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情深,《竹墨留青》 ——教师节特辑:有书推介,致敬吾师(上)
这本书里的信札始于1983年5月30日,终于2007年10月5日,共135封。如果我们细读,会发现虽然时序不同,但两人谈的话题是不变的,都是围绕竹刻:如何刻出好的作品,什么是好的作品和庸俗的作品,有些图案和文字该如何处理,当时的竹刻氛围、竹人状况,在这些信件里都可以看到。这其中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老先生对一位后辈的无私付出,心甘情愿为其驱使、奔走、张罗,在这些信札里,也体现出王世襄之所以是大家的风范。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年轻竹人摆脱工匠思维,自觉地将其作品提升到艺术品的层次,并以此要求自己。这种启发与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却是深远的。今天我们有机会拜读这些信件,“谈艺录”并非虚言。在艺术领域,做到技术纯熟不难,比之当下,我们能见到、可以参照学习的古人范本,简单易得,学习的条件远比前人来的便利,但就艺术品位与格调而言,却不是能学而知之者。这是最难的。它需要前辈的指点、濡染,是一种时间的积累,也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习惯的积累,艺术的“制度”并非规章条目,它可能就是一种观念和趣味,也可能就是分寸与得体的掌握。 王世襄的宽博无私还表现在他并非只培植范遥青一位竹刻家。他不仅善于发现新手,对成名成家的竹刻家也保持联系,如徐秉方、白士风等。尤其注意他们的作品质量和创作状态。比如后来董桥文章也再三述及的武汉竹刻家周汉生,当时与王世襄也有联系,周的作品好,他一样的为之“鼓吹”,甚至让范遥青与之联系,希望有所借鉴和互相启发。为竹人们写文章,促成作品的展览,与藏家建立联系,都可以看到老先生对竹刻这门艺术的关注,看不到他个人的私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传承上不仅仅体现授者的能力,更需要继承者的资质。范遥青从一位农民成长为竹刻艺术家,他本身的天赋与努力也值得肯定,这也是这批信札宝贵之处。 如果我们仅仅因为王世襄玩的东西多、杂,就称其为“京城第一玩家”,也并不准确,他是一位真正的大家,不仅在研究上作出了成绩,同样在启发、扶植后进上也不遗余力,只要看看这本“竹墨留青”就知道了。…… 王世襄(1914—2009),号畅安,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我国著名学者、文物鉴赏家,毕生从事文物研究,曾任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职。王世襄先生学识渊博,研究广泛,撰成多部专著,涉及书画、家具、漆器、竹刻、金石牙角雕刻等多方面。王世襄先生的舅父金西厓为民国竹刻名家,王世襄受其影响,对竹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金西厓著有《刻竹小言》,后经王世襄整理、增补,成《竹刻艺术》,对竹刻的简史、刻技、传品及艺术价值均有细致深刻的记述与评价,在竹刻界影响极大。 范遥青竹刻作品欣赏
点击下面“原文链接”,可查看不舍堂竹刻艺术的新浪博客 |
|
来自: 好心情oouy6can > 《竹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