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钱币全知道

 多多金星 2016-12-16




春秋战国时期钱币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到封建制的大变革时期,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对流通货币的大量的需求,而金属铸造技术也日渐成熟,为大量铸造金属货币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这一时期货币的最大特点是货币铸造的种类繁多,币制混乱。由于当时周王朝的势力渐弱,列国均各自为政,经济也自成体系,所以各国自行铸造货币,相互流通,形成了多币制和多币型长期共存并用的特殊局面。其中,铜质钱币是春秋战国时期使用最为普及、流通最为广泛的钱币,根据其不同的形制,大致可以分为布币、刀币、圆钱、铜贝四大类。


布币:

在商代后期及西周时朗,开始出现一种以古代农具“钱”的样式为形制的钱币,只是在当时还不普及,使用较少。到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似铲形的钱币已大量铸造井广泛使用,称之为布币。而“钱”这种农具到了汉代改称作“挑”或“齿”,不再称作“钱”,但钱这个字却流传下来,成为以后专指各种货币的专用名称了。


为什么称这种铲形的铸币为“布币”呢?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认为在此以前,人们曾以麻布作为交换媒介,因此就出于习惯将这种新出的铸币称为“布币”;另一种认为这种新出的铸币形似农具“钱”、“镈”的形状,而“镈”与布是同音假借字,所以称“布币”。



布币又分为两大类型。


一种为空首布,体形较大,器部中空,所谓“空首”即指此而言,又称之为“铲币”。这是布币的前期形式,从农具钱、爰演化而来的痕迹还非常明显,有些上面有文字,有的则没有。根据形制上的某些差别,这类空首布又可细分为平肩弧足布、耸肩尖足布。削肩弧足布等多种。


据专家研究,这类布币主要为东周王室以及晋、郑、卫、宋等国铸造使用的,流通时间较长,大致从春秋时期一直延续到战国中后期。从出土情况看,空首布在解放前就有出土,如1935年在河南汲县一座魏墓中,就出土有60多件空首布。


建国后,空首布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北京等地均有出土,但数量都不大。其中比较重要的为1959年山西侯马牛村古城遗址南郊出土的12件耸肩尖足空首布,通高约门厘米,属于春秋晚期铸品,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布币。同时发现的还有铸造空首布的场址以及泥质的铸范。


布币的另一大类为平首布,是由空首布演化而来,与空首布所不同的是其首部不再有銎,形制仅为一铲状的铜片。根据其形制上的某些差别,平首布又可分为方足、尖足、圆足三大类。方足布:细分为三类,其一为圆肩、方肩方足布,形制大小不一,大者通高约10厘米,小者通高约4厘米,布上多有魏、韩筹城邑名;其二为方足小布,通高约45厘米,布上也多有城邑名,常见的有安阳、平阳、长子、皮氏、马雍、襄垣。高都等,据统计总数达近百个。此类方足布铸造数量很大,流通时间也长;其三力楚布,有专家认为是楚国北部地方性铸布,布身较狭长,又分大小两种,布首均有孔,布上有文宇,但较难辨识,又称之为“殊布”。尖足布:分大小两种,大者通高约8厘米,小者通高约5厘米,布上均铸有地名,常见的有邯郸、晋阳、大阴、武安、西都、武平等,从地名上看,大都属当时的赵国。圆足布:布首、肩、足均呈圆形,又可分为有孔与无孔两种。有孔布在布首及两足端部各有一孔,故又俗称三孔布或三窃布。两种布上均有铸文。


与空首布相比,平首布的出土数量与范围,均大大超过前者。就数量而言,有专家统计,建国后十多年间,有记录可查的出土空首布约为百枚,而平首布仅山西阳高一地就出土有一万三千余枚;就范围言,解放后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内蒙、辽宁、吉林、陕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等地均有各类平首布出土,出土数量多少不一,以山西、河北两省出土数量为多。根据平首布的铸文以及出土范围与数量,专家研究认为其铸行的时间大致在春秋末期或战国初期,一直通行于整个战国时期,主要为魏、赵、晋、燕等国及周王室铸行。


刀币:

