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咖啡慢时光 | 老克勒记忆中的上海咖啡

 街心舞苑 2016-12-16

笔者:跟芦田家(芦田家咖啡研习社)中岛先生聊天的时候,他说起日本有独特的以「喫茶店」「咖啡职人」为中心的咖啡文化。很多「咖啡屋」都自有各自坚持的理念,不受所谓「精品咖啡浪潮」的影响。


他也问我,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喝咖啡,从前人们喝的咖啡又是什么样?我一时之间答不上来。但这个问题却很吸引我,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最早的咖啡馆

上海较早提供咖啡的场所,是几个外国人 1853 年开设在英租界的「老德记」西餐馆。到 1886 年,虹口区出现了一家独立营业的咖啡馆「虹口咖啡馆」,不光出售咖啡,也出售啤酒。今天不少精品咖啡馆也提供精酿啤酒,看来也不是什么新创意嘛。

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 | 图片来自网络

经过二三十年代的繁荣、抗日战争时期的低迷,以及抗战后的复兴,到 1946 年,上海共有咖啡馆 186 家,算上西餐厅、酒店等,提供咖啡的场所共有 500 余家,经营者早期以外国人为主,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多转为由中国人经营。

咖啡旧称

在成为今天的「咖啡」之前,咖啡也曾有过很多「别名」:「高馡」、「磕肥」、「考非」、「加非」和「珈琲」。「馡」字太过生僻,「磕肥」似乎和咖啡的形象不是很搭,不过想到喝咖啡时配上的奶油蛋糕,似乎也好理解,而「珈琲」一词,现在还作为咖啡的正式汉字名称出现在日语中。

咖啡最早出现在能找到的文字中,是 1887 年刊印「申江百咏」里收录的一段竹枝词:「几家番馆掩朱扉,煨鸽牛排不厌肥。一客一盆凭大嚼,饱来随意饮高馡。」「番馆」指西餐馆,「高馡」就是指咖啡了。注 1

海上花列传场景

而清末韩邦庆 1894 年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注 2,第十九和第三十一回也分别有「迨至席终,各用一杯牛奶咖啡,揩面漱口而散」及「当下吃毕大菜,各用一杯咖啡」之语。

鲁迅的咖啡馆

虽然鲁迅先生本人从来不喝咖啡,但却有一家咖啡馆因他的关系,成了当时上海进步青年的聚集地。

作者:向日葵Liz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