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丽华:浓缩老北京记忆

 汐钰文艺范 2016-12-16

  老北京城门楼,中国古代建筑惊艳与恢弘的代表之作。它涵盖了多少高超的技艺?展示了多少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承载着多少中国人的梦想?再过不久,北京未来的城市副中心——通州,会出现这样一处文化园区,它将再现老北京城无与伦比的风貌与神韵。而这一切,得益于一位地道的“老北京”,她就是陈丽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檀雕技艺”传承人,来听听她怎样讲述自己的心中之梦。

  初 衷

  2016年5月,初夏的北京,中国紫檀博物馆。

  在这座京城著名的博物馆门前,一座酷似正阳门的大型木雕模型摆放于广场之上,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观看。其实,这美轮美奂的老北京古城门模型一共有十六座,均已按照与实物1比10的比例制作完了,这一次只是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正阳门”摆出来展示。

  这十六件艺术精品是在中国故宫博物院和北京市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紫檀博物馆馆长陈丽华领衔,数百名工匠齐心协力,投入巨资,采用名贵木材和精妙技艺制作完成的。

  陈丽华回忆——

  “我的家族是满族正黄旗。我记得小时候,平则门(阜成门)、东直门自己都上去过。那时,登上城门楼之后,四下一看,景色非常漂亮。它给我一种感觉,就是站在这上边特别高傲,特别自豪。所以说,老北京的城门楼在我的记忆里,一直久久不忘。”

  陈丽华跟许许多多的老北京人一样,都曾在老城门楼下安宁地生活。可以说,城门楼是北京人记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执 着

  从2010年开始,陈丽华亲自领衔,组织了由专家学者和近百名能工巧匠参与的制作团队,正式启动了用名贵木材1比10复制老北京城门楼的工程,他们志在生动再现昔日老北京城门楼的风貌,留下老北京的根与魂。

  陈丽华的女儿赵莉、赵敏回忆当时的情景——

  “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工人上班前,她就已经到厂了。检查所有的工作安排,要刻哪块木头,要做哪些细节,等等。如果遇到有技师说,按图纸有一个部件很难组装上,她晚上可就不睡觉了,一直到夜里12点,还会与我们一起探讨,依据历史,再对比故宫和其他博物馆,总之,即使不睡觉、不吃饭,也一定要把部件组装好。”

  十六座老北京城门楼的制作,从一开始就是在故宫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的,复制的古建筑模型不光是为了展示原貌,其中的每个细部都是精准无误地按照专家提供的数据,以1比10的比例完美复制。所以,这十六件作品极具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

  这些珍贵的模型用什么样的材料呢?陈丽华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木中之王”——紫檀,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它会极大提升古城门楼模型的文物价值。

  早在2008年,陈丽华就已萌生了制作老北京城门楼的想法。经过了8年的日日夜夜,直到2016年5月,老北京城“内九外七”共计十六座紫檀及阴沉木复制的古城门模型终于全部制作完毕。

  “我看陈丽华的老北京城门楼模型有‘五美’:第一是历史美,是历史的再现;第二是材质美,用紫檀来做,寸檀寸金;第三是文化美,中华文化集中表现;第四是艺术美,精妙,精到,精巧;最后是人们观后心灵美,为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骄傲。”文化学者阎崇年这样评价。

  匠 心

  “现在,政府倡导发扬‘工匠精神’,我认为,这真正是看得远,看到了问题的根本。中国的民族产业、民族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须要有自己的技术和人才,要有自己的‘工匠’。”陈丽华说,“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要认真、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毛主席讲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这句话对我们这代人影响很大,我就是最大受益者;同时还要‘踏实’,沉下心去做事,切忌浮躁。”

  陈丽华表示,没有什么艺术品本身是不朽的,紫檀虽贵为“木中之王”,也难保千年不朽。但只要我们尽全力,做出好东西,能让观赏之人珍视中华文化,并愿意付诸传承保护的行动,我们的文化之门就会永远不倒,我们的文化传承就会绵延不绝。

  陈丽华,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一位以制作精美的紫檀艺术品而闻名的艺术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檀雕技艺”传承人,她在自己亲力亲为的同时,也培育了众多雕刻人才。

  “艺术品是不饶人的,哪里多一点就不好看,哪里少一点也不好看。可以说,我们员工的技术都是大师级的,在我这里一干就是几十年。厂子原来有一位李师傅,现在已经90多岁了,他是故宫工艺老前辈的高徒,我们就按李师傅所述,故宫里怎么做的,我们就怎么做。”

  中国紫檀博物馆的制作工艺,一直是按照故宫的工艺程序进行的。宫廷工艺的每一个细节,陈丽华都了如指掌,并深铭于心。“手工制作不像机器做得那么平,那么圆滑,但就是有味道。手工制作一定要做到位,如果手工做不到位,还不如机器的活好看。所以,许多人在参观中国紫檀博物馆时都会赞叹。”

  按照故宫博物院里的文物,仿制各种宫廷器具,制作出艺术品,到目前为止,还无人能与陈丽华媲美。这位国家级“檀雕技艺”非遗传承人,把仿古器具做得风生水起。

  如今,十六座古城门楼模型还静静停驻在巨大的厂房之中,时刻准备着迎接海内外友人的观赏,向世人展示北京文化艺术昔日的辉煌与灿烂的未来。

  (摘自《光明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