这是战国时期齐、燕、赵等国铸行的钱币。将其铸成刀形,专家认为可能与这几个国家以前曾以刀作为交换媒介有关。这三国虽都铸行刀币,但形制上都各有其特点。大致说来,齐刀体大厚重,通长一般在18厘米左右,刀上多有“齐法化”、“安阳之法化”、“即墨之法化”等铸文。这里“化”即为“货”之古文,“法”则有“制”的意思,“法化”也就丛标准铸币的意思。铸造比较精致,大多出土于今山东济南。兖州以东地区,即战国时齐国地区。比较而言,燕刀比齐刀轻小,正面铸有一“明”宇,因此一般又称作“明刀”,通长多在13一15厘米之间。燕刀的出土以河北,辽宁两地为多,北京、天津、内蒙古、吉林、河南、山东甚至陕西等地也有出土。国外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境内也曾有燕刀出土,可见其流通范围之广。另外燕刀出上时常常是成百上千,数量很大,且很多为窖藏。这不仅说明其是一种发行量很大的货币,同时说明当时人对货币的贮藏功能也有了相当的认识。



赵国通行布币,但也兼行刀币,成为刀布并行的国家。赵刀与燕刀很相似,只是刀身稍为挺直,刀面上也铸有城邑名,如邯郸。白人、城柏等。另外还有一种形制较小的直背刀,铸文有蔺、晋阳化、晋阳新化等。赵刀在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均有出土,且常伴有燕刀出土,说明古代燕、赵在地理上很接近,在商业、交通方面关系很密切。


除上述三种刀币外,还有一种尖首刀,通长在15厘米左右,铸文不固定,比较复杂,在河北、山东、辽宁等地有出土。对于这种刀币为何国所铸问题,专家们有不同的看法。多数人认为不易确定,但也有专家指出,尖首刀的出土地点均为占时燕国地区或燕齐、燕赵相邻地区,且常与燕、赵刀币相伴出土,尖首刀的形制与燕刀有密切的关系,据此认为尖首刀是燕国境内少数部族“殷遗”、“夏遗”所铸。它不是燕国政府所铸行的“法定”货币,而是这些部族为适应商业上的需要而自己铸行的货币。


圆钱:

主要在秦国铸行,是秦国的铸币形式。基本分两大类,一类为圆形圆孔,这是早期的形制,比较原始;一类为圆形方孔,是在前一类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比较精致。圆钱的形制大致由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就如古玉器壁、环等由纺轮演化而来一样。秦圆钱一般只铸币值而不铸地名,前期的圆形圆孔钱直径3.6-3.7厘米,孔径0.8-0.9厘米,重约14克,背面元文,正面铸有“珠重一两”等文字,因此又称为“一两钱”。后期的圆形方孔钱主要有两种,一种直径3.5厘米左右,方孔宽约1.1-1.6厘米,重约7-7.9克,正面铸有“半两’,背面无文;另一种直经约3厘米,方孔宽约0.7厘米,重约79克,正面铸有“两甾”(即半两或十二钱)。这两种钱可称为“半两型”钱。此外,秦钱中还有方孔小型的“文信”、“长安”圆钱,分别为秦相吕不韦(受封为文信侯)、秦王弟长安君成蛴将军所铸。



除秦国,这时的魏、燕、齐以及周王室也都曾铸行圆钱。魏圆钱形制较大,直径一般在4厘米以上,但穿孔较小,多在0.6厘米左右,正面多铸有地名或其他文字。周所铸圆钱多为圆孔,属圆钱早期形制,大约出现于战国初期,铸有“东周”等文字,山西、河南等地有出土。齐圆钱为圆形方孔,有周郭,根据面文,可分为“益六货”、“益四货”、“益二货”、“益货”四种,在山东济南以东地区多有出土。燕圆钱也为圆形方孔,但无周郭,根据面文可分为“明四”、“明刀”、“一刀”三种(有的专家认为“刀”应作“化”解,对“明”的释文也有不同看法),在辽宁、内蒙古、河北等地有出土,尤以“一刀”的出土数量为多。


除上述圆钱外,在秦统一六国过程中,一些为秦占领的城邑(主要为赵、魏两国的城邑),也曾铸行圆钱,多为圆形圆孔,直径约为3.2-3.6厘米,穿孔较大,约为09-1.4厘米,有的有周郭,有的没有周郭,面文多铸有为秦国占领的赵、魏两国的城邑名。


铜贝:

这是一种仿制成贝币形状的铜币。在前面谈贝币时我们曾提到,由于天然贝不易得到,数量有限,故出现了许多用其他材质仿制的贝币。大致在商代末期就已有铜贝出现,这可以1953年出土于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商墓的铜贝为证。西周时期铜贝大约已很普遍,尽管没有可靠的出土物以资证明,但从出上的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可以得到印证。春秋战国时的铜贝主要在楚国铸行,又称蚁鼻钱、鬼脸钱,如此称呼是因为其面文看似一只蚂蚁或一张丑怪的面孔。与这一时期其他铜贝,如1961年出土于山西候马上马村春秋时期墓葬的铜贝不一样。楚铜贝面上铸刻有阴文,背面大多是平的,有的向内凹,穿孔一般不透,比较而言是仿贝形的铸币中较进步的一种。其重量有较大的差别,大的约5克多,一般的在3-4.5克之间,个别轻的约25克,通长也不一致,大约在1-2厘米之间。在我国湖北、湖南、江苏、安徽、山东。陕西、河南等地均有出土。



