梦竹 2016-12-15

        二战时间1939~1945,以德国进攻波兰为开始,中国抗日实质从1931的“九一八”事变开始,部分纳入二战。这里只是收集一些比较好的、仅仅是在战场厮杀这方面内容的电影。海战空战的收在其他文件了。

《最长的一天》(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黑白片,后染成彩色
(好莱坞的经典巨作,内容可谓全面、丰富,场面真实、宏伟、壮观。长达3小时的影片,并不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对战争作出反思,而意在讲述“D日”——诺曼底登陆这一天的故事,和《大兵》大量虚构不同的是,本片不少支线剧情确有其事。在战斗场面和军人动作规范的程度上,本片则更胜一筹,当中对历史事件考证得非常的严格。美、英、法等国为协助本片拍摄共动用了11000部飞机、4000艘船舰、23000名军人,这个拍摄规模可谓是空前的,当时法国虽然正在致力于阿尔及利亚战争,但还是派出了1000名突击队员。要说本片有什么缺陷的话,大概就是人物有些脸谱化,其中隆美尔的外貌与史实不符,不如《沙漠之狐》来得神似。)

《拯救大兵瑞恩》(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开头的十几分钟是向《最长的一天》致敬的“诺曼底登陆”
(8个人拯救一个领导很“值得”,那么如果拯救的对象只是一个士兵呢?不得不说这部片子拍得实在很煽情,诺要论对“上级命令”的思考,《细红线》表现得更加尖锐一些。其实观众们往往只会在乎几个主人公的命运,而不理会千千万万个路人甲的生死,因为,主人公们的故事太精彩了,观众“舍不得”他们的幸福遭到破坏,而陌生的路人甲哪怕死了也无关痛痒。至于要让观众同情影片中的坏人,那么只要赐予他一个“可怜”的身世就差不多了。因此,这部影片所质问的并不只只是高官领导们,还有普通的电影观众,试问你是不是鲁迅所说的听了他人的悲惨故事后,“满足”地挥泪离座的人?)
 
《巴顿将军》(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人物传记
备注:男主演乔治·斯科特凭此片获奥斯卡影帝,但他拒绝上台领奖
(美国拍摄的“政策片”,为政治服务的作品,虽说如此,本片并没有像许多红色经典那样让主人公沦为完美到缺乏人性的神魔,相反,故事中的巴顿将军有血有肉、个性鲜明,他擅长指挥,但同时也很好战,他有军人的气魄,但专横霸道,他在军事上颇有成就,但在私生活上被人们指指点点……总之,他是个很真实的人物,有优点也有缺点。在追求高度还原史实的同时,故事也适当地加入一些幽默,如那段描写巴顿身边那条狗的剧情很令人喷饭。本片的制作水平高于《麦克阿瑟传》,尼克松很喜欢这部作品。)
敦刻尔克 Dunkirk (2017)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新片曝出名为《敦刻尔克》,讲述二战英法联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8天救出338226人。演员阵容更是正在和汤老湿汤姆·哈迪、肯尼思·布拉纳以及马克·里朗斯洽谈,初定于2017.07.21在美上映。
 
《遥远的桥》(英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讲述1944年盟军“市场花园”作战的故事
(情节很好看,场面也壮观,不亚于“解放”三部曲和《最长的一天》,但影片多少有一点意识形态,对德军人物进行了丑化,对盟军方的错误也显得遮遮掩掩,“市场花园”作战是以盟军失利而告终,其惨烈之状不言而喻,但影片中基本上只有盟军杀德军、却鲜有盟军战士牺牲的镜头,让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士难以理解盟军到底失败在哪里。全景式战争的影片容易票房失利,但本片却是一个例外,该片为70年代的作品,投资耗资2600万美元,却获得了2.3亿美元的巨额收入。顺便说一下,中文版配音很棒,由“上译”负责,明显比“八一”和“长影”出色了不少。)
49.《坦克大决战》(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多视角战争
备注:反映阿登战役
(1944年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可谓盟军最艰苦的一年,在中国,正面战场遭受了惨痛的豫湘桂大溃退,在欧洲,盟军的“市场花园”作战失败,又在阿登战役中一溃千里,最终是德军自己拖垮了自己,才止住了盟军后退的脚步。不过这些都未能阻止柏林、雪峰山、硫磺岛等战役的暴发。本片讲述的就是阿登战役,故事中的康纳对自己的长官海斯勒说,自己很高兴能为一个智者服务,但是在故事的最后,康纳却离开了这位智者,因为他将自己的才智用在了战争上面……)
《兵临城下》(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动作
备注:又名《决战中的较量》。改编自真人真事,但爱情戏与史不符
(这又是一部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主题的影片,不过商业化色彩过浓,论场面,不如俄版,略显卖弄特效;论反思,不如德版,且有偏见之嫌。故事重点放在两个敌对的狙击手之间的较量上,颇有娱乐性。应该说美国佬的心胸还是比俄国佬宽一点的,即使在冷战时期,老美也拍过一些歌颂俄国的电影,当然俄国也有拍过正面表现西方文化的片子,如《福尔摩斯》等等。)

