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的欲望

 博学慎思笃行恒 2016-12-16

人的欲望
“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欲望是人性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它是本能的一种释放形式,构

成了人类行为最内在与最基本的要素。在欲望的推动下,人不断占有客观的对象,从而同自然环境和社

会环境形成了一定的关系。通过欲望或多或少的满足,人作为主体把握着客体与环境,和客体及环境取

得共容。欲望是人生存立世、改变和完美自己的根本动力,从而也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与历史进步的

动力之一。

弗洛伊德指出:“本能是历史地被决定的。”作为一种本能结构的欲望,无论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

可能超出历史的结构,它的功能作用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欲望的有效性与必要性是有

限度的,满足不是绝对的,总有新的欲望会无休止地产生出来。由于欲望这种不知厌足的特性,欲望的

过度释放会造成破坏的力量。叔本华认为,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

反会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来取消或压制别人的欲望是不合理的,但过

度推崇与放纵欲望也是愚蠢的。欲望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欲望似火调

控似冰。人不能做欲望的奴隶,人是精神支配的人,而不是器官支配下的人。

据媒体统计,当前国人有十大欲望:

一是多赚钱。有72.68% 的人毫不犹豫地把“更多的钱”作为心目中最大的欲望。家庭和个人的收入永远

是秘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希望更多;二是环球旅游。有65.12% 的人更喜欢拿着护照,举起数码相机

,在世界各地的标志性取景地拍下留念照;三是做强国子民。有54.09% 的人愿意看到中国作为一个崛起

的大国而存在;四是坐名车。有48.50% 的人对名车定义是德国奔驰和宝马,热切希望结束步行的出行方

式;五是住豪宅。有48.27% 的人想拥有一栋超然的别墅;六是有45.23%的人乐意在新的传播媒介下获取

新知:网络、手机,甚至是游戏中;七是有44.39% 的人有朋友遍天下的心态,在QQ、MSN和视频通信软

件的支持下,天涯若比邻;八是有37.03%的人想做老板,拥有支配权和控制权是人们“做老板”欲望的

心灵根源;九是有26.85%的人想中大奖,那些“中大奖”的欲望仍然能在“足彩”、“体育彩票”中得

到莫大的满足;十是有25.67%的人认同桃花运来得越多越好,越早越好,今年没有了,来年开春再去桃

花处转转。

这些欲望本质就是需要;需要吃、需要穿、需要爱、需要名利地位等。而人的这些需要一般来说是没有

止境的,是无法满足的。明明两盘菜就可以下一顿饭,但总想要十盘,吃得丰富一些。明明爱一个人就

可以了,但总想爱她十个八个,爱得浪漫一些。被一个人爱也就够了,可很多人却想要被所有的人爱,

人人都来爱我。这些都是“需要”的过度、过分!可见,人们的欲求心越来越强。而人的所有欲望统而

言之,即是寻求快乐。无论是财富、名誉、地位、情爱的求得,都是为了满足心中的快感。以至于到现

在,再高明的科学技术也满足不了人们的欲望。除了极少数人似乎能得到满足外,而大部分人的欲望都

是得不到满足的。虽然有些有短暂片刻的满足,但那只是瞬间的满足,转瞬间即像泡沫一样消逝在无边

无际的欲海中,人们又开始新的欲望的渴求,有了新的期盼。快乐和幸福稍现即逝,难得长久的,长时

间留给人们的只有痛苦的追求和感受,因而快乐就越来越少了,因此人们就越来越痛苦。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生活得更好,但究竟要生活得怎样好,意见就很难一致了。像商纣王那样“大最乐

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相信大部分人都不同意,像颜回

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很多人又不愿意。那么,人类需要维

持在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上呢?孔子认为,人的需要、需求应该维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上(中庸)

,既不要有过高的要求,也不能明明有这个条件而非要去过苦行的、低贱的生活。保持人的精神状态良

好,心态平和,即使生活得简单粗糙一点,却也是快乐的了。对此,孔子在《论语》中阐述得很清楚,

用智慧(智),用真心诚意的态度(信),寻求一种最佳行事方式(义),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

礼),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仁),从而创造出自己良好的生存空间,良好的生存环境,

