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令时节的中医养生

 金苹果6 2016-12-17

 www.sjyl.com

最新医疗资讯|健康关注必备干货 

关注这个有意思的微信号:世界医疗网 


作者:石晶明


三大

因素

冬季影响人体健康的三大因素

1


气象学意义上讲:风是一种流动的空气现象。 

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它常与寒、热、湿等邪夹杂一起侵犯人体,危害我们的健康。而在冬季各种影响人体健康的天气因素中,最需要引起人们注意地就是这种快速的空气流动,所谓锋面天气对疾病的作用。因为锋面介于冷暖气团之间,各种气象要素变化非常复杂,它可引发气温、湿度、气压等大幅度地升降波动,从而产生阴雨、大风、浓雾等气候变化。所以当锋面过境时或过境前后,感冒、风湿痛、哮喘性支气管炎、咽喉炎、脑溢血、心肌梗塞、糖尿病、胃穿孔、阑尾炎、癫痫、青光眼、胆肾结石、面神经麻痹等病症会有不同程度地增加。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锋面来临时的天气动态,对疾病的预防和康复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例如,冬季随着强冷空气和寒潮不断侵入,使得锋面活动十分频繁,各种气象要素急剧变化,它会造成人体神经、内分泌等功能的紊乱,导致体内外周血管阻力加大,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血液粘稠性升高,心肌负担加重,诱发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德国的许特瑞德,根据心电图和尸休解剖诊断报告,突然心力衰退引起的心肌梗塞,有87%与锋面过境有关。气象医学专家发现,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死亡率,在锋面通过当地的前一天到当天这段时间里,死亡数最高。而肺结核病人的咯血,在冷锋过境时也会趋于增加,在锋面通过的当天达到最高峰,其死亡率则在锋面通过前1520小时和通过后的7小时内为最多。

2


在自然界各种气象因素中,人体感受最明显、最敏感的就是环境温度的变化。  

例如气温降低时,人为了维持自身体温的正常与稳定,他的心率会加快、血压会升高、血管会收缩……,但这都会加重心脑血管的负荷。因此,过度的寒冷刺激可诱发冠状动脉的痉挛,引起心绞痛、心肌梗塞。国内有研究报告,北京地区急性心肌梗塞多发期有着非常明显的季节特点,它的主高峰多出现在11—1月份,次高峰在3—4月份。上海市的数据资料显示:入秋后出现持续0℃以下的低温天气(10天内有5天的最低气温<0o),均会出现一次5—16个个案的急性心肌梗塞发病高峰,广州市的发病高峰期则出现在10—4月份,其中以11和4月份相对最高。

医学专家认为:寒冷刺激不仅可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末梢血管收缩、阻力增大,动脉平均压升高,左心室负荷加重,造成心肌氧耗量增加,使中风、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



而且气温的骤降,尚可使人的胃酸分泌和胃粘膜阻力发生改变,引起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作。因为寒冷所引发的体表皮肤血管收缩,会使血液重新分配,大量血液涌入内脏器官,导致胃肠机能亢进,胃酸及其它消化液分泌量增多,加重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病情,或突发上消化道出血。有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病史者,可因体内血管内压力过高,从而引发血管破裂大出血。

在民间人们常常习惯将感冒称为“着凉”,可见感冒与气候寒冷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

事实上每当秋冬之际一次突然的降温,感冒的人数就会明显增加。据统计,当日最低气温从0℃以上降至℃以下,或当日降温幅度大于8℃时,数天后医院内感冒就诊人数就会显著增加。其次是冷空气过后的冷高压天气,人们也特别容易发生感冒。因为冷空气的突然入侵,造成环境气温下降过速,人的体温调节功能一时难以适应,若不注意防寒保暖,就容易受凉诱发感冒。

 此外,当日温度变化在3摄氏度以上,气压变化大于10百帕以上,相对湿度变化大于10%以上,临床上就能发现关节痛病人明显增多,而且从患者自诉中也可以得到证实:这种关节疼痛发作的时间,一般多出现在天气变化的前一天。在中老年人中拥有较高比率的慢性气管炎,则更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多发于冬季的气象疾病,只要调查它的发病史即可明白,其发作与加重都与寒冷刺激有着非常密切地关系,气温越低、温差越大、支气管炎患者的病情就越发严重,所以一到每年的冬季,即是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难熬的发病期。

3


冬季除了拥有阴冷的气候特点外,按照中医五行学说,它还与“水”有着密切关系,这里所说的“水”,不仅仅涉及到血管中的血液,还包括体内的一切水液如津液之类。

因而诸如糖尿病、青光眼、胆石症、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偏头痛、关节炎等,凡是与“水液”相关的疾病,在寒流到来或突然降温时,也容易发生或加重病症。如皮肤因气候寒冷,则汗液和皮脂分泌减少、缺水缺油,就会出现干燥、皱纹,甚至发生皲裂。