血战钢锯岭 Hacksaw Ridge (2016)
故事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他因为在冲绳岛战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大偷袭 The Great Raid (2005)
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军将兵力投入欧洲战场,无力挽回菲律宾战事,导致一万名美军、六万名菲军在巴丹半岛被俘。日军一直残酷对待这些战俘,军部更于1944年一月决定屠杀俘虏,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发生在44年一月四天中的故事。
  游骑兵上尉普林斯分属幕西中校的队伍,他们接受了在麦克阿瑟将军北上过程中营救某战俘营里500名美军的任务,由于日军对待战俘毫不留情,此次行动必须高度隐秘。同一时间,战俘营中的少校吉布森(约瑟夫·费因斯 Joseph Fiennes 饰)正艰难的为生存和获取外界信息而努力,虽然当地有护士玛格丽特等人想法设法为战俘提供帮助,但缺药的状况一直存在。为执行屠杀命令,宪兵军官长井接管了战俘营,而战俘营外,游骑兵战士们经过秘密行军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营救成败,很快就要揭晓……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南斯拉夫)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间谍
备注:影片画面色调呈紫色
(正如网友所说的,本片的内容可以说是《平原游击队》+《无间道》。瓦尔特是故事的主人公,但他却几乎没有正面登场,他的戏份大多时候还是通过其他人的对话来完成,给人一股神秘感,直到影片最后才正式闪亮现身。影片拍得很大话,基本上就是形象高大全同时又是神枪手的主人公们,大战智商几乎为零又枪法奇烂的敌人,其结果当然“不言自明”了,不过这部影片的确影响了几代人,不少上了年纪的人至今对其回味无穷。)
《风语者》(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又名《追风战士》
(吴宇森的作品,故事围绕着太平洋战争期间一封密码电报展开,贯穿着对战争中人性的思考。美国人认为本片缺乏创意,叫它落个了票房大惨败;中国人又觉得它失却了吴宇森以往的风格,结果是两面不讨好,让人倍感四不象。当然故事情节还是具有可观性的,尤其影片表露出对少数民族的同情很值得称道。)

开战日 9. April (2015) 1940年4月9日清晨,德国军队穿过国界进入丹麦境内。丹麦日德兰岛的自行车连队和摩托车连队是最先抵御德军进攻的丹麦部队……

《虎!虎!虎!》(美国、日本)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又名《偷袭珍珠港》
(与前几年的那部《珍珠港》是改编自同一部小说,两部影片的区别在于,《虎》截取了当中的军事线,《珍》截取了当中的爱情线。《虎》以相当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个历史事件,既非为日军“招魂”,也非为美军辩护,而是就事论事、冷眼旁观,镜头不断地在日军和美军之间来回切换。影片高度追求对历史的还原,以致于在人物塑造上显得苍白,叙事严谨、详实,扣除掉一些场面上的BUG,这部影片几乎可以当历史片来看待了。)
 
《丧钟为谁而鸣》(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爱情
备注:又名《战地钟声》
(就如海明威以往的作品一样,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拖沓,但同时也很有深度,同样是以炸桥为主题,本片远比南斯拉夫电影《桥》来得真实,也更启人深思。在炸桥的前一夜,战地里没有高大全的董存瑞,没有漂亮的口号,他们有血有肉,会害怕死亡,有的人甚至想过临阵退缩,战友们之间彼此安慰,一起度过了这漫长的一夜……本片要说有什么我不满意的地方,就是空洞的爱情对白过多了。西班牙内战是以法西斯的胜利告终,而且这个政权到了1975年还存在着,历史,真的像平日的政治宣传所说的那般简单吗?)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苏联)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单视角战争
备注:黑白片,部分彩色;改编自真人真事
(苏联电影给人的印象一向是很浮夸、政治意味很浓厚,但也有例外的时候,《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并没有沦为政治服务的产品,它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影片中的红军战士们并不显得形象高大、慷慨激昂,而是趋于平民化,个性丰富多彩。德军方面也没有简单地脸谱化,基本上还是述而不评。本片取材于真实事件,历史上那五个战士是男性,而在影片中则是女性,这可以说是对“战争让女人走开”的概念作出反思吧。由于这部影片表现出了红军战士们也会害怕死亡,在当时引起争议,在中国甚至还组织人员对本片进行批判,其中那个女兵自杀的场景被痛批为“投降主义”、“自绝于人民”。)

