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学习的逆袭论“死揪”与“研究”

 郑公书馆298 2016-12-18

于晓冰 水寒说语文

(转发请注明出处,谢谢!)

语文学习的逆袭——论“死揪”与“研究”

按:两年前的一篇旧作。两年前带初三结束之后,写的一个工作总总结。不是诉苦,也不是表功,而是思考!

难忘又难熬的初三备考终于结束了。本想调整十天半个月的,但这一调整,就差不多一个半月,迄今为止,还没有能够很好地打起精神来,真的是严重的透支了体力和精神。只是没办法,12号要交稿,觉得有必要写一些东西了,对自己也是个交代,对别人则是个说明。

我所教的两个班是2班和7班,两个普通班。2班的平均分和高分段都排在普通班第二,7班则排在第四,如果以109作为高分段节点,则二班高分段并列第一,7班高分段并列第五。需要说明的是,平均分最高的普通班,高分段排四。高分段最多的班平均分则排到了第三。

这个成绩冷眼看不算什么,算不得优秀,只能说是差强人意而已。但是如果我说一说这分数背后的故事,就很值得玩味了。

从初一开始,我最初教2班和8班,一个普通班一个实验班,但到初二开始,“据传说”实验班的家长不满,要求换老师,理由是我教课的成绩不理想。普通班是普通班的最末,实验班是实验班的最末。于是,不得已被换到另一个普通班,也就是7班,7班最初的成绩在年级中排在中等水平,结果,我开始接手后,就稳定在了倒数第二的水平,因为还有一个2班,也是我教的,稳稳守住了第一,不过倒数的而已。也正因为这样的成绩,我每天都生活在质疑之中,这些质疑,有极少一部分来自学生,有一小部分来自家长,当然,也还有一部分来自部分同事。虽然,我对这些质疑不以为意,但还是在相当程度干扰到了我的教学理念的贯彻实施,不得不适当地退缩,或者说是以退为进。这一届的整个初中三年,尤其是初三一年,就是在这样的和现实的强烈冲撞的状态下过来了。不能说是熬过来,至少在很大程度上让人觉得不大舒服。

回过头来再说说我这个成绩是如何得来的吧。在初三伊始,再次对学生郑重承诺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三不”,即“不加课,不拖堂,不留硬性作业”。如果说初一初二做到这样,尚且有一定的难度,那么,面对初三应考的巨大压力,做到这一点就更是难上加难。也正因为这样的“三不”,初一初二我所教的班级的成绩很不理想,初三依然短期内没有太大的改观,也因此,成为很多人攻击我的依据,认为我偷懒,不负责任。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说说我为什么要推行这个“三不”。

第一:“死揪”害人!

语文学习的逆袭——论“死揪”与“研究”

我一直认为,如果一个老师,依靠用考试或者分数威胁学生,以此让学生拿到好成绩,并进一步证明自己是好老师,这种做法是不大靠谱,不大对头的。我一贯反对“死揪”。因为“死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来分数的提高,但既伤害兴趣,也伤害情感,从长远来看,得不偿失。所以,在我的课堂上,初一初二阶段,绝对不以考试成绩为教学目标,而是以培养和激发兴趣为主,非但不以考试为目标,而且,课堂上绝口不提考试这个茬儿。我和学生说,我的课堂在“有意无意”之间晃动,我会不会讲考试的要点,会讲,而且一定讲得很清楚,很透彻,但是,我绝对不会直白地告诉你们这个考点考试要考,要特别注意,我这些看起来“无意”的讲解,实际上都建立在我对中考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不必非要讲考试题,随便拿个材料来,那些考试题所考查的能力我在讲解过程中都会涉及到。我是“有意”要讲,但我又绝口不提考试,让你们觉得我是“无意”在讲,你们也是“无意”之中得之,我们双方的这种“无意”,才会成就无压力,有兴味的语文课堂。而如果我们双方都非常用力,让课堂围绕着考试来转,虽然最终的成绩可能不错,但是,气氛就太压抑,太糟糕了,一旦兴趣遭到了伤害,那就是最大的损失。

补充一点这样做的结果,初三开始,逐步有学生在我讲课的时候发现,哦,这个知识点老师曾经在初一讲过,那个能力点老师在初二讲过,他们就在这样的愉悦的发现中渡过中考语文备考的艰难时光。中考之前,有家长特别到我办公室,感谢我两三年来在激发孩子对语文学习兴趣方面所做的工作,我对家长说,我要做的就是通过“研究”,至少是保持学生的兴趣这个星星之火,而不是通过“死揪”把这个火星掐灭。功成不必在我,或许有一天,这个星星之火,可以成为燎原之势。但如果我今天为了我的业绩,因为“死揪”伤害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那我的罪过可就大了,无论如何,这个火星,没有任何可能成为燎原之火了。

第二:“研究”利己!

