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底是孩子需要你,还是你需要孩子?

 如水138 2016-12-16

最近一直在看一些国产的都市情感剧,跟过去的抗日剧狂轰乱炸不同,现在的电视剧市场更愿意用一种警示的角度来剖析社会现状,同时也慢慢的从纯粹的男女情情爱爱向复杂的家庭伦理在变化。这不禁让我想起之前看过的美剧韩剧中对家庭的描绘,我也有了自己的一点总结: 美剧中的家庭永远都是开放的,民主的,个性鲜明的。

在我们看来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任何的束缚,牵绊,父母与子女之间更是对立的尖锐,融洽的温馨,表达感情的方式永远都是直接的。 韩剧中的家庭给我们展现的都是谦和,规矩,彬彬有礼。几乎每一部戏都包含着孝敬老人,长幼有序,兄弟友爱等传统的伦理美德。

反观我们的国产情感剧,总会给人一种沉重感。复杂的人际关系,曲折的故事细节,父母默默的付出,子女的任性刁蛮,兄弟之间的相互算计。尤其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描述的永远都是:我为了你好,我在默默付出,你不知道;我为了你牺牲了太多太多,但是我又想让你知道,可是不能直接给你说。

于是绕来绕去,虐来虐去,子女不知道父母付出了什么,父母看不到子女的回报,当最后子女发现的时候,一切都晚了。 

如果简单来评价,美剧是喜剧,韩剧是悲剧,国产剧都是苦情剧。

如果说国产剧为什么要这么去表达,我能想到只有为了满足“我是为了你,我特别伟大”的自恋感。

我如此这般,都是为了你好

记得前段时间各个卫视都在播《小别离》,我也闲来无事就去蹭了几眼: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父母总是奇招频出去横加阻拦,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能得到更好地教育,直到最后父母才意识到,孩子本身才是关键。 这部剧中有很多让我们反思的地方,父母到底是应该将教育寄托于学校、培训机构还是父母本身。比如,剧中吴佳妮一直想要将琴琴送出国,希望女儿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但是经济条件不允许,作为母亲她甚至想卖房陪读,当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她从未顾及女儿内心的想法,一句“为了你好”就试图抹平母女之间的伤痕。最后女儿和她的小伙伴用行动和小计谋让吴佳妮幡然醒悟,她才明白,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这也就呈现了国人现在的情感生活的面貌。是的,就是通过牺牲,来证明自己的情感是真挚的。这很辛苦,很虐,但也吸引我们足够的关注。 

其实细细想来,剧中父母之所以要偷偷的,默默的去牺牲,不想让子女知道,不想为外人去说道,无非就是一个面子问题。他们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要成为人中龙凤,并让其他人认为孩子的成功与荣誉都源自天赋,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却将孩子的一切问题归结于孩子的外部教育。殊不知父母自身的教育才能真正的改变孩子,如果将孩子像一件物品一样不断的跟其他人去攀比,那么即便上再多课、学再多的技能,培养再多的能力,也依然不能让孩子幸福。 很多时候父母对子女给予厚望其实是将自己的愿望嫁接在子女身上,当父母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产生的怀疑的时候,就会把这一部分的无价值情感投射在孩子身上,美其名曰“都是为了你好”,潜台词就是“我都付出了这么多,如果你还没成绩,你对得起我吗?” 这种剧往往会非常火,原因嘛,很简单,因为在这部剧里面通常能都发现自己的原型,那个心里总是想“我也是这么对我孩子的啊,他怎么就不理解呢”的人。不难想象这句“不理解”里包含了多少的不甘和心酸。

爱其实很轻松,请不要让孩子负重前行

最近和一个朋友嘉嘉聊起来,嘉嘉一直在抱怨他的母亲对他事无巨细,凡事都要插一腿,管一下,还一天到晚给他介绍工作,安排相亲,只要他一翻脸,他的母亲就一把鼻子一把泪的给他说:“我付出了多少你知道吗,为了你这个工作我要牺牲多少东西吗?” 作为他的朋友我们从小就熟识,从衣食住行到兴趣爱好,完全可以说母亲一手包办。从小学到大学毕业了,他母亲最常给他说的话就是:我是为了你好,这份工作好啊,这是找你某某叔叔给你办出来的;这个姑娘好啊,这是我找你某某阿姨的姐姐给你介绍的。以至于作为他本身渐渐的有了一种厌恶的情绪,认为母亲在逼迫他,反而是加剧了他们母子关系的恶化。 作为父母总觉得,我这是为你牺牲啊。但这是真正的爱吗?并不是,其实这种“牺牲”托词下面所隐藏的是一个人深深的无力感,他(她)想要通过其他人来体现自己的存在。 然而,亲子之间需要这样的表达吗?

爱的海洋里面,不是只有“牺牲”

在亲子关系当中我们内心里对于联结和亲密格外地重视,也就是说宁可牺牲成全,也不放手不管,可是为什么作为父母一定要为孩子“牺牲”呢? 可能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假设就是:“如果我没有牺牲,我的孩子能成功吗,他还会爱我吗?”这是一个听上去很忧伤的问题。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也可能反映了一个人与母亲的关系是多么纠结。

在我们的婴儿阶段,当我们无法确认自己是谁的时候,我们和母亲紧密地共生在一起。母亲微笑,孩子也会高兴。母亲生气,孩子会不高兴。慢慢地,孩子开始会从绝对依赖过渡到相对依赖,会逐渐发展出适合与母亲相处的方式,比如如何令妈妈高兴?如何让妈妈注意到自己等等。

孩子在无法有自己存在感的母亲身边,可能学得最多的就是用各类扭曲的方式来传达自己,比如牺牲。也就是说,“我是为了你而付出的,我的存在就是为了你”,这是一种低到尘埃的价值感,但又是一种强迫他人注意的控制力。同样,这是可以引起自己孩子或者周围人愧疚感的最有力的吸引方式。

给予所需即为付出,反之则是索取。

作为父母,给予孩子所需要的一切,这的确是一种付出。然而如果我们的给予并非孩子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也许我们的潜意识里是想从孩子身上索取些什么,比如我们所需要的面子,我们所需要的成绩。

所以,放下那些所谓的“牺牲”吧,做你孩子的朋友,去想想你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这才是作为父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