此外,中医认为心为火、主血脉,冬季为水、主寒,最伤心中阳气。

由于冬季气温低,为了保持机体的内外平衡,防止热量的散失,一旦遭遇寒冷刺激,血管就会呈现收缩、痉挛状态,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寒主收引”,“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所以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期和高危期。如冠心病患者因突然暴冷,会引起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肌梗塞。高血压病人可因冷峰来临造成小动脉持续性痉挛,血压大幅度升高,出现脑溢血、脑梗塞等脑血管意外(中风)病症。



养生

关键点

冬季中医养生的几个关键点


及时关注气候变化

冬季是一年中气候最冷,气温最低的时刻,所以做好防寒保暖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有很多人,常常因低估了这种寒冷气候的杀伤力,而致残致病甚至丧命。在严寒的冬季,体弱的儿童、营养不良的老人,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各类患者,例如慢性甲状腺炎病人,以及节食者和酗酒者、爱美的青年女性,都非常容易患上“体温过低症”。“体温过低症”严重时,人体可出现皮肤苍白紫暗、肢体震颤、关节僵硬,心律紊乱、语言不清,呼吸微弱,血压下降,此时如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即可造成死亡。据调查: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死亡率都以冬季为最高,医学气象学通过研究分析认为,一年中人类的死亡率与温度变化呈反相关的关系,以一月份前后的死亡率最高,8—9月死亡率最低。

所以在入冬以后,医疗气象学专家经常会提醒冠心病患者注意,冷空气活动频繁,特别是出现长时间的低温天气,日最低气温低于0℃时,常会出现一波明显的心肌梗死发病高峰。因为持续低温、潮湿阴雨、以及大风,将使周围环境中的寒冷程度大大增加,并影响到血管的收缩与扩张、血液的流速。气温的骤降,尚可使人体胃酸分泌增加和黏膜阻力改变,引起溃疡病发作,使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或穿孔发病率增多。另有统计数据表明,气温在0-20℃、气压972-982mb、相对湿度55-85%、日照90-200小时最易诱发肝炎发生,1988年的上海的那场“甲肝”大流行就是发生在当年的一二月间。

我国气象学研究人员和心脏病专家,经过多年地共同研究发现:在0℃以下的低温气候,尤其是寒潮、强冷空气活动的日子里,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和死亡人数明显增多,所以有人提出:将0℃视作心肌梗塞可能发生的医疗气象预警信号。因为寒冷刺激时,体内的血管包括冠状动脉,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收缩与痉挛,特别是有冠心病史的患者,此时就非常可能产生心肌组织缺血缺氧,同时,低温刺激使体内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明显增加,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容易形成血小板聚集和血栓梗塞,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

外增衣装以御寒

外界气温越低、湿度越高,人体向外发散的热量就越多,阳气的损耗也越大,因此人体为保持体温的恒定,就必须通过调节“服装气候”来保暖,提高自身的耐寒能力。由于人体中约80%的散热量是经皮肤辐射、传导而出,所以衣服既可限制热量的散失,而且能将衣服和身体表面之间的气体加热,并再保持一定的时间,因此冬季服装的通气性、导热性越小,含气量越大,保温效果就越好。较理想的“服装气候”,衣服里层与皮肤之间温度约在32℃~33℃,当服装能够维持这种人体所需要的适宜温度,给人体创造一个良好的小气候环境时,外界的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与伤害的程度将会降低到最小的可能。

冬季服装的主要目的是防寒保暖,所以选择内衣要注意柔软舒适,外衣需考虑挡风保温,领子、袖口等活动多、易透气部位应宽松和便于封闭。服装材料以质轻、暖和为宜,可选用分量轻、膨松、保暖性强的羊毛、丝棉、羽绒、腈纶棉。据研究,黑色吸收太阳辐射量为88%,白色仅为20%,因此日间穿着深色衣服能增强太阳辐射地吸收,使人体获得更多地热量,增加服装的保暖效果。冬季服装除要达到躯体保暖的目的,还需特别注意头、颈、手、脚等易外露部位的保护,头颈部血流量大、散热量多,当环境气温为4℃时,一个处于静止状态不戴帽的人,头部的散热量可占到总散热量的3/5,故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汇”,阴寒致病必当首犯其头,令脑血管意外等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颈背部为督脉、太阳经循行之处,而且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颈背遭遇风寒侵袭,病邪常可由表入里、上达头颅、下至腰府,因此注意头、颈、背部的保暖,可扶正达邪、预防疾病的发生。

内补药食来增暖

冬季气温低、人体为保持体温的恒定,除了依靠穿衣着袜防寒保暖,还应在膳食中增加营养素和热能的供应,但脂肪摄入量不宜过多,蛋白质的供给量以占总热量的15%~17%为好,且应以优质蛋白质为主,如瘦肉、鸡蛋、鱼类、乳类、豆类及其制品等,这样不仅便于人体的消化吸收,而且必需氨基酸丰富,营养价值较高,可大大增加人体的耐寒和抗病能力,冬季人体尿量增多,维生素、无机盐随尿液大量排出,因此还莫遗忘补充必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食品,如含铁食品(紫菜、香菇、黑木耳),含钙食品 (豆制品、青豆、藕粉、油菜、奶粉),含维生素A食品(胡萝卜、小白菜、鸡蛋、肝),含维生素B2食品(黑豆、香菇、奶粉、杏仁),冬季气温低、血压偏高,故应特别注意低盐饮食(每日控制在6克左右)。