扩展阅读——

中国钱币与诗词歌赋:

大凡懂史的人都知道,中国使用钱币已有4000余年历史。几千年来,各种钱币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并形成了独特的钱币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灿烂瑰宝。中华又是一个诗国,涉及钱币的诗歌中有不少为名诗佳句。


以钱入诗,首推《诗经》,“螽斯衍庆”'琴瑟友之' '君子好逑' 等;《孔雀东南飞》中有“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的诗句;唐代李峤的《钱》诗:“九府五铢世上珍,鲁褒曾咏道通神。劝君觅得须知足,钱解荣人也辱人。”;历代言钱的名句还有'谢家飞絮沈郎钱'(李商隐);'恰有青铜三百钱'(杜甫《最能行》);'姚崇家景作相公'(元稹《连昌富》);'身居神策军'(白居易《宿紫阁山北村》);'好恶不合长相蒙'(杜甫《岁晏行》);'依稀尤有开元字'(宋代昆陵女子《题破钱》)等。清代诗人袁枚的《咏钱》诗曰:“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是清流。空劳姹女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拟把婆心向天奏,九洲遍设富民侯。”


中国钱币与成语典故: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文明的长河中,成语典故如陈年老窖,历久弥醇。典籍中里的经典名句,诗文中的瑰丽辞藻,历代流传的神话、传说、寓言、史实、及帝王将相、文史名家的轶闻逸事以及沿习已久的谣、谚、书面语言色彩浓重的熟语,我们称之为典故。与钱有关的成语,文字简单,寓意深刻,几个字就是一个典故,或配以图案一起表达含意。


画叉取钱:北宋元丰三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降职团练副使,俸禄削减,生活拮据,不得不巧于居穷,只好痛自节约,把每日开支压缩到不超过150个铜钱,每月初一,取出4500个铜钱,分成30堆,分别用绳子串起来挂在屋梁上,每天清晨用画叉挑取一串,然后把画叉藏起来;墙上挂一个大竹筒,用来储存当天节省的钱,以备招待客人。这种节约开支的办法,后人称为“画叉取钱”。(苏东坡既是杰出诗人、文学家,又是著名书法家,他书写的元丰通宝、元佑通宝钱文,笔力雄健,纵放豪逸,世称东坡元丰)


腰缠万贯:“贯”,穿钱绳子,后引为计钱单位,千钱一贯,形容资财富足。古人很少直接把钱币放在衣囊里,出门在外携带的金银、铜钱一般放在束腰用的腰带里,然后把腰带缠绕在腰间,故称“盘缠”(同今天“腰包”之意),这样既不会遗失,又不会露财。古代还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故事。


恶贯满盈:集满一千个铜钱为一贯,称“满贯”。满者,无可再增了。旧刑律,凡盗窃者,以赃之多少,论罪之轻重,其最高限度称做“满贯”。“恶贯满盈”就是形容罪孽深重,专指那些作恶多端、坏到极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罪犯。


阮囊羞涩:《世说新语》记载,晋朝人阮孚曾持着一皂囊,行游于会稽。有人问他:“你囊中装的什么东西?”阮孚答道:“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阮囊羞涩”是反其意而用之,形容金银匮乏,袋里无钱。这一典故经常被人们引用,杜甫《空囊》诗中说:“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新颖别致。


床头金尽:指床头的钱用完了,形容陷入贫困的境地。


青钱万选:“青钱”即白铜钱,色泽青白,是铜质里掺少量铅、锡合成,材质精良,为人们所喜爱,在许多钱币中,会一眼看中,首先挑出,万选万中。唐代文人张荐,曾经8次应试,每次都登甲科,他的文章行文流畅,通俗易懂,风行当世,连日本、新罗等使者也纷纷求购,人称“青钱学士”。后人将科举中屡试屡中的文章,也称为青钱万选,包含稳操胜券,必定成功之意。


锱铢必较:语出宋代陈文尉《陈克斋集》:“先生造理精微,见于处事,权衡轻重,锱铢必较。”锱:1/4两;铢:1/24两。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

钱可通神:唐张固《幽闲鼓吹》载:唐张延赏判一大狱,召吏严缉。明旦见案上留小帖云:“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张怒掷之。明旦复帖云:“十万贯。”遂止不问。子弟乘间侦之,张道:“钱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祸及,不得不止。”后用来比喻金钱魔力之大,一切事情都以金钱为转移。


