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十年前陪你走过叛逆青春的安妮 她是十年里为你温暖抑郁忧心的宝贝 她是十年后和你分享平淡人生的庆山 她是安妮宝贝,亦是庆山 1998年,她以安妮宝贝为名,写下《告别薇安》,以一本网红小说开始,正式与你我相识。那一年,她24岁。 后来,她离职,离家。洞悉生活边缘的所有人,她的《八月未央》和《彼岸花》问世。那一年,她27岁。 2002年,她父亲去世,没有任何预告。当年的文字搁浅,她回到久别的家庭,不再沉醉于曾经的稀薄幻觉。思虑许久,开始远行。命运的无常淋漓了心绪后,她带着《蔷薇岛屿》再次归来。那一年,她已28岁。 旅途的终点是莲花盛开之地——墨脱。进藏之路艰险难行,也许是信仰,也许是祈祷,整场旅行,无所怨怼。一本《莲花》,几近宣布着安妮时代的告别。佛礼清心,月洗铅华。回首往事,素年锦时。那一年,她33岁。 故人聚离散,新曲转复还。春下宴席,终将人走鸟散,花谢杯乱。一路至此,她在选择中度日如年。深渊藏在巨幕后,这是庆山的《春宴》。如果你相信爱情,请不要看这本书。那一年,她37岁。 2014年6月,她改名“庆山”。安妮的时代告别,但她的灵魂仍在。思考总是与行走相连的,只是这一次她选择的方向不同,或许只是为了心净踊跃,“得”未曾有。人生可以很简单,那一年,她已年过四十。 她以安妮之名走来,共你我欣赏这一路风景。 《告别薇安》 初识安妮 长久以来,城市生活在当代文学中久久缺席。于是安妮来了,带着她那阴郁冷艳的文笔,雕刻出生活的伤口及疼痛。 1998年,一个名叫励婕的女子“信手署下女童式的笔名”——安妮宝贝,开始了网络创作,从此一生与文字结缘。 “安妮宝贝”这个带着稚气和少女情怀、萦系于许多人心中的名字,在当时不过是随性而起,“那时我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她在重新整理出版的《告别薇安》的序言中这样说。那时候,她已人近中年,改名庆山。 初踏写作之路的安妮,处于少女时期,活在生活的边缘,同样见证着城市边缘的生活者。她叛逆,笔触冷淡、晦涩,甚至阴暗,但也不乏放纵、激烈,甚至轻狂。她说:“有充沛激情,缺陷也明显。文字较多字词、意象、情绪上的重复和放纵,氛围黑暗消极。主题大多关于年少轻狂,叛逆之心,匮乏对抗,情爱妄想。” 2000年,她出了第一本书《告别薇安》。 那位穿白色棉布衬衣、系带皮鞋的叫林的男子,那个喜欢白棉布裙子、光脚穿球鞋的叫安的女子,那家名叫Blue的Disco酒吧。“好像是一本写在一面空旷的湖水上的关于城市和幻觉的阴影的书”,一位网友曾经这样评价。这本书,诉说着城市、爱、宿命和消失。这本短篇小说集里的故事,按着她的心意打理和安排,有着内在联系,却又难寻其具体的逻辑联系,但那些故事,那些情节,或平静或无奈,或深情或诡异,都能深深抓住你我的心。 她的故事逐渐透露出她真实的生活。故事的人物演绎着告别、流浪和宿命,就如她决绝似铁——舍弃工作、离家、过着漂泊的生活、孤独,但自由着。 就这样,安妮宝贝这个笔名用了十年。 之后的两篇或长或短的小说,从01年1月出版的《八月未央》再到同年9月出版的《彼岸花》,都是她早期创作生涯中最具独特风格的书籍。透过那时的文字,可以洞察到她的性格与心境,字里行间让人感觉随意、慵懒却又丝丝入骨的颓废与悲伤,看似漫不经心的文字却是有着震慑人心的力量。