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学院|走进工作室|庞茂琨的艺术颠覆之路

 晨星楼藏书 2016-12-18


庞茂琨院长因1983年的画《苹果熟了》而一举成名,成为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性人物。我是1990年读川美附中时知晓了这位著名的艺术家。那个时候庞茂琨经常穿着格子衬衫穿越过附中教学楼,他是那样的年轻,就像一个大学的学长,很有亲和力。


今天我们走进庞茂琨院长的工作室,小伙伴们很是激动。推门入目的满是古典家具和摆件,巴洛克的实木柜子,洛可可风的椅子,精致的复古座钟,精微的欧洲铜版画……一切都带着属于古老年代的经典印记,弥漫着神秘、静穆、优雅的古典气息。就像画如其人,工作室也如其人,我们能感知到庞院长的古典审美品位和旺盛的创作状态,就是在这样古典与当代混搭的空间气场里庞院长完成了他一次又一次的艺术嬗变和绘画叙事。


  向 雪  






庞茂琨


1963年生于重庆,1985年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1988年获硕士学位并开始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教授,重庆画院院长,重庆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



1. “彝族系列”时期(大学时代-1990s早期)



1983年《苹果熟了》是一件乡土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在精神基调上,静穆与优美的古典气质为乡土现实主义融入了现代主义的形式语汇,增强了表现性,其后的“彝族题材”则为“乡土绘画”注入了活力,引领着对边地民族的独特描绘。<何桂彦>


 2.   抒情都市生活系列(1990s-1996年) 



这批作品尽力将人物的动态凝固下来,捕捉人物在某一时刻的心理状态,同时构筑一种肃穆、庄重的画面氛围,虽然说这批作品在语言上具有古典气质,但从艺术家对作品形式的概括与个人风格的经营上,流露出的则是浓郁的现代意味。<何桂彦>


3.  “模糊系列”时期(1996-2000年早期)



图像的“模糊化”处理反映出艺术家对视觉关照方式的重视以及图像转向问题,碎片化的现实与局部性的放大则强化了作品在视觉心理上带来的距离感,正是这种距离感赋予了画面在精神表达时的感染力,而这些复杂的情绪背后既有艺术家对现实的关注与反思,也有个人化的记忆与想象。<何桂彦> 


4.   “虚拟时光系列”时期(2000-2008年) 



庞茂琨又重新回到现实主义的轨迹之上,只不过,此时的现实也变成了一种图像化的现实,图像化的现实的特点,在于图像即现实,图像即叙事。并将作品的主题融入到都市化的生存与消费文化的语境中。<何桂彦>


5.  景观化的“社会风景”(2009年-至今) 



表面上,庞茂琨这批新作品关注的是中产阶级的休闲生活,这种趣味是被消费时代的各种话语塑造后的产物。艺术家既关注外部现实的表象,更关注渗透到日常生活背后的各种话语,在艺术家看来,是它们真正主宰和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与审美取向,在那种具有仪式感的表演背后,艺术家实质是在讨论,是什么样的权力话语与文化心理,能够在潜意识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庞茂琨作品中的现实主义观念是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中生成的,因此它既具有文化上的当代性,也充满着风格上的异质性。<何桂彦>





dialogue



Xiang

您的绘画作品从早期的古典风走向当代风,请问这种转变背后的思想是什么?

Pang

古典风是早期九十年代开始建构的比较感兴趣的课题,后来觉得作为真正的创造,还是需要寻找一些创新点,从观念上发生了很多变化,从原来的客观描写朝观念接近,作为艺术家打破惯性思维,重新观看、解读我们的现实,新作品就是对社会时代象征性、隐喻性的语言运用。我觉得不断创新,不断地改变是永恒的。



Xiang

您画风的改变也曾遭遇过一些质疑的声音,您内心是否经历过痛苦的挣扎?在不变或改变,保守或创新,安全或革新,艺术家的态度会决定艺术的出路,您对年轻艺术家有什么建议?

Pang

那些转变的阶段实际是在困惑与矛盾中不断推进,我对自我的要求就是每一两年要出一个新东西,以新的面貌出现。从客观上讲,全国性的美展或前沿的学术性展览,其实要求很高,稍微不努力就会掉队,就被遗忘,自己压力很大;从主观上讲,自己也是一个喜欢创新和改变的人,希望每次个展都有新作品,不可能所有展览是一样的。自己不断琢磨怎么达到自己的新的要求。作为艺术家,在这种时候很困惑,画不出东西,在画的过程中终于找到某种东西很激动,过一段时间又觉得冲动太简单了。它是一种反复过程,可能当时觉得好,放段时间看又不行,这很磨人,有时候找到一些灵感和启示,有念头了,就会一鼓作气画一批作品。年轻艺术家不管是生活上的变化,还是家庭的压力,都容易干扰到创作的状态,状态受影响后创作上就产生惰性,停滞不前。有些当老师了,就很容易松懈。希望年轻人随时保持作为艺术家的要求,要去琢磨,不断创作新作品,主观上若没要求,很容易被生活磨掉。



