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话题回顾:你如何界定朋友?你如何处理那些与你经历、观念差异巨大的朋友之间的关系?
周国平曾有过一篇文章谈到人际关系,提到这么一句:互相尊重,亲疏随缘。在这篇文章里,还有一句话值得玩味,大意是,交往的价值不在于交往本身,而在于交往者各自的价值。
小编看了读者的留言回复,对朋友的界定虽然因人而异,却有几点对朋友的标准被反复提及:
喜欢喝牛奶的海绵
很久以前总以为朋友就是两肋插刀,可以上刀山下火海的,但看了李笑来《什么是朋友》这篇文章,才明白自己多么幼稚,也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年,朋友越来越淡。真正的朋友是可以帮助自己成长的,有共同价值的。这样想来,那些不再去联系的朋友也没什么关系,也不用太伤感。人的一生很长,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在每个阶段都陪着你,父母都有老去离开的时候,何况在人海里寻找的朋友。长大了,还是会多去交朋友,但这个朋友一定要有质量,可以带来进步和惊喜。
李静
我多数的朋友,是学生时光的玩伴,随着时间渐行渐远的,比比皆是。在我看来,朋友是趣味相投的,没必要思想在同一层级上,和他们在一起开心就好。人本来就是孤独的,能和你产生共鸣的,也或早或晚会有所变化,看法不一致,选择尊重自己认为对的,那些不能接受的,就不去太过理睬。常常没有交集的,时间会将彼此淡忘,但真是彼此需要时,都会给予支援的。
零星雨
我所理解的朋友,是独立、善良且彼此愿意花时间来相互连接的人。 当朋友之间经历、观念差异巨大时,我的思考和行动: 1. 适当表露自己的核心观念,如价值观,是对自己和朋友诚实的表现。 2. 暂时无法达成一致的,求同存异,互不说服和评论。
3. 反思自己的观念,思考朋友的观念,如果愿意尝试接受朋友的某个观念,告诉 TA,并采取行动检验。
4. 朋友是一个动词,如果过去志趣相投的朋友,因为经历等原因导致现在观念相反,无法兼容,考虑减少联系,静等时间的力量来改变;若最后彼此还是走上了相反的道路,也真心祝福,无愧于友,也无愧于己。
lulu
之前笑来老师有一个观点:虚拟机。当我们了解和理解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越多时,越容易理解他人。就是在和不同的人交流的时候,开启不同的虚拟机。我虽然不会和你做一样的选择,但是我明白并且理解你为什么会做这样的选择。
瓦片的瓦
朋友不一定要三观一致,情趣相投但一定是无话不说;朋友不一定常联系,却是你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人;朋友是面对面坐着即使什么话都不说也不会觉得尴尬;朋友是在你犯错误或者执迷不悟时选择做坏人打骂你让你清醒的人。朋友是没有血缘关系自己选择的家人。
独家记忆
朋友是那些你和 TA 相处毫无压力,没有顾忌,想说话的时候不必考虑说什么,不想说话的时候静静对坐也很自然的人,在朋友面前,你就是你自己。有些朋友观念确实与自己不相同,但要承认人的多样性,学会包容,如果珍惜那些与自己有分歧的朋友,容纳他们的观点并如往常一般爱护他们吧。
LUNAMY
朋友的界定看三观。我理想中的朋友是能够了解彼此,帮助对方在事情面前看清自己,而不是无顾忌地索取,消耗对方的资源精力在生活琐事上。对于价值观不同的朋友,随着时间流逝,一定会渐行渐远,遇到事情看对方需求,可提供解决方案,但不提供反复情绪安抚和消耗时间的陪伴。
李山川
我认为朋友就是在人生中与我们共度了一段时光的那些人,我们互相支持、彼此鼓励、一起前进,有着共同的爱好与理想,愿意向对方吐诉心事,安慰对方。人生就像一辆公交车,每次停站都会有人上下,车上的有些人就会成为我们的朋友,但人是会成长的,每个人选择的路也不同,他们会下车去换别的车,我们身边的朋友自然也会换了一批又一批。所以朋友的经历和想法不同了也不必强求,就让他们渐渐走出我们的生活吧,我们还在路上,我们总会遇见新的朋友。
赵文杰
朋友就是能够和你一起成长的人,尤其是思想认知方面,TA 进步也带着你一起进步,你也是如此对待对方。人生中不同的阶段,因为有些时候大家必须要一起,接触久了成为了朋友,但是分开以后,因为不同经历,似乎又不是自己的朋友了,但当初的情谊是真的,陌生了不能理解现在的自己了,TA 也是曾经的朋友。每段人生旅程陪伴你的人都不一样很正常,没人能够陪你到最后,但是他们依旧是自己人生的一道风景线。
米格卜卜仙
我的朋友,都是和我在某一方面有相似点的人。比如,跟爱读书爱思考的人聊人生理想,和喜欢做饭的人谈生活小技巧,与宅男宅女聊二次元。如果观念相差巨大,就寻找一个能让双方都有的聊的契合点,就某个问题能不能做到理解包容对方想法。假如实在没有一个这样的点,也无法相互包容,那我们可能不太适合做朋友。假设能找到那么一个点,就能做围绕这个点的朋友。
龙翌彬
唉!正面临这个问题,和闺蜜越来越聊不到一起了,大家都爱说衣服、包包、手表、品牌,我一句都插不上。我说学习、大脑升级、理财之类的话题,大家都反感。唉!决定下次聚会前做做功课,了解一下别人喜欢的东西,然后多询问她们的衣服包包,维持发小友谊不易啊!
黑白镜像
朋友,就是那些 “惦记着你的、盼着你好” 的人。防止出现观念差异,就要常联系,了解彼此每个人生阶段的想法,这样就不愁没有话题。
郑霄鹏
这是个非常好的话题。相比于家人,爱人,人们对朋友的定位之间有着非常大的差异。有些人将朋友视作可有可无,而有些人却将朋友视作个人人生的拓展。我同意 C·S·路易斯所言的,因为很少有人体验到友爱,所以很少有人看重它。爱默生所言,友爱的本质在于 “你看到和我一样的本质了吗?” 这样的友爱的前提是自我的存在,毕竟,一无所有的人无以与他人分享。而自我的充分诞生,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啊。
▲ ▲ ▲
如何界定朋友,如何保持朋友之间的关系,虽然每个人的观点或多或少有所区别,但是,小编觉得,真正的朋友至少应该满足下面三点:
1. 平等且尊重彼此。朋友之间,若是一方委屈欺骗自己,而顺应他人的言行,这不是平等的友谊,而是讨好。
2. 在困难的时候愿意有原则地出手相助。朋友不是,你若有求,他(她)则必应的“好人”。但在你遇到困难,或者言行偏颇时,愿意真诚地有原则地帮助或者提醒你的人。
3. 朋友之间,坦诚宽容相待。朋友面前,可以做真实的自己,即使有时也会拒绝彼此,意见向左,观念相异,偶有矛盾,但终会选择包容理解,坦然接受。朋友,不分年龄、性别,不论地域差异、文化异同,若是彼此真诚以待,若是真心祝愿彼此,便已足矣。
若是拥有几个真诚待你的朋友,且行且珍惜。若是还未曾有,世界那么大,慢慢去寻找。
当然,也希望你可以拥有高质量的友谊,像周国平说的那样,那一定是彼此拥有独立优秀的人格,彼此由衷地欣赏和尊敬。
校订:吴巍、姚色丰
▲ ▲ ▲
一句话,一张图

新生大学精选文章,建议你也读一读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相应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