1944 (2015)

1944年……德军与苏联列宁格勒方面军为争夺纳尔瓦地峡进行了一连串战斗。7月,苏军攻占了纳尔瓦,这座古城九百年来一直是俄罗斯和西方世界的分界线。纳尔瓦身后的坦能堡防线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最后防线,一群20岁出头的爱沙尼亚青年人志愿加入武装党卫军亲卫队第20师,开始在东线迎头痛击苏军装甲部队,为反抗苏联的占领而战。
  这不是爱沙尼亚第一次沦为东方和西方、德意志人和斯拉夫人交战的战场。从楚德湖的冰上大战算起,这一战斗已持续了七百多年,夹在中间的爱沙尼亚人也不可避免地被双方裹挟其中,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到了9月,由于芬兰宣布停止同德国的军事合作并签订莫斯科停战协定,腹背受敌的德军决定撤出爱沙尼亚。苏军尾随着德军一路前进直至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红军中的叶沙尼亚(俄罗斯化的爱沙尼亚人)士兵也亲眼见证了,那面象征着爱沙尼亚民族独立的蓝、黑、白三色旗,于德军撤离的9月18日在塔林市的象征——赫尔曼塔悬挂了四天之后,终于在9月22日被苏联的红旗所取代。……
  占领塔林,并非苏德双方在爱沙尼亚的最后一战。……11月,在萨雷马岛泥泞、茂密的森林中,叶沙尼亚士兵顶着德军舰艇的炮火,驱逐了爱沙尼亚最后一批德军。大规模的战事终于结束了,但和平和自由仍未降临这片小小的国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痛仍难以抚平……
  这,就是爱沙尼亚人的1944年。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Брест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 (2010)

故事发生在1944年6月,布格河畔回荡着欢声笑语,就在一片歌舞升平之际,几架飞机飞过投下了炸弹,将一切摧毁殆尽,霎时间,河畔边成为了鲜血和火焰的海洋。德国人的入侵让位于华沙和莫斯科之间的布列斯特要塞陷入了动荡和战争之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八千名苏维埃红军战士们拿起了武 器,与亲人告别,走上了战场。
  草草建立的军队中人员情况十分复杂,但是,每个人心中的信念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顽强抵抗贼寇的入侵。粮食短缺,武器简陋,装备寒酸,在及其恶劣的条件之下,苏维埃青年们和装备精良的敌方展开了一场又一场险象环生的激烈战斗,并且最终获得了胜利。
星星 Звезда (2002)
1944年,二战已接近尾声,在东部的苏德战场上,红军为了摧毁法西斯的最后抵抗,派出了以特拉夫金中尉(Igor Petrenko 饰)为首的七人侦察队,他们将要深入敌后,去摸清敌人的兵力部署。这次凶险的任务已经导致多名战士牺牲,但勇敢的侦察队员们毅然出发了,临行前,特拉夫金与通信兵卡佳(Yekaterina Vulichenko 饰)约定,用“星星”和“大地”作为彼此在电波中联络的暗号。侦察队顺利的潜入敌后,并陆续传回有价值的情报,意识到侦察队威胁的德军方面如临大敌,派出重兵封锁交通,导致侦察队蒙受巨大损失。特拉夫金面对失去战友跟电台的局面,却决定继续前行,完成自己最后的任务……
  本片获2002年翁弗勒尔俄罗斯电影节大奖等多项褒奖。
《铁十字勋章》(德国、英国、南斯拉夫)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本片的主演詹姆斯·柯本等是美国人
(德国的影片,美国的导演和主演,英语的对白,社会主义国家南斯拉夫协助拍摄,多元化的组合使得本片不会以偏概全。故事以德军的视角来看待战争,既不为纳粹“招魂”,也不把主人公们塑造成“反战义士”,而是抛开政治上的意识形态,从人性角度再现血腥战场。在战争的前线,没有所谓的光荣和伟大,只有生存与毁灭,只有失去战友的悲伤和人性的扭曲。铁十字勋章,在贵族军官心里是最高荣誉,在厌战老兵眼里却是破铜烂铁,两种情绪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映了当时德军中的两种心态。顺道说下,中文版配音挺不错~)