Xiang

现在川美提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发展目标,您作为院长,请谈谈您的实施计划。

Pang

川美的校园建设已经做得很好了,现在主要还是内涵建设,第一是人才建设,首先要重视队伍的建设,大量引进博士、海归,不拘一格选人才,吸纳人才,把理论性、实践类研究人才达到一个数量;第二是学科建设,更加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更加科学化、系统化、社会化,靠科研项目和团队来做学科建设,调动每个老师的积极性;第三是国际化,与国外的学院联合办学,加强川美的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派年轻教师在国外一年以上的深度学习,培养年轻老师的国际视野等。扎实地做几年,川美的改革会很有效果,不断提升川美在全国乃至全球高等艺术教育中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这是我们的责任。


Xiang

现在川美的工艺系独立出来,成立了手工学院,请您谈一下手工的价值。

Pang

时代发展很迅速,出现了很多高科技比如说新的媒介,VR、交互设计等,但有一方面是永恒的,就是人的那种手工性,在艺术上手工性还是最朴实的,最直接地体现人的一种智慧。而且很亲切,它是一种人行为的痕迹,一种有温度的、有体温的,能够直接显现个人的价值,最有艺术家气质的体现。手工艺术学院的成立还是基于这个考虑的。传统的一些专业也值得保留,以前我们叫工艺系,这些老专业体现一种人的手工美感,当然,手工艺学院一方面强调传承,但不是说手工就是绝对传统的;另一方面更要强调创新,在产品开发上、在设计上提倡一些新的想法、观念、造诣与创新意识。






Xiang

您觉得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

Pang

我觉得当代艺术教育还是要培养每个人的自由创造性,激活学生自己的创新、审美思想。我们川美有个好的传统,就是让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不是完全一个学生被老师规范了以后,成为老师的复制品,它不是这样的。而是应该在老师的基础上再拓展出来,再找到他自己的领地,就像山峰一样,如果老师是一座山的话,学生应该是另一座山,学生不是在老师山里面的一个石头,他应该成为更大的一座山。我觉得这样才可能培养和造就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新兴人才。



Xiang

庞院长您是画古典油画的,您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比较大,请谈谈中国传统文化对您的影响?

Pang

传统文化确实相对来说可能没有西方的美术史影响大,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自己的文化,还是潜移默化的在起作用,包括油画里面的用笔、用色,实际上还是与东方的审美,传统的一些价值观还是有关系的。还有就是从性格上来说,也养成了一种比较中庸的态度。我不喜欢那种过激、偏激,喜欢在各方面都能够取一个比较中间的状态。不是那种很保守的,也不是很激进,不偏颇,就是中国传统的,不偏不倚,一种中庸之道,这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



Xiang

庞院长,您除了画画还有什么其他的爱好吗?

Pang

喜欢一点小收藏,比如欧洲古家具、铜版画等。欧洲古典家具有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它有欧洲深厚的文化底蕴、厚重的历史故事以及历史故事中经久不衰的传奇。几百年传承下来的文化,在家具中得到完美的体现





我改变了自己以往的绘画方式,那种细腻的、古典的油画语言表达在我的创作过程中被规避,用直接的绘画手段去映衬日常中的偶然性和事件发生的过程性……呈现我对现实生活的第一经验,并以一种最为真诚、直接、甚至生硬的方式传导出来,强行使之脱离我们习惯的意义解读,从而体验到时代景观的一个新维度。而与现实保持的这种刻意划分出的心理距离,能够使我们看得更加具体和真切。

— 庞茂琨

【作品-03】子夜 Midnight 150x100cm  布面油画  2015


关键是凝视,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审视,一种自我反省,一种向外探求。有趣的是,在这凝视的目标下,庞茂琨着重表达的是一系列的女性。在他的大量作品中,女性占据了显著的位置,从早期描绘彝族女性到后期描绘城市女性,尽管对象的身份有了重大变化,但隐含其间的一种观望,一种凝视,一种反省,却一直主宰着艺术家的思维。

— 杨小彦

过客之二 Visitors No.2 布面油画 180×260cm 2014

庞茂琨的作品总是混沌未明而又意味无穷,充满张力却又引而不发,虚实之间、表里之间、象内象外都充满了某种叙事的弹性。他直接指向生活,却是以片断的、横截面的、细微的方式,于小中见大,于轻处见重。它饱含了创作主体的艺术智性和表现技能,也不再过度强调对社会历史的意义建构,而是更多地逼近琐碎的日常生活,逼近庸常而又暖昧的感性生存,呈现日益缭乱、无序状态,同时也是丰富、蓬勃的生存景象,展示尖锐、率性同时又是丰盈、鲜活的生命情状。

— 冯博一

老鹰茶的滋味 The Taste of Laoying Tea  布面油画 2013

作为一个独特的个案,庞茂琨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如何以个人化的方式去回应现代主义的挑战,去应对图像时代对现实主义创作观念产生的冲击。而这恰好能为当代艺术语境下的现实主义创作带来新的可能性。

— 何桂彦

欢颜No.2 布面油画  180x150cm 2015

照片由庞茂琨院长提供

摄影:刘映呈  黄传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