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中的一条暗线,孙悟空居然是唐僧西天取经的心灵导师?

 Shouweiwei360 2016-12-18


(图)孙悟空



大家都知道,在《西游记》中,唐僧与孙悟空在高老庄收了猪八戒之后,又在浮屠山遇到乌巢禅师。然后乌巢禅师传授给唐僧一本270字的《心经》。咱们的故事,就从这本心经开始吧。


善学无师:坚持目标其实也是一种贪念


唐僧自从得了这本《心经》之后,如获至宝,时时念诵。可是,有一次呢?他却和悟空发生了口角。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在第四十三回,孙悟空请观音菩萨收服红孩儿并度化为善财童子之后,又踏上西去的征程。走了一个多月后,唐僧突然说道:徒弟们呀,又是哪里有水声?


大家仔细想想,唐僧是一个凡人,他手下几个徒弟各个都有神通在身。怎么弟子们还没有听到水声,这肉眼凡胎的师父就听到了呢?所以,他马上就遭到了悟空的反驳。


悟空道:“你这老师父,忒也多疑,做不得和尚。我们一同四众,偏你听见什么水声。你把那《多心经》又忘了也?”这徒弟说话实在是太直接,也难怪老和尚不喜欢他。


唐僧当然不服气,你说我忘了哪句了?


悟空道:“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咱们一起分析一下悟空的这段话。


首先说,唐僧之所以如此倚重《心经》,是因为他觉得,这本经书就是他西天取经的精神支柱,每天诵读,时时诵读,于是就感觉自己西天取经的目标越来越坚定。岂不知,如此这般,他就陷入了另外一个坑里,就是执着,过于执着目标,就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的贪念。所以啊,大家千万不要动不动就说,我一定要如何如何,我一定要做成什么,等等。这样,你就陷入一种对未来的执念幻象之中。有了这个幻象,必定心生恐惧不安。然后反映到“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之中。就像唐僧一样,听见水响了。


那么,到底是不是有水响呢?当然有了,因为前面就是黑水河了嘛。问题是,唐僧一心一意要去西天拜佛求经,心生恐怖,所以他先于那些有神通的弟子们之前就听到了水响,其实,这就是一种妄想,是一种颠倒梦想。所以《心经》早就告诉他了,要心无挂碍才能无有恐怖,然后才能远离颠倒梦想。


所以说,讲这个小故事呢,就是想告诉大家,无论做什么事情,先不要把结果想的太完美。重要的是做好当下,做好眼前。乐毅早就告诉过我们,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破除眼前执,方显大自在。



(图)连环画《猪八戒背媳妇》,张树德(绘)


戒定修慧:如何破除内心的焦躁与不安


在第八十五回,唐僧师徒刚离开灭法国,忽见遇见一座高山。唐僧勒马道:“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


大家发现没有,唐长老以前半点妖气都不识,现在总是能在弟子之前就看出妖气,真是长本事了。悟空就说,放心,放心!保你无事!


三藏道:“休言无事。我看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三藏道:“我记得。”


行者道:“你虽记得,这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三藏道:“那四句?”行者道: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咱们看,上一节孙悟空给唐长老讲《心经》,破除的是心中的执念。那么这一节,破除的就是心中的焦躁。大家知道有个“戒、定、慧”的修行吧。“修戒”是在完善道德品行,“修定”是在让你内心平静,“修慧”自然是培育智慧。


大家仔细想想,唐僧从大唐出来的时候就已经是有名的道德高僧了。他被唐太宗封为“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的职务。当时禅宗的五祖弘忍与唐僧其实是同一时代的人,还是达摩祖师的五代传人,都没有唐僧这样高的地位呢。这样一个道德高僧,都难免产生我执、不安的心态。好在,他收了一个好徒弟孙悟空。孙悟空这人,武功好,人脉广,见识多,还谦虚,不计个人荣辱。虽然唐僧经常冤枉他,还动不动就乱念紧箍咒,可孙悟空大度,有胸怀,从来不记仇。所以,孙悟空是一个有大境界的人。于是,他就担负起唐僧一路之上心灵导师的职务了。


孙悟空先是让唐僧“修戒”,不断破除我执,完善自我。又“修定”,让其内心归于平静,缓解各种焦躁和不安。那么说到“修定”呢,还想多补充两句。有些居士或者修行者,开始读《心经》的时候觉得感觉挺好,心中也很静。可是一段时间之后呢,依然感觉烦闷了,焦躁了,不安了。其实这跟唐僧遇到了同样的问题。这种烦躁不安其实就是一种无名火,破解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内心归于平静。那怎么归于平静呢?慢下来啊,让生活慢下来,心态慢下来,一切都慢下来。享受 Slow time and Slow life吧。



(图)连环画《猪八戒背媳妇》,张树德(绘)


静水流深:学会倾听才是一种大境界


山高语音低,树高蝉枝细。水深流去远,人贵语话迟。


在第九十三回,唐僧多疑的老毛病又犯了。前面有座高山,唐僧马上悚惧道:“徒弟,那前面山岭峻峭,是必小心。”


大家看,这个地方可都已经到了天竺国给孤独园了。这是什么地方啊?是释加牟尼佛祖说法的地方啊。现在终于有点明白,为什么佛祖说金蝉子轻慢佛法了,他真需要找那*英去借一双慧眼了。以前,唐僧在小雷音寺的时候,面对黄眉老妖幻化的假雷音寺,他急匆匆去拜。如今到了真佛地界了,他倒心生犹疑起来。真是,善恶浮世真假界,尘缘散聚不分明呀。所以,孙悟空马上就给他当头棒喝了!


行者道:“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


三藏道:“《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行者道:“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三藏说:“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自此,三藏、行者再不作声。


这个有意思了。师徒二人平时的争论从来都是必须要有结果的。可这次争论,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这让旁边的八戒、沙僧拾了一个乐。


八戒说,大师兄,你,故弄玄虚;沙僧说,大师兄,你,哄骗师父。


结果唐僧说,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


唐长老总算说了句禅语,也不枉他被称为高僧,这句话有见识,有水平了。这叫做“无语禅”,其实侧面呼应后来的“无字真经”。


有时候,我们更愿意把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别人,并设法让别人去接受。而很少人懂得,如何听别人说话。说服别人是一种能力,但聆听别人更是一种智慧。


在这次悟空与唐僧的谈话中,最后就是双方都不说了。都不说了,就是都在思考对方的话,我们说,这叫做换位思考。许多时候,人们都在说,要学会换位思考。其实,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让对方学会换位思考。这不是很愚、很执、很痴吗?


我们看,经过这次争论之后,唐僧终于对悟空的话有了认同。至此,他们的价值观才开始真正地趋向一致了。我曾经说过,唐僧与悟空其实都是金蝉子一人转世,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正是因为性格中的分裂,才导致金蝉子化成两人。如今,唐僧对悟空的认同,其实也是对“我慢”的一次破除,是对佛祖说他轻慢佛法的一次改过自新与重新认知。也正是这西天取经十八万千里路程上慢慢磨练的结果。这个磨练的过程,远远比结果更为重要。


*作者:风林秀,鱼羊秘史原创专栏作家。喜欢历史、国学,著有佛教弟子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双莲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