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媒眼 | 与北京建工城市副中心建设者“对话”

 cxag 2016-12-16

年终岁末,《北京晚报》的重磅策划——“年度对话2016”栏目聚焦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建设一线,用整整两个版面的篇幅为北京建工日夜奋战的建设者们画出一幅生动的群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感受北京建工人的平凡与荣耀。



   副中心建设者   

抢着领先进度  谁都不愿落后


“年底倒计时第××天。”每天,路过这个时间提示牌,“片儿长” 赵雷永都要抬头看上一眼,给自己打打气。


位于潞城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等“四套班子”未来的办公所在地,北京建工集团负责施工的A2、B3工程,便是其中一块。


每天,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聚集在这块工地上。他们中,有的是在工地干了半辈子的“60后”,有的是正在成长中的“80后”;有的参加过奥运工程,有的头一次在大项目“管事儿”;有的闲时爱做饭,有的爱健身。但和他们聊天,每个人很少说自己,更多都是在说工程。


孙连学

我这道门24小时都不锁



“孙经理,电梯井平台那儿,需要给架子工留洞搭架子,你给安排协调下。”


“老孙,现场打灰的安全提醒,还是得做好。”


“孙经理,这是这周的工作周报,需要您看一下、给签个字。”


11月25日,周五,难得出了太阳,上午10点半,穿着棉大衣的孙连学刚从工地巡视回来,就被“拽”住了。“我这道门,一天24小时从来不锁。”这位55岁的生产经理笑呵呵地说。在临时搭就的现场办公区一层,孙连学的办公室是唯一一个没门牌的,但谁都知道,这是一扇随时可以推开的门。


架子工出身的孙连学,在工地干了大半辈子,参与过首都博物馆、首都机场T3航站楼、北京奥林匹克塔等多个大工程。“每个工程有每个工程的难点。”孙连学告诉记者,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A2、B3工程,最大难点是工期紧、现场协调管理环节多。一个项目分成东、中、西三个片区,每个片区占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每个都相当于一个小工程。孙连学的办公室24小时不锁门,就是为了方便各个环节的管理人员能找着他、说上事儿。


“最近两个多月,吃、住都在工地,我没在晚上12点前合过眼。”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补充说,只有一次因为发烧回家住了一晚,结果第二天老伴儿就把他撵回来了,“嫌我晚上电话不断。”


运料如何协调、天冷如何供热、人员如何不“窝工”……所有环节都在孙连学脑子里。“我把东西运进来了,你如果没及时接上,这黄牌就给你了。”因为运料的衔接,有人挨了孙连学的批评。


“现在的工人也不能总批评,该哄着还得哄着。”老一代工人,都是通过师傅“传帮带”成长起来的,孙连学也是如此,他在现场带了3个“80后”徒弟,也摸着了年轻人的脾气。北京第一场雪后当晚,气温降至零下,需要爬上作业面把梁板缝隙间的冰雪给吹走,“光靠多给工钱,年轻人也不愿意干,还得激发他们的荣誉感。”


孙连学总说,干工程就像爬山,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走,就像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爬,不能急也不能慌。“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先齐心爬过第一个山头。”这句话,总被他拿来给工人们加油鼓劲。


赵雷永

大家都想先干 都想多备材料



80后的赵雷永,就是孙连学在现场带着的3个徒弟之一,担任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A2、B3工程项目部东区区域经理,也就是工人口中的“片儿长”,总司着东区区域的指挥协调,并随时根据现场需要第一时间向生产经理汇报。


混凝土工出身的赵雷永,2010年参加工作,6年时间里做的基本都是和市政府办公楼类似的公共建筑项目,是从工长、主管工长,到工程部部长、“片儿长”,一步步成熟起来的“80后”。


“片儿长”虽说是区域总指挥,负责现场的日常生产安排和进度协调,可干得都是琐碎的事儿,比如,混凝土罐车把卸料的路给堵了、材料运输需要使用板车、哪儿的钢筋又不够了。赵雷永说,每周他都要开一个会,把混凝土、架子工、钢筋工等各环节的人叫到一起,商量一周内需要协调的事。每天早晨,他一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先理一理当天需要在片区里理顺的事,“有时候连觉都睡不踏实。好几次,睡到一半,突然醒了,事情也想通了。”


计划赶不上变化,赵雷永还得时刻应对突发情况。11月初他在东区巡查时,意外发现材料区和作业面上都没有钢筋龙骨架了,如果不及时补货,可能就会“窝工”。怎么办?催促供货方补料的同时,把可以腾挪出来的、完好无损的龙骨架腾出来二次利用。哪些材料可以二次利用,赵雷永凭经验做出了判断,他指挥着工人倒运了一天一夜,成功预防了一次“窝工”。


“现场工人们的干劲可足了,谁都不愿意变成落后方。”赵雷永笑着说,因为干劲足,谁都想先干、想多备些工程材料,这时就得他从中斡旋。“工人们可不会因为你顶着‘片儿长’的头衔就服你,让人打心眼儿里听你指挥,既要指挥正确,也要能倾听工人们说话。”他谦虚地说,到目前为止,很幸运,工人们都服从指挥。


张运朋

分分钟就得到位 不让别人等 



如果说“60后”的孙连学是满腹经验的指挥者,“80后”的赵雷永是被重点培养的新兴力量,“70后”的张运朋就属于建设团队中的中坚力量。不过,身为工程机电部副部长的张运朋,更喜欢把自己定义为“配合者”,“因为,在土建阶段,机电工作所做的就是配合工作。”


1978年生的张运朋,做机电工作有近20年了,不过,做上副部长这个管理工作还是头一回。“头一回,就能做这么个大工程,我觉得很幸运,也背负着很重的责任。”


机电,就是俗称的“电工”。在公建工程的土建阶段,机电工作主要承担的就是“配合”工作,既要对工地的临电、临水做好日常维护,又要配合土建中的节点和节奏,做好管线的预留预埋,等到主体机构完成了,还得配合工程的内部装修。


“我总和工友说,我们做的是配合工作,但配合也是一个很重要、很光荣的角色。”张运朋提出的要求是,作业面一旦需要配合土建做管线预埋,机电工人必须在几分钟内完成到位,不能让别人等。另外,需要机电验收时,无论是早是晚,他们随时都要配合验收。“虽然不是主角,但工作也不能有失误。”张运朋时刻提醒着自己。


“东区1-1,你们来协调一下吧。”张运朋每天都会接到这样的协调要求。闲时喜欢遛弯儿的他说,自从到了这块工地,虽然没时间遛弯了,但每天都能走上两三万步,比刻意锻炼的步数还多,让不算胖的他两个来月就“减肥”10斤。


就在当下,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A2、B3工程的建设工地上,约200名管理人员和4000名建设工人,每天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碌着。他们来自不同的城镇,有着各自的爱好和个性,曾经做过各异的项目,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和他们聊天,每个人都很少说自己,更多都是在说工程。


在这批城市副中心建设者的心中,都有着同一的信念:爬过这个山头,攀向另一个山头。


北京晚报首席记者  赵莹莹 文

刘航 摄


猜你想看




· · ·

北京建工官方微信  |  有料、有趣、有价值

· · ·

· 本文文字及图片为北京晚报所有 ·

· 转载请注明来源 ·

策划 | 北京建工公关宣传部


21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