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探索] 寓 真:山水画的题画诗

 泮溪别馆 2016-12-16



山水画的题画诗

寓 真

 

 

清代山水画家戴熙,有一中堂题款曰:

 

傍晚人家半掩扉,萧萧落叶点征衣。

西风匹马荒城路,林外夕阳鸟自归。

(临王湘碧本,钱唐醇氏偶录旧作。)

 

这幅山水,主体是画了五棵松树。作者虽称是临本,而从诗的意境看,仿佛就是当年京西的五棵松。深秋时节,作者骑马从郊外归来,正当日下西山,落叶飘上衣襟,顿生人生苍凉之感,因而写了一首诗。大概那个暮晚归来的凄清情景,给他印记很深,随后又作《五松图》,将这首诗题于画上。戴熙是道光十二年翰林,任职兵部侍郎,官场不很得意,称病辞官南归,后自尽于太平天国攻占杭州时。这首题画诗情景泠然,无疑是他在京时真实心境的写照,“林外夕阳鸟自归”一句流露着归隐的心绪。

 

史料称戴熙诗、书、画并臻绝诣,与汤贻芬齐名。汤贻芬早年任过雁门都尉,文学天赋也高,琴棋书画无一不精。其妻董琬贞同善诗画,驻山西大同时夫妇曾合作花鸟册页。今见汤贻芬一幅山水,题诗曰:

 

断岸见渔屋,隔溪闻棹歌。

扁舟垂钓者,恐是张志和。

 

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是童叟皆知一首好词。汤贻芬所画的江上扁舟、垂钓渔翁,原来不过是人们司空见惯的风景,诗中一句“恐是张志和”立刻让人勾起了美的意象,画面也就立时生气焕映。可知诗能引发想象,拓开画的空间,诗可以补益画面不足以表达的深景远思。

 

木杪栖鸦景已残,沙边落雁雪犹寒。

江南江北曾行路,今日山窗作画看。

 

这是清末画家、收藏鉴赏家吴云的题画诗,所写萧冷凄切之景,仿佛孟浩然的“木落雁南渡,北风江山寒”。以“景已残”寓意身世,可知是他的晚年之作。“江南江北曾行路”是在做着过往经历的回梦,“今日山窗作画看”一语则颇多酸楚。吴云号平斋,安徽歙县人,生于嘉庆十六年(1811),卒于光绪九年(1883)大致与他同时期的另一安徽画家汪滋,作山水亦风格相近。见汪滋一画,笔墨虽疏淡,景物尚生动,题诗却无味。其诗曰:

 

长林一带暮烟消,赖有琴书慰寂寥。

仄径斜流湾几曲,许多生趣付渔樵。

 

四句诗中所写的长林暮烟、茅斋琴书、江湾曲径、渔樵生趣,都是他画中所画之物,只是照画摩诗。这种题画诗颇多见,语熟言淡,并不能使画意有所增色。

 

题画诗其实未必一定要写成五言七言的格律诗。海派画家中的重要人物张熊,于光绪十一年(1885)八十三岁时作一幅山水,题诗曰:

 

树不嫌多,屋不嫌少。

苍松翠柏,阴凉自好。

泉可酿,山可游。

四时幽趣,心与之谋。

 

这几句话,明白好读,句式自由,诗意很足,诗画一样是大家手笔。

 

历经宋元明清四朝的熏陶,题画诗成为文人画的一个高雅传统。一批文化名家造诣深厚,将诗书画融合为一体艺术,造就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精粹境界,其内在的意义上正是体现着中国文化人对于典雅和完美人格的追求。然而到了现代,这一传统实际已经逐渐凋零,除了陈师曾、姚茫父、齐白石、吴湖帆、张大千少数大家以外,许多画家并不具备文学修养,更不用说他们之后进入艺坛的新一代了,画作上的精美题诗已经难得一见。

 

郑功燿是海派中一位小有名气的山水画家,他在1937年曾作题画诗曰:“敢言天地是吾师,万壑千岩独杖藜。人慕富春山水好,野僧试作小钓垂。”他的画颇见功力,这几句诗单看也都是好句子,但诗意支离,与画意不能互相渗透,有凑句子之感,似已显出题画诗的衰弱之势了。到了郑午昌,却连这几句也写不出来,午昌1942年所作一画只题了两句,曰“山楼随诘曲,石路上青冥”,这是脱自前人诗词中的成句,像这样的句子不题也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