她赶上了网络文学刚刚兴起的浪潮,打动、感染了一批同她一样还未经历过时光的捶打和磨练的年轻人,似你,似我。 “为了自己想过的生活,勇于放弃一些东西。这个世界没有公正之处,你也永远得不到两全之计。若要自由,就得牺牲安全。若要闲散,就不能获得别人评价中的成就。若要愉悦,就无须计较身边的人给予的态度。若要前行,就得离开你现在停留的地方。”年轻如她,任性如此。 《蔷薇岛屿》 心绪淋漓 “当自己经历过一些事情,开始成熟和懂事了,但那个人却不在了。如果你一直都很爱一个人,明白自己又一直在用错误的方式在对待他,但却没有改过的机会了,这是很让人难过的。”
这本书记录着她从上海、北京到越南、柬埔寨,一路行走,在旅途中拍下的照片及文字。这是一个女作家诉说的她自己的旅行故事,但她也在书的开篇写着“这本书是给父亲的”。 都说一个作家写下的文字,最终不过与自己的生命相关。安妮在每一本书中都在孜孜不倦地向读者传达出她所领悟的人生,从《告别薇安》浸透着少女时期的叛逆,到《蔷薇岛屿》叩击着家庭变故的挫伤。 她在一路行走,一路写字,一路放逐。 《素年锦时》 月洗铅华 “生活的根基,是一颗自然的平常心。” 她远行归来,风尘仆仆,除了一箱行李,没带回来任何东西。 回首过往的日子,跋山涉水,朝露夕阳,岁月已经磨平了她额头的棱角,也抚和了她的心境。她从当年的安妮中清醒过来,恍若隔世,不知何时,她的身边已经多出一个可爱的小女孩,代替了记忆里若隐若现的父亲。花开花落,仿佛路口驻人,一夜间明白了什么,她看着镜中的33岁的自己,泪流满面地笑了。 一部《素年锦时》,仿佛四季颠回。正如书中的她,从冬到春,一字不落。 “冬”记录了安妮的童年,记录了世间情分所在,记录了她与父亲的相持。南方的大宅子、村庄里的兰花、河上的清风桥、寺庙前的游戏......她努力地将所有的回忆织成一张柔软的网,网住父亲对她的爱。然而世事总如冬的寒风,凛冽毫不留情。原来人死了便消失殆尽,能留下的不过只是一堆遗物。 “秋”风萧瑟,一如那年她离家出走漂泊流浪的生活。因为年经,因为不安,她只身一人,四处走访,身心俱疲。慢慢地,她学会了独立,也学会了在生活边缘行走。她说“愿赌服输的赌徒是拥有单纯内心的人,他们做任何事,不需要别人的猜测或者惋惜,也不自我怀疑”,仿佛她内心的真实写照,性格执拗,不论经历了何种苦难,也不愿向任何人诉苦,这是倔强的安妮。 从夏到春,她开始回忆自己的平淡生活,那段时间,她停留在北京,处理作为一个妻子与母亲该完成的琐事。也许看尽了世间百态,也许倦于奔走,但不管怎样,她开始为自己的平静而活。 墨脱一行,让她在莲花盛开时看到了此前应有的自己。昼夜如水,她不再是当初的安,不再是内河,没有流浪,没有旅行,她结束了十年安妮的陪伴,开始享受自己的素年锦时。 《春宴》 巨帷深渊 “春花再美,也注定凋谢。花下宴席,依然曲终人散。” 这是安妮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也是她写作史上字数最多的一部。这是一个成熟作者对眼前时代的百感交集,是一场脱离世俗而合乎秩序的爱恋,是一次孤立的叛逃和回归。这一次,她仿佛是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用她独特的语言讲述着巨大帷幕后的万丈深渊。 书中描写了两个女子——周庆长、沈信得,在各自人生中所经历的生命状态。她们背景不同,却置身于同一个时代,她们同是追求爱情,却做出了不同的抉择。她们经历着内心的剥除,为了自己的选择妥协、倔强、坚持、努力直至放弃。