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曝光效应

 文渊阁198 2016-12-17

曝光效应又称单纯曝光效应、重复曝光效应(英文:Mere Exposure Effect)活多看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指人们会单纯因为自己熟悉某个事物而产生好感。这一现象所囊括的事物十分广泛,例如文字,画作,人像照片,多边形及声音等。在人际关系的研究中,一个人在自己的眼前出现的次数越多,自己越容易对其产生偏好和喜爱。

概述

曝光效应正在加载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又谓多看效应、暴露效应、接触效应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某样事物出现的次数越多,人对其产生的好感度也越高(当然前提是这件事物首次出现没有给人带来极大的厌恶感)。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对人际交往吸引力的研究发现,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 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研究历史

研究者把参与者的面部融合到具有理想魅力的面孔和毫无魅力的面孔之中,变化的间隔为10%。正在加载研究者把参与者的面部融合到具有理想魅力的面孔和毫无魅力的面孔之中,变化的间隔为10%。

1968年,一位名为罗伯特·扎伊翁茨(Robert Zajonc)的心理学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总结描述,即人们会单纯因为自己熟悉某个事物而产生好感。扎伊翁茨测试了许多东西,包括形状、面部表情,甚至是无意义的词汇,都证明了这一效应。我们每天都会在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因此也更加喜欢这一形象。根据单纯曝光效应,照片上的你与镜子中的你由于左右调换,面部对称性会出现轻微的变化,从而让你感觉到不是那么满意。因此,是镜子撒了谎,而你有可能比你想象的更漂亮。

2008年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们趋向于认为自己比现实中更有魅力。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把参与者的图片与有魅力——或没有魅力——的同性人像融合在一起,使他们看起来更有魅力或更缺乏魅力,图片之间的差异间隔为10%。接着,研究者将每个参与者的一组图片与陌生人的图片混在一起,让他们找出自己的照片。结果显示,人们总是更快地把较有魅力的照片找出来,认为自己就是那个模样,换句话说,就是认为自己的形象比现实中的更有魅力(还有研究显示,人们倾向于对自己的身体产生负面的印象,与这一研究的结果相去甚远)。因此,除了单纯曝光效应之外,我们对图片中自己形象的讨厌,也有可能是因为这些形象还没有达到我们心目中的期望。

在另一项改进的研究中,通过速示器以非常短暂的时间间隔给被试呈现图片,由于时间太短被试根本无法有意识地知觉到图片的具体内容。这种阈限下的曝光同样会出现此一效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真实的情境下,没有了严格控制的实验室环境,这种阈限下的曝光效应通常很微弱,不太可能发生。

感官刺激

如果刺激频频呈现并因此越发受人喜爱,被人接受,曝光效应就产生了。例如,歌曲或广告词越是重复,越有可能招人喜欢,为人接受,这是广播和电视网经常利用的一种现象。曝光效应只用于人们认为中性或积极的刺激。如果频频曝光于令人不快的刺激,那就可能加深而不是消除负面看法。音乐、绘画、制图、图像、民众和广告均受曝光效应的影响。

最强的曝光效应见于照片、意味深长的词语、名称以及简单的图形;最小的曝光效应见于人像、民众以及听觉刺激。随着呈现次数增多,曝光效应逐渐减弱——也许是因为厌烦的缘故吧。

复杂有趣的刺激趋于增强效应,但简单乏味的刺激趋于削弱。有趣的是刺激曝光时间越长,曝光效应越弱。如果曝光短暂并且巧妙,让人难以察觉(不是有意识地处理),或者数次曝光之间被停顿分开,那就能够获得最强的效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