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志强先生授拳精要之我见

 昵称39195667 2016-12-18




本文发表于《中华武术》杂志2016年第十期。


“混元太极,造福人类”,这是恩师冯志强先生以毕生卓越的武学追求孕育而成的太极拳之梦。从中可见其对国人健身强体的殷切期盼,也可见其在国内外无数次同外国友人交流、切磋、传授活动中养成的国际视野和大爱无疆的宽广胸怀。同时,也彰显出这位当代太极拳名家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向世界的民族自信,还包含着对我们众弟子的深情嘱托。冯师离开我们后,四年多来混元太极运动的发展确实态势喜人,但也毋庸讳言,当前存在的对冯师武学思想的研究和传播尚不如混元太极拳的传授和普及的现象也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由此看来,对冯师武学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和钻研,并着力传播发扬的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为此,笔者在本文中尝试以冯师公开出版的著述(注)、对我们弟子多年耳提面命的传授和其创立的混元太极拳为主要依据,以自己多年来对冯师所授精要学习、体悟和研究形成的视角和观点,就冯师推崇的武学思想和看重的技术要领,作一概要的介绍和相应的诠释,作为同道研究冯师武学文化遗产的一家之言和广大混元太极习练者的参考。

 

一、以养为主习混元

“冯志强先生说,‘打了一辈子拳,悟出了一个道理很重要,练拳要养。’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太极拳的练习要诀,那么‘养’至少可排在候选的前三个字之列”。余功保先生在《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中如此介绍冯师的这一武学思想。作为当代以太极拳实战著名于世的技击高手,竟以“一辈子”的体悟作为代价提炼并推崇“养”的理念,可见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和来之不易。笔者以为冯师提倡的不仅是练习太极拳的一种方法,而是修炼太极拳的重要理念和原则。以养为主,练养结合,顺应了当代太极拳修炼健身养生的主流价值取向,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技击功夫的修炼要诀。“练拳不知养,易伤不易长。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这是冯师授拳多年来反复强调的要诀,现在已成为我们众弟子的修炼座右铭和践行的集体自觉,并成为向混元第三代传授的重要内容。

1 设立原则。冯师在创立混元太极拳的过程中,同时提出了修炼原则与之相匹配。如“内外俱练,以内为主;动静相兼,以静为主;练养结合,以养为主”。又如“静中修、松中练、环中求、缓中运、和中行、养中长”。“养中长”是在这一要诀系列中作为长功夫的关节点和落脚点提出来的,显示出“养”在修炼中的重要性。

2 明确内涵。冯师指出,所谓会养,即养气、养血、养性、养精、养神、养形,其中尤以养气、养精、养神为首要。会养的关键又在于心,因为“清静之心能养精,平和之心能养气,虚无之心能养神”。从中充分体现出内家拳性命双修的特征和“养”的地位。

3 划清界限。当前许多习练者认识有误,方法失当,练拳反而造成损伤,为此冯师从自身修炼和授拳的经验中概括出几种养和伤的界限,对纠正偏差很有实用价值。有人把这些界限称之为“养伤论”,即靜练为养,急练会伤;放松练为养,紧张练会伤;用意练为养,用力练会伤;心平气和练为养,心存打人念会伤;敛神聚气练为养,努气发劲练会伤。“养伤论”是广大习练者自我纠错的一面明镜。

4 静心慢练。冯师认为,太极功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祛病延年的养生功夫,一是强身防身的技击功夫,二者统一方能显示出太极拳的功效。这两种功夫当然是练出来的,但准确地说,应是练养结合,以养为主修炼出来的。其中,静心慢练是“养”的核心内涵。气以静养而有益,以平和之心才能养浩然正气,气和而物壮,气盈而劲足。还有,心静才能慢练,而慢练就是练活桩,是把各种技术要领练上身的成功之道。

 

