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报销,他都要先回单位或当地医保中心领申请表,填好后再到医院签字盖章。然后再到北京相关医保中心签字盖章,最后返回到蚌埠医保中心备案。不仅治疗过程中要全额垫付医药费、来回跑上好几趟,报销周期也长达数月。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此前表示,目前至少有27个省区市,做到了省内住院费用即时结算,部分异地就医问题已相应得到解决。 眼下,问题集中在“跨省异地就医”上! 近几日,好消息传来——人社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通知,明确今年年底要基本实现医保的全国联网,启动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的工作。同时,对解决跨省异地就医的步骤做了解释。 人社部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黄华波: 2017年逐步解决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年底扩大到符合转诊规定人员。同时,逐步将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和常驻异地工作人员纳入覆盖范围。 国家异地就医的结算系统,上周也通过了初步验收。 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认为,这是实现医保全国漫游的基础:各地的制度、技术标准要衔接,各种手续、规程也必须衔接一致。尤其是计算机系统,双方的系统必须兼容,才能做到异地结算。 黄华波表示,解决跨省就医,要循序渐进、逐步进行。在重点着力京津冀、上海、广东等就医集中区域之外,各地今年也必须先实现省内异地医保直接结算。 先省内后跨省,先住院后门诊,先异地安置、后转诊转院,先基本医保后补充保险。优先联通异地就医集中的地区,比如北上广。 对百姓来说,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最大的好处就是简化报销手续。不但不用预先垫付大笔治疗费,而且再也不用为了报销“两地跑”了。 河南濮阳市人民医院医保科工作人员表示:这个好处就是直接就在那儿结算了,不用再拿过来了。比如他花的两万,报了1万五,直接掏5000块钱就行了,跟在咱们市里面的定点是一样的,很方便,而且我当时就可以结账了。 但现实中,解决跨省异地就医问题绝对不是一件“一刀切”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实现跨省异地就医后,大城市的医疗资源或许会由于流动人口密集的原因,变得更加紧张;而对各地方的大小医院来说,都会因各地的报销标准不同而产生分歧。 对地方医院和医保中心来说,异地报销第一难,就难在“标准”上。由于经济水平、医保筹资量、医院服务能力参差不齐,各地报销比例和药品目录千差万别。病人要异地报销,该执行什么标准? 河南平顶山市中医院医保办主任陈亚敏: 国家有一个基本药品目录,各省有调整,所以有些药可能在咱省是自费,在外省就在报销目录里边。还有一个就是院内制剂,在咱市里面,不管是医保职工、城镇居民、还是新农合病人,都在报销范围,你在市外就是自费,那咱跨省那就更不用说了。 第二个就是报销比例问题,有农合、医保职工和城镇居民这三种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都不一样,跨省的话,这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另外,北上广等医疗资源发达的城市,治病的成本也相应较高。医保漫游后,一旦外出看病的患者增多,本地医保基金会不会吃紧?同时,对患者接收地来说,将意味着垫付部分医保支付费用。 “资金压力”,就成了第二个担忧。 此次《通知》中,对跨省就医的报销政策、资金管理方式都有了明确的说法:药品目录、诊疗项目按就医地的范围;起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则执行参保地政策。患者异地治疗的费用中应由医保支付的部分,则在地区间“先预付、后按月清算”。 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副主任黄华波: 参保人员只需要支付由个人承担的住院医疗费用,其他费用由就医地经办机构与订点医疗机构按协议约定审核后支付。将异地就医,纳入就医地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总额控制的管理范围。 也有担忧认为,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会导致医疗条件较差地区的患者过多流向大城市、大医院,加剧地区之间医疗水平的不平衡,加重本地患者“看病难”。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