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使用微信,主要是与在多伦多的女儿、外孙女联系,相距一万六千公里,资讯传送就像在身边,但我并不痴迷它。然而最近的一次老同事聚会,却让我对它有了新的认识。 那天,我们在一个厅室较大的同事家相见,甚为欣慰。我们夫妇年龄最大,已进入耄耋之年。其他八人,也都年过古稀。我们曾在平壤中国驻朝鲜使馆一起工作,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来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又在首尔中国驻韩国使馆一起任职,相处和睦,关系亲密。但退休十几年来一直没有见过面,这次聚会,回忆往事,不胜感慨;展望未来,充满期待。聚会后一起吃午饭,更是热闹、开心。 聚会结束,相约明年再见,各自回家。我们刚进家门,就听到背包里的手机发出声响,赶忙取出,打开一看不禁惊喜,照片通过微信已经发过来。有我们的集体合影,也有各家之间的合影,特别是那张在楼前的合影,阳光之下,色彩鲜艳,形象清晰。这天为我们照相的是这家的主人,用的是高档相机,没想到也可以通过微信发来照片。 又过了一会,手机再次响起,打开一看禁不住惊讶,参加聚会的一位女性,把我们聚会的照片收集到一起,作成“音乐相册”发来。配上轻快的乐曲,一张张彩照,有单人的,有多人的,还有集体的,更显得生机盎然,活泼有趣。“真有本事!”我禁不住感叹。 更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我们在手机 上还收到了聚会的视频。我与一老友叙谈,也被收入其中,还有我的特写镜头,其貌不扬,真不好意思。一位女士在主人家弹钢琴,也被收入进去,不仅音声悦耳,她的形象也好,年过七旬,除头发有些花白外,仍是当年的娇好模样。看着视频,我们好像又回到聚会的现场。 我和老伴回想,聚会时,七十岁以上的各位老友,几乎每人都拿着手机,也没看到他们怎么摆弄,结果照片、音乐相册、聚会视频就都出来了,可见他们都是熟练的高手,不像我们只满足于发微信。通过这次聚会,我对微信的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赞叹科技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福音。 过于痴迷手机和微信,甚至走路、乘车,低头不看前面,以至发生碰撞事故,固然是绝对不可取的。但如恰当掌握、运用,不仅在朋友之间可以迅速沟通资讯,还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岂不是一件难得的好事。 |
|
来自: HaiheLibrary >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