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菜们,谁是吃货,请举手。 波叔自己就先举起来了。 那这条消息应该分享一下:一周前,台湾连锁餐厅“彭园”创始人彭长贵逝世,享年97岁。 他更出名的身份是“左宗棠鸡”(General Tso's Chicken)的创造者。 这道在中国没什么名气的菜式,在美国却是最为人知的中国菜。 美国人可爱吃“左宗棠鸡”了,它一年可以带来上百亿新台币的产值,相当于20多亿人民币。 波叔今天讲的这个人,也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他用自创的“肉夹馍”满足了美国人的胃,还靠这个一跃而成《时代周刊》“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人”。 他是个美国出生的韩裔,名叫David Chang,姓张名大卫。? 就是这个超有喜感的胖哥。 (是不是吃货都容易变成胖哥?) 既不是普通青年也不是文艺青年的他,经历也超有喜感。 1977年出生的大卫从小到大最大的爱好就是—— 吃拉面 小时候,父亲常带他到家附近的一家拉面店吃拉面。 高中时在英国伦敦,他每日出入大英博物馆(才没那么勤奋)——旁边的著名拉面链锁店“拉面道”。? 吃拉面吃出感情了,他就想自己开一家。 结果遭到张爸爸的坚决反对。 张爸爸过去开过几家餐厅,最终都关门大吉了。 压力大,风险高,赚的一分一厘都是辛苦钱。他最不想儿子接触的就是餐饮业。 他给儿子的建议是:
这脑洞也是不小啊。 老爸这如意算盘要是打得响,那当然更好。打高尔夫的老虎伍兹就曾经是收入最高的体育明星。 大卫没什么意见。作为一个合格的吃货,干什么无所谓,有拉面吃就行。
大学毕业后,他找过几份财务工作,每天打卡上下班,对着一大堆文件数据算算写写。 那时的大卫跟大多数刚离开学校的年轻人一样,浑浑噩噩,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但有一点他很清楚——一定要吃到好吃的拉面。 好吃的拉面在哪里? 还用说,当然是日本。 于是大卫炒了老板鱿鱼,单枪匹马来到日本,寻找他心中的那一碗面。
边吃面,边找师傅学。 但由于日语太烂,又没有厨艺基础,人家教得辛苦,他自己也学得辛苦。 这时他终于意识到,得找个厨艺学校接受专业的训练才行。 于是又打包行李回到纽约,入读纽约著名的烹饪学校:国际烹饪中心的法式烹饪学校 (French Culinary Institute)。? 2000年,他从烹饪学校毕业。吃货变成了专业厨师。 出来后马上就在一家法式餐厅Mercer Kitchen找到一份帮厨工作。 帮厨,就是打下手的,给大师傅磨刀递菜端盘子。离掌勺大厨远得很,但他这次是下定决心,在厨师的路上走到底了。 不久后他得到消息,说曼哈顿名厨Tom Colicchi的Craft餐厅要开张了。? 这家以创意闻名的美式餐厅,以现代化摩登格调吸引着各种名媛贵族前来一饱口福。 大卫到Craft求职,但主厨Marco Canora告诉他,厨师职位已满,剩个电话接线员职位,干不干? 干! 其实Marco Canora就是跟他开个玩笑,想让他知难而退。他却当真了,还满口答应。 得,接电话就接电话吧。 每天从Mercer Kitchen下班,就到Craft上班,一边接电话一边朝厨房里瞄两眼,能学几招是几招。 见他如此积极,主厨有时会让他进厨房切个菜雕个花。
但是,很快他又感觉哪里不对了。 我一个爱吃拉面想学拉面的,怎么到这西餐厅来了? 大卫,你总算脑子转过弯来了啊! 于是又飞到日本。这回有厨艺基础了,学起拉面来事半功倍。 他在日本专心跟人学了两年拉面,才回到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家里。 2004年,大卫向老爸和朋友借了13万美元,回到纽约,准备大展拳脚,成为“拉面之神”。 在哪儿开店都还没着落,他就先想好了店名:Momofuku。 在日本这个词的意思是“福桃”,同时也是在向日本的方便面之父安藤百福(Momofuku Ando) 致敬。 不久后,大卫终于在纽约东村开起了他的第一家餐厅Momofuku Noodle Bar,专卖各款拉面。? 《纽约时报》的美食记者彼得·米翰 (Peter Meehan) 到店里试吃。 