清池对庆长说,我与大部分女人,都是在游戏;与一两个女人,我是在生活;而我与你,是在相爱。可是他们终究只是草草擦肩,两败俱伤。他终究和别人拥有孩子,共同变老。以为最深刻的爱,却是最不堪一击。春日宴席最终走向尾声。 不得不说,这是一次选择与否的痛苦,是一个人内心的自我挣扎,是走向光明所必须经过的黑暗旅程。在种种现实面前,我们终究被打回原形。 她选择用这样黑暗的故事,用这样沉重的笔法叙写《春宴》,并非为了让我们看见生命中无法弥补的悲哀而感到绝望。而是要让我们知道,只有真正地看清醒,才能学会生活,走向平和。 就像书的最后那样。舍去浮世,明月清风,山桂相伴。 《得未曾有》 心净踊跃 “一棵树长出新的枝干,一个旅人走到新的世界。” 安妮,一个倔强的女子,陪你我走过了十年,在故事还未结束的时候,又给了世界一抹惊喜。《得未曾有》以“庆山”之名发行,也许见证了她从安妮宝贝到庆山的华丽转身。一路走来,她深受追捧,也遭遇嘲讽,她从十年前如你我一样的叛逆少女蜕变成了如今成熟深思的笔者。 她说她喜欢“庆”的欢喜基调和“山”的灵性,所以有了“庆山”。所有的所有都是建立在“安妮”的基础之上,不会消失,也不会脱离。如同一棵树长出新的枝干,一个旅人走到新的世界,你会得到未曾拥有过的一切。 这一年,她开始了一次多段组成的旅行。从苏杭江南到塞下甘肃,从一无所有到满载而归,她再一次用行走填充自己。与之前《莲花》和《蔷薇岛屿》不同的是,这一次她记录了四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的故事。 爱作画也善于烹饪的厨子,倡导他的饮食方式。 回归故乡的摄影师,以作品系列礼敬故乡和大自然。 年轻僧人,以诗歌以唐卡以修行以领悟,供奉信仰。 以古法弹奏的老琴人,年过八旬,经历各种变迁,心守一事。 生活可以很自在,不需要每天大鱼大肉,在不同的清炒小菜中享受自然的馈赠,闲来泼墨一幅,信手涂鸦,随手三行两笔,小诗即成,该是多么享受。迈出门槛,四处走走,从清晨的集市买菜,到晌午的园中小憩,再到傍晚的街头遛狗,最后晚餐时与家人的闲言碎语,用镜头记录下生活,不在于精彩,只需要真实。心怀柔情,供奉信仰。琴来相思,心守一事。 安妮的日子落下,庆山的星夜闪烁。她开始踏上了庆山陪伴的道路,只是这次,不知是有多久呢? “我并非别人想象或虚拟中的标签。所有是非分议不及一缕尘烟。只是一个平凡而安静的写作人,有时候因为过于专注,遗忘了世间的热闹。写作对我而言,究其根本,只是一条道路,我在其中试图发现和寻找自己。”——《得未曾有》 从二十余岁的年轻女子,写作至今,十六年。一路走来,她已近中年。不管当年自己是误打误撞结识了安妮,还是年少轻狂怀着任性闯入文学之地,这么多年来,总有一个稚嫩的名字在陪伴着我们,云淡风轻也好,疾风骤雨也罢。即便被陌生的名字取代,曾经的回忆也依然留藏。她辛苦飘摇,固执坚韧,独自走完安妮的路,终于到达庆山之巅。天地之景,虽不及路途山花烂漫,却别有高原深邃之感。 庆怀欢喜,山有灵性,恰如此时的她。 在这个栏目里 你将会了解这样一些人 他们或叛逆张扬 或充满矛盾 或特立独行 我们希望我们所呈现的这些人 在你眼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那么亲爱的读者朋友们 你最想了解的人物是谁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