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园欺凌最全防范手册,学生和家长必读

 风中麦穗 2016-12-16

  









附《安徽日报》评论文章


让孩子敢对校园欺凌说“不”


一位朋友的孩子生性柔弱乖巧,小学一年级刚入学就碰到一件窝心事:有个“熊孩子”刚见面,就狠狠地揍了他一拳。面对突如其来的袭击,“乖孩子”手足无措,只能哭着找老师。老师告诉挨打的“乖孩子”:碰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还手,而要向老师或家长报告,请他们出面处理。这种“打不还手”的教育,好像在中小学比较流行。但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糟糕的教育。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发社会普遍关注。这种现象不是简单的“小孩打架”,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与不当的教育方式也有关系。我们经常教育孩子,面对欺凌,要容忍、退让、求助。面对“强敌”,这也许不失为“识时务”之举。但一味倡导“打不还手”,无异于驯服了 “小绵羊”,惯坏了“小霸王”。 “乖孩子”委曲求全,“熊孩子”得寸进尺,结果必然会越来越糟。

《论语·宪问》中有一段著名对话,或许值得我们倾听:“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有人问孔子:“以恩惠回报怨,怎么样? ”孔子回答:“怎么回报恩德?以正直回报怨,以恩惠回报德。 ”不可否认,“以德报怨”是一种宽容,标注着很高的道德水准。但“以德报怨”不是常态,不能推而广之,否则容易走向道德的反面。现实中,坏人“得志便猖狂”,不是他们有多么可怕,而是好人习惯于“以德报怨”,选择了保持沉默。只有“以直报怨”,才是社会正道。

话题还是回到校园,如何面对欺凌者?上文小学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向老师或家长报告。一场纠纷之中,“你来我往”何时了,局面失控不得了。这是管理者的思维惯性,也就是“包青天”式的人治思维。挨打者“打不还手”,以退让求和平,虽有利于平息事态,但不利于维护权利。每个人的合法权利,从来都不能依靠他人庇护,只能依靠自身捍卫,这是现代社会的常识。虽然小学生不是成年人,需要老师和家长更多呵护,但我们不能教育他们只会求助,而不会学习自主处理问题。试想,如果孩子们从小只会妥协忍让,长大后他们怎敢嫉恶如仇?

笔者以为,挨打必须“还击”,这不是简单粗暴的“以牙还牙”,而是理性冷静的正当斗争。法律上有个概念叫“正当防卫”,就是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这个概念不局限于刑法领域,也可推广到社会生活中。比如,面对“熊孩子”的欺凌,要鼓励孩子在保证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措施“正当防卫”,而不是“退避三舍”,一下子躲到老师或家长身后。这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

正如有人说,“不伤人是一种教养,但不被别人伤害是一种气场”。“乖孩子”不是好欺负的代名词,不能盲目教育他们“打不还手”,而要教会他们如何“不被别人伤害”。不论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告诉孩子“没事不惹事,有事不怕事”,学会如何自我保护、如何“正当防卫”、如何正确维权。这样才会有更多孩子勇敢地对校园欺凌说“不”,共同捍卫和谐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有一天,当他们长大成人,就会成为充满正义感、有血性有担当的好公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