结果呢?人家说再不想去第二次了。 大卫,你做的面到底是有多难吃! 得不到肯定怎么办?没办法,硬着头皮撑下去呗。 自己做的面,哭着也要把它吃完。 店里的就餐环境简陋死了,仅有55平方米,因为资金短缺,厨房就设在大厅内,客人盯着你干活。 ![]() 这在日本寿司店是司空见惯,但在美国的餐厅里,厨房都是藏得深深的,厨师从来都不抛头露面。 而恰恰正是因为这一点,让事情有了转机。 这种厨师与客人零距离的接触,让客人得以把厨师的一举一动看得一清二楚。对厨师来说,客人的即时反应也一览无余。 容不得你敷衍应付,也让你随时得到产品的反馈。 别看大卫人长得粗犷,人家是个很细心的男人。 他细心观察客人的表情和反应。吃下去皱眉头的,肯定不好,吃下去眉开眼笑的,那就做对了。 ![]() 错的改正,对的发扬。 手艺就这样慢慢磨练出来了。 几个月后,彼得被编辑催稿催得紧,硬着头皮又去了一次Momofuku。 这回大卫给他端上来的不是拉面,而是一碟又像汉堡又像叉烧包的东西。 就是这盘简单的“馒头包五花肉”让彼得吃得停不下来。 它挽救了Momofuku,成就了大卫。? 这款小吃被取名为猪肉刈包(Pork Belly Buns)。 大卫,你怎么做起肉夹馍来了? 后来,大卫和彼得合写了一本书。里面提到,发明猪肉刈包的灵感就来源于中国的叉烧包和北京烤鸭。 对美国人民来说,这款食品荤素搭配,五花肉鲜美,腌黄瓜酸爽,加上香甜的酱汁,松软的蒸面包,时尚又便捷,健康又美味。 彼得就像吃了“黯然销魂饭”一样,幸福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 那文章必须是写得天花乱坠,饱含情感。 经过《纽约时报》一番报道,猪肉刈包马上就火了。 这家本来主打拉面的餐厅,莫名奇妙靠一个猪肉包出了名。 人生啊,真是总能出乎你的意料。 从此餐厅门庭若市,客似云来,许多人甚至绕远路也要来吃。? 这以后就顺理成章的是当上CEO走上人生巅峰的套路故事了。 大卫的Momofuku餐厅在美国开了一家又一家。 2006年,Momofuku Ss?m Bar开张,主打韩国饭团料理为基础的包装食品。 该店之所以大受欢迎,最大的原因是它是营业到凌晨2点半的“深夜食堂”。 2008年,Momofuku旗下最高端的餐厅Momofuku Ko开张。 整家店只有12个位置,必须提前10天网上预约。 餐厅才营业了一年,就获得了米其林二星。 再后来,Momofuku Milk Bar甜品店开张,专卖软饮、蛋糕、派和小甜点。 ![]() 2010年,大卫和彼得在合作的那本书里把自己的菜品配方毫无保留地公开,再次让人大吃一惊。 随后又创立了自己的美食杂志Lucky Peach,里面都对美食满满的爱。
《食神》的周星驰也不过如此。 大卫凭借自己对美食敏锐的触感和大胆的创新精神,建起自己的美食王国。 2012年,他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的人”之一:
从无人问津的拉面馆做到炙手可热的米其林二星高端餐馆,光靠征服味蕾是不够的。 你还得打动人们的心。 大卫在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美味标准理论》(Unified Theory of Deliciousness),提出他的美食攻略:
神奇的是,发表他文章的杂志不是一般的美食杂志,而是科技界首屈一指的《连线》(Wired)。 不难理解,从拉面迅速转型到猪肉刈包,不就是IT人士挂在嘴边的快速迭代嘛。
美国人吃惯了汉堡和批萨,突然来个不一样的“馒头夹五花肉”,一定感觉新奇不已。 而身处美国的亚洲人,长时间吃不到家乡的肉包子,一尝到类似的味道,就容易勾起对家乡的回忆。 大卫的成功在于他不仅征服了味蕾,还会攻心。 欲攻其心,必先用心。 告诉波叔,你有多久没用心为自己或家人做一顿饭了? 寒冷的冬夜,没有什么事情是一顿饭解决不了的。 如果不行,那就两顿。 波叔说: 吃爱吃的东西,然后让食物在肚里斗争到底。 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发出重重的叹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