《血战阿拉曼》(意大利)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又名《沙漠兄弟连》
(从意大利军视角看待阿拉曼战役的作品,斯皮尔伯格参与制作,影片风格与《决战斯大林格勒》相似。对于这部作品,我们不妨拿片中主人公的一段独白来作概括:“在学校他们经常这样教导我们:'像英雄一样死去的人是光荣和伟大的’。在战场上我看到了很多这样的英雄,但那些死亡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光荣和不光荣、伟大与不伟大,他们就只是死了,他们在工事里腐烂,连一句赞美的诗词也没得到。死亡只有在课本上才是美好的,在现实生活中,死亡是悲惨的、可怕的、血腥的……而且还发出阵阵恶臭。”)

登陆之日 ?? ?? (2011)

日本殖民朝鲜时期,日本将军之孙长谷川辰雄(小田切让 J? Odagiri 饰)与贫贱子弟金俊植(张东健 Dong -gun Jang 饰)竞逐长跑,直至奥运选拔。尽管俊植涉险夺冠,却被诬陷违规。愤愤不平的民众与军方发生冲突,最终俊植被充军。他和兄弟们屡遭日军凌辱。一次野战,俊植意外俘获了专门射杀日军的狙击手斯莱(范冰冰 饰)。上将辰雄来前线督战,令俊植受辱。他每晚坚持长跑,却被烧了跑鞋。他不愿做敢死队,索性集体出逃。俊植看到苏军压境,决定跑回送信。结果,日军惨败,辰雄和俊植被俘。冰天雪地,俊植见到了此前出逃的兄弟众泰,但后者已成冷血。一次骚乱之后,俊植和辰雄角斗,结果俊植宽容了对手。此后,德军疯狂反扑,俊植和辰雄在敢死队同历生死。他们为了逃命,同甘共苦,翻山越岭,来到德军占领地。两人失散,再见竟是诺曼底的德军阵营,辰雄再次见到了那个奔跑着的身影……

