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收到farewellletter的那天: 正是乱糟糟的年审时,自己面对着一箱子凭证正在发愁的揪头发,忽然对面的A2姐姐异常忧伤的叹了口气:“哎,某某也走了……”还没回过神来,就看到邮箱里那封静静躺着的邮件。 告别信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专门在outlook里设了一个分类文件夹。大家的道别方式五花八门,有人浓墨重彩的渲染这段奋斗生涯,文笔好的我忍不住收藏摘抄;也有内敛含蓄的前辈,在邮件里感谢每一个项目,每一个AIC甚至打字员;当然最低调高冷的方式是衣袖都不挥一挥,只是忽然某一天,发给TA公司邮箱里的邮件被莫名退回,我才知道Communicator上TA的头像不会再闪了。 而我自己的AIC收到我的告别信后,遇到我第一句话:“早知道你英文还不错,当时应该让你做英文底稿啊!便宜你了!” 所以啊,大家早已经习惯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不是说完全没有一路坚持下来做到合伙人的强人,但大多数的伙伴在这条道路上并肩作战几年后,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对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童鞋们,有几个时点,是一定要停下来好好琢磨一下的。 这篇文章先说第一个时点:四大入职一年后。 此时你已经了解了四大的工作强度和生活状态究竟是怎样一番模样,工作方面虽然可能都还是跑跑询证函等初级事务,但对于接下来两年按部就班的成长还是心里有数的。那么此时一定要问自己:我是否希望一直从事财务或者相关工作?我究竟是否适合把和数字打交道,“用数字说话”(毕马威某前辈的著作,窃以为这五个字真是言简意赅的精华)作为自己职业生涯赖以谋生的打算? 虽然四大业务林林总总,大体总是分为:审计/税务/财务尽调重组并购咨询/企业风控咨询……还有少部分人力资源咨询,保险精算咨询等。这里面应该说绝大部分业务还是要和财务搭上关系。剩下的如人力资源咨询人数较少,在名气和客户上不如韬睿惠悦或者美世,这里不主要说了。可以看出,四大是以拳头产品审计作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自己财务专业人士多,知识库充分,平台大,方法论完善等优势,一步步把和财务沾边的业务扩展开来。 所以,如果你打定主意也要靠财务功底吃饭(并非只是传统的去企业做财务,发展方向可以是金融/风险管理/投资者关系等等,不一而论),那么,再苦再累,也请熬一熬。三年之前,不要轻言撤退。 现在市场上四大背景出来的老前辈太多了,心里都有数:第一年小朋友端茶倒水跑函证;第二年刚刚开始做点正经底稿;第三年优秀点的在项目上要做做重点科目了,小的项目也可以带2-3人出去溜一圈了。也就是说,至少要到第三年,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所做科目的丰富,还有加班之余CPA的考试学习充实着,才算是真正对审计或其他业务有了点方法论的骨架。 在此之前,你说你是四大的,并不能证明你的财务知识和专业能力有多突出,很可能只是在项目上晕晕乎乎的,还不如企业里踏踏实实的小会计呢。 所以,先把对加班出差的牢骚放到一边(说实在话,这种工作性质,在你拿校招offer之前,就应该心里门儿清了),不要总想着来段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个等你淡季再说)—— 只需要回答,未来五年,你是否打算把财务功底当做谋生基础和往上发展的敲门砖? 回答:是。 成。撤掉猎聘网上的简历,不要让无谓的诱惑来影响你,反正这会儿也拿不到多炫的offer,老老实实的做做底稿,或者一头扎进CPA,又或者找找事务所的大哥大姐好好学学怎么和客户沟通,都是极好的。 回答:否…… 那么,我觉得你需要一个至少半个月的假期。 你得先从事务所如陀螺般忙碌的日程中抽出身,不能麻木的随之运转(反正再怎么运转下去,你不想把这经验作为安身立命的基础,你就无法真正的投入和获得本领)。 真正放平心态,你只不过是一个选错了路的前应届毕业生。
这个问题必须有所解答,否则你只会一边杵着眉头一边拉着行李箱继续出差加班,在一条并不适合你的道路上被身边众人挤挤攘攘的推将下去。 找出答案的方式可以有:
相比之下,b可能并不容易。但现实即是:真正从事相当适合自己个性和潜在素质工作的人并不多,为了找到或者接近正确的道路,在起点或者没走太远之时多做些功课,你的沉没成本会小很多。 2. 选定了方向,再从头开始。 一方面请抛掉你动辄拿四大做对比的潜意识(毕竟是你自己发现要更换跑道的),另一方面,一年的四大经历,仍能带给你:
虽然你比应届毕业生只多工作一年,但由于高强度的工作氛围和项目安排,陡然回首你会发现:娇滴滴只会天真懵懂卖萌的那个毕业证书上的你,已经很遥远了。一个合格的四大一年级小朋友,应该是斗志昂扬招之即战不问条件先拼结果,非投行咨询四大行业的强度,在他们看来都不在话下。 这就是四大带给你的礼物,哪怕你只是在这里停留了短短一年。也足够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脱胎换骨的转变。 这时,只要你的方向坚定,相信身上的“四大气质”也能为你获得不少加分。 说老实话,对于大部分进入四大的朋友,我还是会建议努力往第一条路去靠拢,因为四大的出路,还是较为可预见的稳妥路线。但我自己,又恰恰是四大一年经历之后的逃兵。这些年,我关注着因着四大而结识的战友们,为他们的成功激动喝彩,也时不时凑过来出谋划策。这个烙印,虽然时日久远,但仍然深刻。 希望坚守者和逃兵,都有各自的精彩:) 下篇重点会说三至五年的时点选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留意推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