二、练拳须从无极始

古人认为,“太极生于无极”。古代拳论则据此提出“练拳须从无极始”的原则。冯师经多年践行充分肯定了“太极入门在无极”的正确性,并认为在具体方法上,要特别重视站桩。站桩可放松聚力,站桩可放松养形,站桩可培养内气,很多奥妙都在里面。混元内功既是基础功法,也是高级功法,过去都是不外传的。因此,在学习套路之前,要先学练混元功(含有无极桩),此时形同太极拳习练的一张“白纸”,容易体会身心松静和气归丹田的感觉。而在开始学习套路之后,每次习练都要先站片刻无极桩,收心入静,使人体进入无极状态,再由无极而起式行拳;待整套拳练习完毕,必须做好完整的收式,并抱元守一,再回到无极状态。

冯师还认为,无极的本质特征是“静”,而太极的本质特征是“静极生动”,于是把这一原理运用到混元太极的一招一式中,提出在行拳中每一动作后均要彻底放松,归于“静”,以便下一动作再次以静生动。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动一太极”,同开时内气由丹田行四体,合时内气再由四体回丹田的循环相契合。他于二00九年在苏州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混元太极拳交流大会上讲话中突出强调“每练一个动作必须放松一次”的原则。对此,全体与会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在行拳中“以静生动,一动一太极”,已成为混元太极拳的一大特色。

 

三、阴阳开合求太和

太极拳这一中华武术文化的奇珍异宝,是以中国古代阴阳之道的哲理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中华传统武术为载体设计创造而成。所以它从诞生伊始就全身浸透着阴阳之基因。而正是这个哲学基因使太极拳充满了独特的活力、威力和魅力。冯师深谙其中三昧,深刻地概括道,演练太极拳的过程,就是意气神形合一地描绘阴阳太极图、运行太极阴阳变化之理的过程。为了简明扼要、形象直观地讲清抽象理论,还是借助古代哲人发明的,大家都熟悉的阴阳太极图来说事。

1 由无极进入太极,就产生了阴阳两极,即黑鱼和白鱼。阴阳两极虽然只有一对,但它们所概括所代表处于阴阳两极性状的范畴却有许多对,主要有开与合、实与虚、刚与柔、紧与松、曲与直、圆与方;上顶与下沉、中正与螺旋、抻拉与折叠;吸与呼、发与蓄、攻与防、进与退、快与慢;动与静、外与内、练与养;如此等等。

2 黑鱼与白鱼相抱成圆,既表示整圆分成阴阳两态,又表示阴阳两态组合构成整圆。阴阳两态是相互区分、排斥、制约的,同时又是相互依存、联系、支撑的。失去任何一方,就不成其为太极,也就不再有另一方;况且黑鱼中有白点,而白鱼中有黑点,这白中之黑和黑中之白正是向对方转化的依据和出发点。

3 黑白两鱼又首尾相衔,成螺旋之势,这象征着阴阳两极都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对方转化,即阴极而生阳,阳极而生阴,如此循环运行。

4 在转化过程中的此长彼消和此消彼长是完全相契合的;通过太极圆的圆心取任何一条直径,截取的阴阳合体完全等长,这是平衡中和的象征;而圆中S曲线正是行拳轨迹的图示---圆弧。

5 阴阳太极图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天才之作,但限于历史条件,无法多视角、多维度、动态地显示阴阳之道。例如,在太极拳中圆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这就需要通过理论学习和自己的体悟加以弥补。

冯师在论及太极阴阳之道时,每每提出要防止“太极不太和”。何为太和?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云“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由此可见,在行拳时不能只运阴阳,不求太和。运阴阳当然重要,但这仅是手段,而通过阴阳的转化、平衡并会合、冲和达成太和之气才是目标。冯师明确指出,阴阳不和,则万法不至。故要通过升降循环、虚实开合,使阴阳二气盈虚消长、互相调剂,在不偏不倚之中择其中和之道而行之,才能进入“太极太和”之境。

 

四、中正浑圆塑身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管哪一家太极拳流派,都非常重视初学拳架时对身体各部位姿势形态的要求,因此,外塑身型,内练要领都是重要的一课。混元太极拳在继承陈式太极拳精髓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点:雄浑大气,环圈套叠,松柔圆活,虚灵变幻。这就决定了混元太极对“塑身型”还有着符合自身风格特点的要求。