《沙漠之狐》(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人物传记
备注:黑白片
(又名《隆美尔传》。这不是1971年的那部彩色片《Raid on Rommel》,而是1951年的黑白片《Desert Fox:The Story of Rommel》。本片并没有正面表现隆美尔的骄人战绩,而是把重点放在隆美尔后期与希特勒的矛盾身上,再现了隆美尔参与刺杀希特勒的过程,以及他最后悲壮的结局。应该说片子对隆美尔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在人物塑造上也可圈可点,故事剧情简洁、毫不拖沓,总体上不亚于《巴顿将军》,可惜只有1个半小时,似乎有些余味不足。隆美尔的争议性、以及他的军事思维,总是让人们津津乐道。本片涉及到了刺杀希特勒,可结合着汤姆·克鲁斯主演的《刺杀希特勒》一起观看,这样更全面些。)
《解放》(苏联)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苏联“解放”三部曲之一;影片长达8小时
(“解放”三部曲的第一部,时间顺序则为最后一部,分5集播出,分别反映了库尔斯克战役-第1集、基辅战役-第2集、巴格拉齐昂战役和波兰战役-第3集、攻克柏林-第4~5集。该影片拍摄曾得到苏联政府的鼎力支持,动用海陆空军士兵30000名、坦克10000辆、飞机1000架参与拍摄,场面之巨大是任何一部战争片都难以相比的。作为70年代的作品,它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味是非常深厚的,对战争是鼓动有余反思不足,当然比起49版的《攻克柏林》还是有所进步,反正保持独立自主的思维、以一颗平常的心去看待就行了。苏联解体后,导演把《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和《解放》剪辑成24集电视电影《世纪的悲剧》。)
他们为祖国而战 Они сражались за Родину (1975)
影片鲜明而真实地表现了1942年夏季苏军在顿河草原上的保卫战:一支团队在撤退途中,奉命占领一个小村后面的十字路口的高地。主人公在战前从事着不同的职业,战争使他们聚集到了一起。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这支团队完成了占领高地的任务,保住了团队的旗帜,但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伤亡十分严重。
巴黎战火 Paris br?le-t-il? (1966)
本片故事发生在1944年,是一个有关法国抵抗组织与德国法西斯英勇斗争的故事。1944年,战争的优势已经转移到盟军一边,希特勒为了守住巴黎这最后的屏障,派一名将军去巴黎督战,并搜捕抵抗组织成员……
  本片拍摄于1966年,由美国、法国合作拍摄,导演是法国著名导演雷内克莱芒。克莱芒用商业片的拍摄手段真实的再现了法国抵抗组织的英雄们与盟军配合,给予德国法西斯与沉重的打击,为盟军顺利的在诺曼底登陆并解放巴黎做出的重要贡献。影片既有庞大的战争场面,又有惊险曲折的情节,更有豪华的欧美顶级明星参加演出的强大阵容,是60年代西方战争片的示范之作!
  在影片即将结束的时候出现了全片唯一的彩色镜头,这是从空中俯瞰下的巴黎,这是从纳粹铁蹄下解放的巴黎!
《光荣岁月》(法国、阿尔及利亚)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罕见的以非洲人为主角的二战影片
(2005年,法国境内暴发了严重的种族冲突,对种族主义进行思考已成了必要,在这种情况下,《光荣岁月》应需而生,该影片由法国人组织拍摄,而主人公们则是一群来自北非的演员,导演拉契得·波查拉亦有阿尔及利亚血统。片中的主要敌人不再是纳粹德军,而是盟军中的那些种族主义者。北非战士们单纯、可爱,他们前往欧洲“解放”法国,然而在他们小时候,法国人无情地侵略了他们的故乡,并屠杀了他们的同胞,正义与邪恶,就这样在岁月中不断地翻转着……)
《斯大林格勒大血战》(苏联)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苏联“解放”三部曲之一;又名《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解放”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从时间发展顺序来看则是第2部。49年时已拍过一部反映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片子,本版可谓是翻拍,不过49版的成了吹嘘斯大林个人英明的政治片。本片相比《解放》和《莫斯科保卫战》,少了几分意识形态,多了几分对战争的思考,就这点而言,它远胜前两作。片子对对上层人物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对战争判断的失误也不再避讳,影片揭示了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朱可夫等人的矛盾,剧组这次采用的是述而不评的方式来作表达,没有一味地强调谁是谁非,具体的就让观众自己去评论。对德军也不再一味地丑化,而是更为平衡地去看待,相对比以前,更为认真地去思考德国军人残忍的背后,他们性格上的扭曲。)

《决战斯大林格勒》(德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兄弟连
备注:又名《斯大林格勒战役》
(从德军的视角看待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作品,一部含金量很高的反思片。影片涉及到了诸多战争中的敏感话题,如虐待战俘、枪杀平民、抢掠民宅、误杀战友、视士兵为草芥、让士兵充当炮灰、士兵的伤病和生活情感,而最为尖锐的,莫过于战争中的生存问题,尤其是支撑着人类活下去的必须品——食物。在士兵们最饥饿的时候,空运机送来的并不是食物,而是勋章和奖状,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士兵们在前线拼死拼活,高官们却躲在温暖的地方,喊着漂亮的爱国口号,享受着美食,听着高雅的音乐……)
《莫斯科保卫战》(苏联)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全景式战争
备注:苏联“解放”三部曲之一;影片长达6小时
(本片动用了约5000名士兵、10000名群众、250名演员、202名摄影师参加拍摄,其场面之壮观可谓已成绝唱,即使今天让俄国再来拍这样的一部影片也很难办到了。不过要注意的是,《莫斯科保卫战》是一部“政策片”,其政治色彩非常严重,虽然当中绝大多数情节都有史依据,但也有不少地方有刻意安排的成分,显得娇柔做作。还有对于苏联一方的失利、以及领导人的错误甚至低级失误等等,本片谈起来也是扭扭捏捏,刻意回避,基本上是报喜不报忧。观看本片时,应该保持一股“尽信书不如无书”的精神,否则容易被误导。)
《细细的红线》(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墓志铭
备注:又名《红色警戒线》。目前只能看到删节版(约3小时),原始版长达6小时
(千万别被沉闷的开头吓退了,否则你会错过一部顶级佳作。这是一部绝对异类的作品,与政治、商业彻底地绝缘。影片对人性作出了深层的拷问:为何要战争?对于这个问题,剧情并没有给出正面或者批判的回答,这不是一部影片所能解答的。本片名为战争片,但导演却时不时地将镜头对准美丽的大自然,当官兵们在讨论军事战术的时候,画面上播放的却是生态环境,仿佛在大自然的世界里,人类是多么的渺小,人类的战争是多么的无足轻重,多么的可笑,与狗咬狗没有任何区别。威特是一名逃兵,然而在最后时刻,他却为保护战友挺身而出,并且被日军包围后拒绝投降,这是为什么?导演让观众自己去想。)
战略大作战(变成发财的作战,搞笑)
血染雪山堡