饮马投钱:《初学记》卷六载:汉代安陵人项仲仙,为人清廉。每次到渭水边饮马,一定要把三个小钱投入水中。后以“饮马投钱”比喻其人廉洁不苟取。


日食万钱:《晋书何曾传》栽:晋人何曾贵为王公,性奢豪,穷奢极欲,府中厨膳菜肴,比帝王还要讲究,每日膳食花费万钱,还说没有下筷之处。后用“日食万钱”形容穷奢极侈。


此地无银三百两:“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王二不曾偷”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比喻想要隐瞒,结果反而更加暴露。



战国刀币价值市场价格

刀币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因其形状像刀而得名。


使用范围

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 、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

刀币

刀币”正式称谓是“刀化(货)刀币”,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环四个部分组成。刀之缘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说凹背凸刃,刀首近于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两个长方形,刀环呈圆形,这几种几何形体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平稳周正、丰满、圆润的形象美和和谐美。据实际测量,刀环的直径与刀首的长度是1:7.5,恰好是人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而整个“刀币”的长度(一般为18厘米左右)又几乎是人手的长度,如果将6枚刀币首尾相接,可组成一个圆环,这就是《周礼-考工记》中所说的“筑氏为削,长尺博寸,合六面成规”。这些精确的设计和巧妙的构想,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充分体现。以后随着齐国疆土的扩大和与邻国交战,齐国的刀币流通范围逐渐扩大到燕、赵地区。此时的刀币因为铸地不同、形体各异而形成了“齐刀”、“燕刀”、“赵刀”三大系列。

  

  

刀币拍卖如下:

拍品名称 成交价(万) 拍卖日期

弯刀币---------------------------253万------------2008-11-08

王字刀币-------------------------535万------------2010-11-16

“齐招邦之法化”六字刀币---------222万------------2011-06-20

青铜刀币一组---------------------230万------------2013-05-17

“制刀五百”刀币-----------------223万------------2012-11-24

“制刀五百”刀币-----------------235万------------2014-05-25

齐国刀币-------------------------222万------------2012-06-17

刀币-----------------------------180万------------2011-12-16

齐 刀币 (两件)-----------------200万------------2011-12-16


从商代贝币、战国汉代刀币和布币,到唐宋元明清各朝的方孔铜钱等,中国钱币古钱币承载了悠久的历史,蕴藏深挚的文化内在,为众多珍藏喜欢者和珍藏家所珍视,民间交流活跃。

  

三孔布是古钱币中的著名珍品。在中国文化艺术品交易2012年秋季拍卖会钱币专场中,一枚战国时期铭文“下邲阳”背“十七·两”的三孔布,特殊耀眼。此枚三孔布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金石学家张廷济旧藏,丁福保编著、马定祥批注《历代古钱图说》第323号拓片原物。起拍价65万元,经由多轮交替竞争,成交价达368万元,刷新中国古钱币拍卖价钱的最高纪录。


2004年8月21日,中国嘉德首次举行大型“古钱币专场”,拍品中既有先秦钱币,又有汉唐以泉源朝历代的希罕信用品种古钱币,品相优美,获得了众多买家的青睐。


笔者珍藏古钱币多年,一直关注古钱币珍藏市场动态,加入了2013年11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2013中国嘉德秋季邮品钱币拍卖会,感受到火爆的拍卖气氛。


古钱币收藏:珍品升值空间较大


我国古代钱币可谓种类繁多,样式丰富,从商代的贝币,战国的刀、布币,到秦代的方孔圆钱,清末的机制币,其文化历史价值和收藏投资价值吸引了不好投资爱好者。广东省集藏投资协会古钱币专业委员会主任叶晖表示,近年来,古钱币的是长期基本是一路飙升,“十年前几毛钱一枚的古钱币,现今价格已经翻了好几倍,并且仍处于走高的趋势。”

  

值得一提的是,珍品类古钱币是其中升值最快的,并且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涨幅很大,拍卖会上更是闪耀全场。像是2009年嘉德秋季拍卖会钱币专场中,一枚十分罕见的清代咸丰通宝宝福局背字“大清壹百”拍得196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去年嘉德春拍中,一枚珍罕品――宝源局造背镇库大钱刷新了清钱的成交记录,253万元落槌,而在此之前,这枚“海归钱币”曾于2009年上拍于日本东京 ,成交价折合人民币约100万元,如今短短几年,价格翻了2倍多。


 转自:古钱币收购免费鉴定回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