以使自己和别人都能获得快乐而幸福的生活。

子思继承孔子的思想传统,认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应该维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上,更应加以强调,故写

下了《中庸》。中,即是不偏不倚,不上不下;《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

矣。”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是根据天地万物的道理和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人们最需要遵循的一

种生活方式。因为只有遵循这种生活方式,人生才能够得到快乐和幸福;如果是勉强自己遵循这种生活

方式而造成痛苦,那也就不对了。“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

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儒家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于使自己快乐,同时也使别人快

乐!自己身边的亲人都快乐了,自己也就快乐了。如果自己身边的人都是痛苦的,自己又怎么快乐得起

来呢?人生在世,不能去攀比,一山总比一山高,某人物质生活不如你,可是他的精神比你快乐,你又

该痛苦了吧!有人说:“只有富贵才能快乐。”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古今中外、古往今来,大部分

富贵的人都不快乐。孔子认为:“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可见,富贵并不等于快乐。快乐从哪里来呢?从调节自己的心理、行为而来。人一般是被欲望支

配的,很少有人能支配欲望,或者能预见欲望,而轻视欲望。有的人的欲望是正当美好的;有的人的欲

望却是丑陋不堪的;奋发向上,乐善好施的理想是令人敬佩的,而无比贪婪,无止境地追求声色犬马、

感官享受是应当加以节制的。

当一个新的欲望不能实现时,面对欲望和缺失之间的矛盾时,佛教也开导人们要“看透、放下、不我执

”。看透,就是很多事情事实上并没有人们以为的那样美好。比如说成名,有很多人都想出名,但实际

上那些出了名的人知道,出名后有很多的苦恼,并不是当初以为的那样。现在这个时代出名的时候还要

出相,甚至还要出丑,还要失去许多私人的自由空间。因为商品经济社会下有些人要靠别人的出名来赚

钱,人怕出名猪怕壮。

放下,就是放松,卸掉负担,不要把事情看得太重。很多“北漂”的人潜意识中似乎都有这样一种想法

,就是宁可在北京承受多大压力地生活,也不会回老家。似乎回老家是不求进取很丢面子的事情。实际

上每个人关心的都是他自己的生活。鞋穿在你的脚上舒不舒服只有你自己知道。现在大家纷纷涌向大城

市是一种潮流,但在未来,或许涌向自然环境良好又没有充分开发的中小城市则是一种潮流,那时人们

将以能够在这样的中小城市安家立业为荣耀。所以潮流是在变的,没有必要把潮流的价值观看得太重,

千好万好,适合自己才是最好,让自己过得幸福才能经得住未来的考验。

不我执,是说我非要怎么样。佛家所谓贪嗔痴三毒,归根结底就在于执著,而执著的基础就是“有我”

,因此大乘佛法极讲究“无我”、“不我执”佛家讲要解除业力。功名、利禄、得失、成败、荣辱,一

切都是身外之物。像浮云一样转瞬即逝。身、心、灵的健康和谐统一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成功的基本

保障。“我执”,则容易产生性格压迫、情绪压迫,使身、心、灵的正常健康状态被打破,如此又怎么

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呢?“不求功而共同日月,不重名而名重古今。”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越是

想要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结果越是得不到,越是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和伤害,反而是心平气和的时候才

能如愿以偿。

同一个世界,有的人感觉生活在天堂之中,有的人感觉生活在地狱之中,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不

同。身外世界的得失是难以控制的,变化多端,而内心世界的得失才是更容易把握得住的。幸福快乐来

自于每一个人的心灵,来自于人的感知与知觉的品质,来自于人对自己与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而不是

与欲望的实现有什么绝对关系。百姓希望自己的现实需要得到改善和满足;领袖希望以自己的意志改造

社会;即使是洞悉人生的哲人也希望按自己的理想塑造人的心灵。人生似乎就是这样一个悖论:有欲望

就会有痛苦,没有持久永恒的快乐;可一旦人没有了欲望,还能有什么呢?世界上凡事有所得必有所失

,正所谓“失之东隅,得之桑榆”。人心思进,还是要尊重内心深处种种欲望(愿望),修炼调整内心

欲望的能力,使其朝着正确的、可能的方向去发展,使之适应自身条件、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才更为

现实。法国大文豪伏尔泰说过:“没有真正的需要,便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但怎么样才有可能认清内

心所需,让欲望变为切合实际的目的呢?

