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玄学大家沈瓞民和他的学界友人

 lvchao666 2016-12-16
楔子:苏州城门之改造
一九三一年,时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的曲学大师吴梅回到老家苏州住了数月,在日记中写道:
余自五月归里,至此未出阊门一步。今从景德路出金门,气象迥非昔比。金门为前年所改,旧名新阊门,为玄学大家沈瓞民(祖绵)所定方向,门偏向西南,意在避兵也。今则正西向,大改沈氏之意矣(《吴梅全集·日记》一九三一年九月初五日,河北教育出版社,二零零二年)。
这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制造事端,大规模入侵我国东北地区。现存吴梅日记始作于一九三一年九月初一日,公历为十月十一日,距离“九·一八”事变已有大半个月之久,故风声鹤唳之惊,常常形诸笔端。据吴梅日记透露,民国时期的玄学大家沈瓞民为了使得苏州一地太平无事,运用玄空风水理论,特地把新阊门的方向定在“偏向西南”,目的是免遭兵戈殃及。一九二九年,不擅此道的主事者又把此门改向正西,完全忽视沈氏当年的一片苦心及内藏玄机,——这在吴梅看来,自然不免令人遗憾而感叹了。
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淞沪抗战爆发后,苏州亦遭到日机的大肆轰炸。据吴湖帆所记:
阳历八月十六日下午三时,日机廿余架先炸阊门外老五团营房、葑门外飞机场,击毁一架。七时又来九架,炸大中旅馆、高等法院、朱家园顾宅等处。即夜起逃难者纷纷,翌晨胥门城门口逃难者塞途,直至横塘镇。连路扶老携幼,人声啼哭不绝(《丑簃日记》一九三八年二月四日补记,《吴湖帆文稿》第一九一页,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二零零六年)。
至一九三七年十二月,苏州城内已罕见人迹,民众纷纷逃向四方。“午后孙仲渊来,长谈苏城出走情形,云彼十一月十四日出走时城中已罕人迹,独自一人步出胥门,走至木渎,无车可乘,凡途中遇飞机躲避者十七八次。至十八日又自乡雨中再进城一次,则城中阒无一人矣,回家一转即出。终日奔波来回几百里,苦极苦极。又云来沪途中在青阳港以东至南翔间真是尸横遍地,三三两两,不堪逼视,路中恐慌程度真达极点云云。”(《丑簃日记》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总之,此时蛰居上海租界的大画家吴湖帆听到了不少苏州沦陷百姓逃难的消息,因此把唐人张继“枫桥夜泊”诗改了三个字借此描绘兵火连天的江南情景:“月落乌啼烟满天,江风兵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枪声到客船。”(《丑簃日记》一九三八年三月十九日)
至此,人们或许可以想见当年苏州士绅及玄学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