纳瓦隆大炮 The Guns of Navarone (1961)

《父辈的旗帜》(美国)
写实:★★★
反思:★★★★
经典:★★★
类型:人物传记
备注:改编自真人真事
(“英雄”是什么?英雄是伟大的,但绝不是媒体、御用文人所吹捧的那种伟大,英雄的伟大,是平凡的伟大,他们是充满人性的“伟人”,而不是十全十美的“神人”。英雄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也有对生活的烦恼。有人说,所谓的伟人,不过是一个和你一样尿过床的普通人罢,他们也得“亲自上厕所”。不少英雄的名字在书本上光辉四射,可在现实中却往往为生活所困,甚至死后也没有一个像样点的墓碑,他们都免不了沦为被媒体拿来吹嘘政治家英明的工具。本片的三个主人公被政客和媒体人为地塑造成“英雄”,可是他们的内心却很痛苦,他们认为在战场上牺牲了那些战友,才是真正的英雄。)

硫磺岛的来信(《父辈的旗帜》的兄弟篇)
熄灯号。又名: 战鼓平息 / 雷霆战将

拂晓攻击 Operation Daybreak (1975)
 

古墓迷途 Мы из будущего (2008)

猛鹰突击兵团 The Eagle Has Landed (1976)

奈莱特瓦河战役 Bitka na Neretvi (1969)
描述在二战末期,希特勒下达“韦斯作战命令”,德军大举进攻南斯拉夫。游击队员们肩负着护送大批难民撤离的艰巨任务,而撤离的关键是跨越纳若维河的大桥,德军已始经从四处调兵遣将至河畔,企图一举全歼游击队。于是在桥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追击与反击战。

苏捷斯卡战役 Sutjeska (1973)
二战时期,希特勒命令德军对东欧地区展开大规模袭击,以防止东欧各国联合起来参展。此时的南斯拉夫处在水深火热中,最高指挥官铁托正带着部队在苏捷斯卡河谷附近和德军展开激烈的战斗。由于在武器和地势上德军都占有优势,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解放军损失惨重。大量伤员无法得到应有的救助,同时部队又被德军包围,铁托情急之下向英国发出求助电报。
  英国军人代表团一行5人来到铁托的部队。看到南斯拉夫人民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和敌人进行激烈的斗争,原本只是来“观战”的英国军人主动向英国军队提出增援,却遭到了英军以各种理由拒绝。铁托决定就靠自己的军队打赢这场恶仗。
  德军下令占领高地,消灭所有南斯拉夫军人,包括随军的家属、妇女、儿童和伤员。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屠杀行为,铁托命令部队分两路冲出敌人包围圈,在击退敌人的同时要保证伤员们的安全。游击队队长尼古拉带着将士们冲杀在第一线,尽管他们誓死保卫自己的同胞,但南斯拉夫军队的伤亡数量还是节节攀升,这其中也包括尼古拉的女友军医维拉。维拉身负重伤,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接受了手术,但并没有挽救她的生命。这个可爱的女战士牺牲后,留给尼古拉的不仅是悲痛,更增加了他对德国人的仇恨。
  战斗越来越激烈,德军的飞机不间断地轰炸铁托率领的部队驻地,铁托本人也身负重伤。但战士们没有丝毫的退缩,一直坚守在前线,为了不丢下一个伤员,每名战士都战斗到最后一刻。正是凭借着这种力量,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经过顽强抵抗最终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以弱势战胜了实力雄厚的德国军队。但此刻没有人欢呼雀跃,因为大家知道,战争的胜利是由千百名战士的生命换来的,幸存的人要做的就是完成他们的使命,让南斯拉夫人民彻底从战争中解脱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