语文学习的逆袭——论“死揪”与“研究”

光反对“死揪”只解决了一定不能去做什么的问题,还有另一个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一定要做什么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依靠“研究”。我个人虽然非常厌恨应试,但因为机缘巧合,十几年来一直在做一些和应试相关的事情,比如,连续十年参与区里的初三期末,一模,二模试题的命题,所以,对命题极为熟悉。连续九年参与或主要负责区里初三中考阅卷工作,所以,对阅卷极为熟悉。连续十几年关注中考试题,对近十年来的中考试题每一道试题都极为熟悉,随便拿出一道试题来,就能立即指出是哪一年的哪一道试题,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能够指出其发展脉络,能够举一反三甚至更多,并不局限于这些试题本身,而且能够从这些试题本身出发,以这些题为底稿,信手拈来命制出更多的试题来。而且,近五六年来,每年都写数万字的中考试题分析,对历年试题的优劣都有明确深入的认识,几乎每一年都有两三次在区里给初三老师做这样或那样形式的中考备考复习指导。也正因为这样的“研究”经历,使得我对中考备考具有足够的底气。

第三:用行动和时间证明。

语文学习的逆袭——论“死揪”与“研究”

有了不应该“死揪”而应该多“研究”这样的认识,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要用实际行动证明“研究”比“死揪”更有效。初一入学伊始,就充分利用课堂和家长会,对学生和家长宣讲语文学习应该保持非功利的状态,要成为“读书人”,而不是“练习人”。但说实话,在这个功利浮躁的社会状况下,想做一点儿非功利的事儿真的是难上加难,不停地和学生家长沟通,每一次考试最后出成绩的时候,都要面对各方质疑的目光。学生还好说,总可以通过长时间的课堂上的熏陶来影响他们,但家长和其他一些人,则不好办得多,初一结束,终于有家长忍不住,要求换老师,我在假期中专门组织家长,分两三拨,每拨十几个人,到我家里茶叙,专门宣讲我的教育教学理念,但饶是如此,还是最终被从实验班调整到普通班。在初三开学之初,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有人要求以我的成绩不理想为由,要求我调整到其他年级,如果不是我强烈坚持,连一个证明的机会都没有。还好,有一个班我一直坚持三年带下来了,那就是一直垫底的2班,或许2班这样的中考成绩,在某些人看来,有出人意料的逆袭的意味,充满了偶然性。但在我,则觉得完全是意料之中,顺理成章的事。因为,我做了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事情。

初一初二的底子打的差不多了,即使到了初三,我也没有立刻就开始冲刺,不疾不徐,不随着别人的节奏起舞。有一个非常完整的规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需要重点做,哪些可以适当放一放,都在深思熟虑的过程中胸有成竹了。初三一年,我写了成系列的中考备考复习指导,给学生,给家长,让他们明确每个人都应该做什么,都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也通过QQ持续和家长沟通,解答他们的各种问题,在每次大考结束之后,还会有意识地做很深入的总结分析。一年下来,形成文字的内容就至少有十万字以上,这十几万字的东西只是我平时不断思考的精华,而绝对不是全部。这些我在此就不再做过多的赘述,有兴趣可以参考附件的文件包。

也正是通过这样艰苦的工作,先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再赢得了家长的支持。他们都对我抱有莫大的信心。于是,初三一年,我们要比年级中的其他班级少做三分之一以上的练习篇子,我称那些篇子是野题,是烂桃,不值得一做,不值得一品。除了抓住课堂,从没有增加过任何一节课,占用过一个午自习,也从没有留过任何的硬性作业,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我的学生在语文备考方面是最轻松的,他们只需按照老师的要求,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课下稍做一点复习就够了。于是,就常常会出现这样有趣的现象,在其他班级的学生将老师围个水泄不通答疑的时候,我常常是身边空无一人。在很多老师埋头苦批试卷的时候,把考过的试卷往那里一扔,去运动了。因为我和学生讲,要抓住课堂这个主阵地,学习是你们的事情,我没有必要非得埋在试卷堆里批改试卷,但我一定确保通过认真的研究思考,给你们讲清楚讲明白。你们只要把我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反复消化好就足够了,绝对不要刷题!虽然答疑的时候,我的座位边上空无一人,但我还不好意思离开,必须要坚守岗位,不想被人扣上不负责任的帽子,渐渐地有其他班的学生来找我问问题,我也热情的回答他们,因为他们也都算是我的学生。

不是我教的一个班的家长(这个定语很绕,但不是病句,我不想说的太直白而已)的评价很有意思:“我们以为于老师不会应试呢,听您一讲考试,原来您不但会,还特别会。”我的回答是“我当然会,但只是不屑于专门去做这件事儿罢了”。

我在从前的一篇谈应试中的减负增效的文章中说,现在初三备考是“英雄不问出处,分数不问来路”,实际上,我希望要“英雄问出处,分数问来路”,“死揪”固然可以获得好成绩,但那样的分数就像带血的GDP一样,不要也罢,要通过“研究”,真正的减负增效。考试有那么难对付吗?如果真的研究明白了,其实是小菜一碟而已。

那么,我在教学生的时候,少做练习节约下来的那么多时间用来干什么了?我教给他们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良好的学习方法,做人的道理等等,这些或许都比成绩更重要。这些我也准备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总结一下,作为赠给学生和家长的毕业寄语。当然,凡事要退一步思考,如果今天没有这个成绩证明我的做法卓有成效,我无法用成绩去说服那些质疑我的人,那我的这些做法是不是还有价值,还有坚持下去的必要,这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

做语文老师难,又不难。做一个应试的语文老师,很累很苦很难,一定有“上辈子杀了人,这辈子教语文”的感叹。但做一个不功利的语文老师却不难,泡杯茶,多读点书,多做一点思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给他们展示正确的语文学习路径就足够了!

或许,我前面的话说反了,现实的情况是,做一个应试的语文老师,很累,但不难,因为“死揪”总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容易证明“我”是一个“好老师”,能够非常适应这个功利化社会的评价机制。但是,做一个不功利的语文老师却太难太难了,和现实冲撞得太厉害,甚至有时会头破血流。你要问我的选择,我用孔孟的两句话回答你,一句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另一句是“虽千万人吾往矣”!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请关注同名微信公众号水寒说语文。每次会有更为新鲜的文章提供给诸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