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湖大堤

 苏迷 2016-12-17
每一次去西山,都是来去匆匆。
  这一次,我终于能静下心来,驱车在去年新建成的环湖大堤上停停走走,一路观赏秋日西山太湖边的美丽风景。
  时值中秋,清晨的太湖边,天高云淡,能见度极高。漫步湖堤,只见堤外细浪轻拍,荡起串串涟漪。根部浸泡在水中的杨柳、灌木丛和芦苇迎着微风摇曳,犹如曼妙少女在翩翩起舞。在张家湾村边的踏渡口,还有野生白鹭、家养麻鸭在芦苇丛中玩耍嬉戏。极目远眺,黛山绿水之间,三三两两的捕鱼船在浩瀚的湖面上扬起了风帆,当地渔民正抓住太湖开捕的秋汛,用辛劳编织着鱼满舱的甜蜜梦。堤内是一片接一片的农居、稻田、鱼塘和果园,这些儿时非常熟悉的情景,勾起了我对袅袅炊烟、金黄稻穗、肥美鱼虾、大红橘子的无限遐思。
  有乡亲告诉我,西山的环湖大堤,不仅是用来行车的,它还承担着防洪挡浪、生态旅游等多重功能。
  从大堤边依稀可见的水印可以看出,今年汛期,太湖水位一度很高,大大超越了警戒线。正是眼前这条环湖大堤,死死地把太湖水挡在了堤外,保证了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亲身经历过的两次大洪大涝,两次抗洪抢险。
  1991年夏,苏州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那一年我刚调到吴县日报当记者,亲眼目睹了严峻的灾情,太湖边的西山,更是处处告急。各级党组织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借助草包、沙袋、木棍、毛竹、石块、钢筋、水泥等最原始的工具,日复一日地与洪水搏斗,最终战胜了洪涝。
  1999年,平均梅雨量是常年的三倍多。地处太湖水包围中的西山,再次受到了极其严峻的考验。多处低矮脆弱的内圩不堪重负,在太湖高水位的挤压下险象环生。最最危急的关头,共产党员和抢险突击队员,跳进湍急的洪水中,手拉着手,肩并着肩,搭起了一道道由血肉之躯组成的“铜墙铁壁”。
  如今,眼前这条宽阔的环湖大堤,形成了抵御大洪水的“铜墙铁壁”,西山人把它称为生命线。因为,在抵御今年的洪涝灾害中,它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我想,早年治水的祖师爷、至今仍供奉在甪里禹王庙的大禹如果地下有知,也一定会为环湖大堤击掌庆贺的。
  行驶在这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环湖大堤上,我从防洪抢险又想到了旅游观光。真的,环湖大堤活脱脱就像一条缀满了珍珠的项链,沿途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丰富,能够数得出的古村有后埠、东河、堂里、衙甪里、东西蔡,知名的景点有缥缈峰、西山雕花楼、地质博物馆、禹王庙、石公山、林屋洞,还有横山、阴山、植里、东湾等鲜为人知的好去处。连当年商山四皓居住过的四个村——东村、甪里、绮里和慈里,环湖大堤也将它们连成一线了。
  东村在西山岛的北端,因商山四皓之首东园公庾秉居住地而得名。它是一个条状形的古村落。建于清乾隆年间的敬修堂是保存最完好的,前后分为四进,依次有三个精致的砖雕门楼,还有花格窗雕等精美图案,曾经拍摄过《橘子红了》《庭院里的女人》《凤穿牡丹》《风雨雕花楼》等多部影视剧。
  位于西山岛西南端的甪里,因商山四皓之一的甪里先生居住而得名。它是个靠山面湖的村落,理想的隐居之地。南宋前,就有望族郑氏隐居这里。村间一条古港,曾经为江浙两省的分水线。港湾的南端是浙江,北端是江苏。民间有“郑泾港两头通,文昌阁座当中”之说。甪里村口建有一座纪念大禹治水的禹王庙。
  与甪里背山而居的慈里,地势开阔,商山四皓之一的夏黄公崔广曾在此居住。崔广以炼丹救人为己任,他慈爱百姓,博爱众生,在山谷间广种花草,传有“万花谷”等地名。时至今日,慈里还留有他炼丹取水的黄公井,以及元朝诗人张雨的“黄公炼药处,遗井兹丘上”的《黄公泉诗》。
  绮里紧连着慈里,商山四皓之一的绮里公吴实居住于此。绮里山脉似鹰,坞地平坦。山间溪流潺潺,鸟语花香。村中留有马蹄桥、棋盘石、四皓祠等遗迹与传说。目前,绮里正在建设一所规模较大的观音院。
  我想,眼前这条环湖大堤,已经能顺着西山2000多年前就有名人居住这条脉搏,把四个古村的人文景观,把秦朝著名的四大博士因何原因从陕西商山来到洞庭西山,到西山后又怎样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归隐生活整理挖掘出来。西山的旅游文化底蕴,也会因此而显得愈加厚重,愈加丰满。

  □齐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