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老童谣的京味文化 记载的是一个年代,一份情怀--刘长温

 老北京的记忆 2016-12-18

老北京时的城乡百姓家都最爱在墙边或篱笆旁养花儿,有首说牵牛花的儿歌:“牵牛花,吹喇叭,爬上篱笆来干啥?要给篱笆来戴花。戴红花,戴紫花,乐得篱笆笑哈哈。”

作者 刘长温


1_调整大小

京味胡同

童谣古称小儿语、童子谣,俗称儿歌。童谣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国古代的童谣内容丰富,其曾表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童谣也曾是京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童谣多产生于民间,流传于广大的百姓家,其音韵和谐,语句简练,节奏多变,朗朗上口,易懂易记,一些童谣还与童年游戏紧密结合,很受人们的喜爱,曾是少儿们最喜爱传唱的歌谣。明清两代至民国年间曾是老北京童谣流传最广的鼎盛时期。

现存最早的儿歌专集是明代吕坤于1593年编成的《演小儿语》, 书中曾选录了46首儿歌。在明人写的《帝京景物略》中也曾有童谣“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儿发芽,打拔儿”。童谣描写了孩子们玩耍嬉戏之情景,那几种少儿游戏及儿歌流传至今。“悠悠喳,叭不喳,悠悠宝宝睡觉吧;狼来啦,虎来啦,马猴子背着鼓来啦;悠悠喳,叭不喳,悠悠宝宝睡觉吧……”这首清代时妇女哄孩子睡觉时哼唱的古老歌谣,曾在老北京众多百姓家传唱,并曾衍生出类似的众多摇篮曲。

老北京旧时百姓家的婴儿从出生不久,在妈妈的怀抱或摇篮中就会听到妈妈或奶奶诵唱的歌谣,孩子们自幼就与歌谣结下因缘,随后又在跑着跳着中边唱着边玩乐中成长长大。“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你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还有苹果和香蕉;你要吃,就动手,吃不了,就拿走”小孩子们在妈妈怀抱中常听着这些摇篮曲就慢慢闭上了眼睛睡着啦。回忆七十多年前笔者从幼小到少年时经常听过母亲唱着动听有趣的摇篮曲及儿歌等歌谣, 至今我仍特别喜爱年少时听到与唱过的童谣, 如那首《翻绳儿》,“一根绳儿,两个人儿,四只手,八条横儿,你来我去折腾人儿,绕来绕去绕腾人儿,七扯八扯扑腾人儿,闹了归齐一根绳儿。”两个人边唱边翻织那一根细绳, 可翻变出花篮与网兜等图形; 还有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幼时的我常与母亲拉着双手吟唱着这首童谣。

如果小孩东西吃多了肚子有些不适,妈妈们会边给揉着肚子边唱起:“摩挲摩挲肚儿,开小铺儿,卖油盐儿,卖酱醋儿;八仙桌儿,小椅子儿,竹筷子呀,小菜碟儿,你一碗儿,我一碗儿,馋得你白瞪眼儿,你一碟儿,我一碟儿,馋得××(指小孩名字)呀叫爷爷儿。”孩子听着乐着一会儿肚子也不痛啦。

2_调整大小

凉夏 (王金辉 插图)

当长大懂些事之时,妈妈们唱的歌谣则更有趣儿, 小孩子们都最喜爱那些动物及花草啦, 妈妈们常给少儿们讲些带动植物的小故事与传说, 也常给孩子们唱些有关动植物的儿歌,孩童们不但学着说唱, 还常教给一同玩耍的小伙伴们, 并在胡同里口口相传不断改动, 使童谣更朗朗上口更完美动听。

如“小耗子儿,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如那“水牛儿, 水牛儿, 先出犄角后出头……”如“猪八戒的妈,猴儿拉叉;洗脚水熬倭瓜;干窝头,一嘴儿仨;干咸菜,大把儿抓。”再如“猴子的金箍棒,烧热炕,爷爷打鼓奶奶唱,一唱唱到大天亮。”“小青蛙, 在敲鼓, 小蟋蟀, 在弹琴, 引来一群萤火虫, 提着灯笼赶来听。”笔者还记得有“羊,羊,跳花墙,抓把草,喂你娘,你娘不在家,喂你小哥儿仨。”如“小白兔儿,去赶集,买个辣椒当鸭梨,咬一口,怪辣的,下次不买带把的。”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着小松鼠。”老北京时的城乡百姓家都最爱在墙边或篱笆旁养花儿,有首说牵牛花的儿歌:“牵牛花,吹喇叭,爬上篱笆来干啥?要给篱笆来戴花。戴红花,戴紫花,乐得篱笆笑哈哈。”另一首《南瓜冬瓜》儿歌:“金花花, 银花花, 躲在树下吹喇叭, 嘀嗒, 嘀嗒, 吹着吹着做个梦, 变成两个胖娃娃, 那金花变成大南瓜,银花变成大冬瓜。” 这些童谣都很诙谐有趣味与幽默。孩子们最喜欢学唱,并在胡同中百姓家流传着。

在1960年代中至1970年代末, 也曾有些童谣悄悄在胡同里流传着, 如“青年男女结婚配, 买回枕头红一对。”当年除了八个样板戏的影片外人们看不到我国其他的电影。于是少儿们编唱出“阿尔巴尼亚电影是莫名其妙,罗马尼亚电影是搂搂抱抱, 朝鲜电影是又哭又笑, 越南电影是飞机大炮, 中国电影是新闻简报”的童谣, 充分讽刺了那个特殊年代给我国文艺文化造成的毁灭性的破坏。

虽然北京城解放以后,因多种原因, 那朗朗上口有趣味的老童谣不多见了,幼儿园老师教唱的新童谣较平淡,缺少趣味与幽默,但笔者也曾记得有好几首儿歌在少儿中流传着,有些童谣还被配上曲谱并编成游戏与集体舞, 如《北京胡同》,“大胡同,小胡同, 北京的胡同套胡同, 胡同里边有小胡同。”有几首被作曲人谱了乐曲,如那“小老鼠, 上灯台, 偷油吃, 下不来, 叫妈妈呀, 妈妈不在, 骨碌骨碌滚下来。”笔者记得那被谱曲改编成集体舞的《找朋友》“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还有那首《两只老虎》“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眼睛,真奇怪,真奇怪。” 以及《丢手绢》、《我是一个木头人》等。

还有几首对儿童品质很有教育意义的儿歌曾流传很久,如那《世上只有妈妈好》,“世上只有妈妈好, 有妈的孩子像块宝, 投进妈妈的怀抱, 幸福享不了……”如那《一分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如那由姐弟俩人作曲写词的《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虽然这姐弟俩写这首儿歌时并没来过首都天安门,但这首歌颂伟大领袖及天安门的儿歌,词曲简练、韵律优美动听,其曾被编成歌舞在民间广泛演唱,至今仍被少儿们喜欢诵唱。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