冬季应尽可能避免饮用生冷食品,体质虚弱、畏寒怕冷者进补应以食补为主,可选择部分益气补阳的药食两宜之物,如牛羊肉、鸡肉、狗肉、红枣、莲子、核桃、龙眼、芝麻、蜂蜜等制成一些食疗药膳,如红枣糯米粥、桃仁芝麻糊、、桂圆莲子汤。若体质过于虚弱者也可由中医师辩证论治后服用进补中药制剂,如在饭前饮1小杯人参酒或黄芪酒能益气固表、防风御寒,或以当归20克、生姜10克、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五味子15克、菟丝子弹5克、大枣10枚与羊肉500克同煮熬汤饮用,以温肾祛寒助阳、健脾养胃补血。

冬季中许多人、尤其是女性,时常感觉手脚冰冷、四肢不温、畏寒怕风,据美国科学家研究,这种人体抵御寒冷调节自身体温的能力,与每日饮食中铁的摄取量多少有关。因此若要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就应多吃一些含铁量较为丰富的食品,如瘦肉、鱼、家禽、豆类、叶类蔬菜、并在吃肉的同时饮用桔汁,以增强人体对铁的吸收。中医认为:冬季阴寒袭人,食物调理可按照“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以益气壮阳、增加热能为主,适当增加温性、热性食物,如粳米、玉米、韭菜、香菜、大蒜、羊肉、狗肉、牛肉、鸡肉、鳝鱼、虾、橘子、荔枝、桂圆之类的摄入量。

多晒太阳驱严寒

医学专家研究发现,因为气候寒冷的缘故,冬季人们大多比较喜欢呆在室内较少外出,使得接受阳光照射的机会大大减少,这有可能导致体内维生素D的缺乏,尤其是老人与儿童,此时很容易产生骨质疏松和佝偻病。冬季白昼短黑夜长、光照不足,较易引起体内激素分泌的异常,并诱发严重地情绪抑郁、萎靡不振,因此冬季是临床上忧郁症的易发时期。据流行病学调查:严冬和酷暑还是青光眼的高发季节,尤其是在较冷的冬季数月它的发病率最高。虽然近年来冬季气候偏暖,但气候却开始变得时寒时暖,缺少规律、难以捉摸,造成大量易感人群的免疫力下降,而这种状况最可能引起某些传染病的局部流行,其中对人们威胁较大的就是流行性感冒。

根据医学研究,冬季的阳光对人的健康十分有益,所以保健专家鼓励人们在冬季应多去户外晒晒太阳,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功能。冬季的阳光,不仅对防治儿童的佝偻病和成人的骨质疏松症,有着十分特殊的疗效,而且它还能减少精神抑郁症的发生,因为阳光可增加体内雄性激素的水平,抑制松果体褪黑素的分泌,帮助人体控制和调节情绪。在一天中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自己所适合的晒太阳时间,例如上午6时至10时阳光中的红外线较强、紫外线偏弱,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而下午4时至5时则阳光中的紫外线偏多,可促进肠道对钙、磷的吸收,有利于骨骼的正常钙化。

坚持温水泡脚补肾阳

进入冬季以后天气转冷,人体首先感到的是脚部寒冷,据观测,人体躯干部与外界气温变化的关联度不大,一年中仅在5℃以内波动,但四肢末梢则受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较大,前臂、大腿受影响的程度为5—10℃,小腿则达到10—15℃,因此冬季的防寒保暖应特别重视四肢末段的服饰配套部分,如手套、鞋袜等。由于足部远离心脏、血液供应较弱,皮下脂肪又薄,是人体中皮温最低的部位,故民间常说:“寒从脚起”。所以冬季应坚持用60℃~70℃ 热水泡足,“睡前烫烫脚,胜似吃补药”,它既能刺激足部丰富的末梢神经,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又可增强免疫功能,消除全身疲劳有利睡眠。洗脚的同时如能配以按摩尚可滋阴壮阳,行气活血、舒通经络。

中医认为:足位于人之下端,阴经起始之处,脚部寒冷不仅会影响足部的血液循环,而且将导致寒邪内侵,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各种病原体得以乘虚而入,诱发感冒、支气管炎等多种疾病。所以冬季坚持用热水泡脚,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保健方法,它既可以舒筋活血、温经通络、促进气血的运行,又能消除疲劳,促进睡眠、防寒祛病强身。特别是良好的足部血液循环,可以扩张下肢血管、降低过高的血压、减轻心脏的负荷,从而大大减少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高危疾病的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