欲望是个奇怪的东西,常常在人们心中表现得模糊不清、躁动不安。当一个欲望神不知、鬼不觉地占有

了我们的心灵,这可能是上帝赐予的一次机遇,也可能是恶魔布下的一个陷阱,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用

理智去把握和化解。

欲望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时,我们最需要的不是迅速的行动,而是要静下心来,调动自己的经验、感

知、感觉,去观察、体验它如何萌动,如何发展,直到清醒地认识到这欲望背后到底是什么?实现这个

欲望的必要性是什么?把欲望变为现实的主客观条件又是什么?当这些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以

后,躁动的欲望就变成了清晰的目的。这样,欲望则不只是强劲的动力,还具有了明确的指向,余下的

就是勇往直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战胜自己,就是战胜自己的欲望,化解、疏通自己的欲望,这

是一个人寻求自我突破的内在需要,找到由生物性的人向社会性的人、精神性的人不断提升,进而实现

自我超越的有效途径。卢西安说:“心灵的财富是惟一真正的宝藏,其它的财富,都可能带来比该财富

本身更大的灾祸。”一个成熟的人是以提升心智,精神升华为向上标准的,追求精神享受,才是人生可

行的通道。

心灵是改变人生的最大障碍,同时也是最大的机会。我们眼前的世界,似乎充满了物欲、色欲,在这样

的环境里谈自我超越,有点像“天方夜谭”。所以,在现实的环境下,一个人要想获得自我超越之快乐

,可以先树立一个“守衡生活观”作指导。其核心是心灵平和,基本要求是利己利人,根本方法是自我

、群体、自然三个方面统筹兼顾,目的是自我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可以试着按这样的理念往前行走

,或许有一天就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喻于利”的时代,现实的利

益总是把崇高的精神冲撞得难以立足。人们已经意识到,与环境的污染相比,人性的污染更为严重,也

更为可怕;与解决贫困相比,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更加复杂,也更加困难。和谐社会需要“绿色GDP”,更

需要“绿色人性”;幸福生活需要财富的充裕,更需要精神的富足。人精神富足的核心就是从爱出发到

达爱的端点!爱是人生的财富,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一个人不管职务有多高,财富有多大,没有爱都不

会幸福。所以,从领袖到凡人、从儿童到成人,都喜欢在自己的称谓前加上“热爱”“敬爱”“深爱”

“挚爱”“心爱”“亲爱”“可爱”之类的定语。人有爱才有幸福与快乐,世界万物都需要爱,可爱从

哪里来?爱的源泉不在外部世界,而正在人的内心,在人内心深处的生活态度。一个内心坚强而充满阳

光与智慧的人,会把偶尔的磨擦看成一次爱的“事故”,经常被爱的力量所推动、所激励,拥有充实富

足的精神生活。一个人内心充满嫉妒、怨恨、私欲,就会把他人的爱看成是不怀好意、别有图谋;而他

自己偶尔付出的所谓爱,也会因预期的回报得不到满足而陡生怨恨;这样的人不会感受到爱心,不能真

正享受到爱与被爱的快乐。

爱在身边,我们不再寂寞。爱在心里,我们不再平凡。爱在举手投足之间,我们的世界将更加温馨可人

。当看到自己付出的爱让别人感到幸福和温暖时,我们自己也感受到同样的幸福和温暖。大至对人民的

爱,对祖国的爱,小至对弱势群体的爱,汇成股股温柔的慈悲,无言地绽放在万里晴空。爱,自有其万

世不变的真义,那就是保持一颗善良和纯真的心,爱是无法伪装和矫饰出来的,所以在爱的面前,任何

蒙蔽的企图所遭受的只能是失败。借助“爱”,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看得更清楚,更明白。要想有未来,

就要有爱,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块柔软的地方,那里就是爱的天堂;只有爱心,才能将赤祼的欲望煅造

为精进的动力,才能从世俗贪欲走向高雅的奉献,才能从一己的欲求走向创造人性的光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