1 顶天立地。冯师在回答“如何做到有气势,气魄大”的提问时指出,要从架子上求开展,另外还要在精神上合一,从头到脚感觉跟自然连起来。意念上更重要,要有“头顶着天,脚踩着地,有与天地同体、日月同大的感觉。”天地人合一,这是混元太极追求的精神境界、拳架造型和行拳气势。

2 立身中正。冯师认为,无论阴阳、开合、收放、虚实都要以中和之道行之,在身法上的体现就是立身中正。这就要求头正项竖,虚领顶劲;胸空腹实,上虚下实;塌腰敛臀,脊柱竖直;两肩松开,沉肩坠肘;坐胯曲膝,垂直相对。在交代形体规矩的同时冯师强调,更重要的是“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

3 拳架浑圆。混元太极拳在拳架身型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以混合的圆形运动为主。周而复始的圆形旋转运动,是宇宙中天体运动的本象,因此混元太极的拳架身型必须浑圆,而“一身备五弓”又是拳架浑圆的基础条件。武术界对“五弓”的诠释历来见仁见智,而笔者认为“五弓”既指身体某些部位成圆弧形,又泛指全身无处不圆,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整圆。(1)圆裆开胯,提肛收尾闾,使下肢构成拱形,为最基础的一张弓。(2)含胸拔背,收下颌,收腹,收尾闾,使躯干形成一张弓。(3)含胸拔背,松肩坠肘,使两上肢形成一张弓。(4)左腿曲膝开胯,通过含胸收腹,右松肩坠肘,掤圆形成一张弓。(5)上述一弓左右反转,再形成一张弓。这就是“一身备五弓,全身一张弓”,总体上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浑圆。

 

五、放松入门练太极

在行拳中,阴阳的转换和平衡,以及所有技术要领的到位都必须在全身心高度放松的状态中才得以完成,因此放松是带有前提性和保障性的要领中的要领。冯师说,松则气通无阻力,松静可化后天力;松静气沉身如山,上虚下实桩步稳;松则开窍气敛骨,松伸放长积弹性;松则休息养元神,放松多练不知疲;松则身虚手脚灵,练神还虚至虚灵;推手能松感觉灵,人不知我我知人。此处寥寥数语,已把放松的意义和作用概括得十分透彻。

要做到真正放松确实不易,但各流派都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可谓各有千秋。混元太极则强调心静而神松,再引导体松和气松。冯师还提出应从“松沉入手”进行练习。所谓松沉,就是放松之中有沉坠的意思。首先是松开,就是身肢放长,伸筋拔骨,肌腱拉长,筋肉离骨,骨节开张,使经脉舒顺通畅,丝毫无滞。然后以意想窍(位于骨节之处的经穴为节窍),循窍而行,日日贯注,昼夜贯输,则筋肉自然离骨,骨节自然开张,达到松开的效果。冯师认为,周身内外上下,除虚领顶劲,舌抵上腭和会阴上提外,其余各部位都要有向下放松沉坠之意,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成太极柔韧之劲。柔中而有沉着,则外形似柔而内中有刚,功行日久,刚从柔中生出。至于气松,冯师曾说过,“金刚捣碓”,有些人认为是跺脚,这样理解不对,其实质是放松,不仅是外形向下放松,更重要的是气向下放松。以向下贯气为主,外形向下松合为辅。动作往下,配合的发声是“哈”,动作往上,配合的发声就是“哼”,太极拳讲究“哼”“哈”“嗨”三气要和意念融合。

混元太极拳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放松的要求是练出气沉丹田的松沉,抻劲拔骨的松开,节节贯穿的松柔和螺旋缠绕的松活。放松的深化和升华是进入虚静状态,这是下文第七条阐述的内容。

 

六、虚实转换全在腰

腰为一身上下沟通之枢纽,左右转换之中轴。它既维持着一身的中正和整体的平衡,又关系到中气贯注,气沉丹田,内气出入和上虚下实的运行到位。冯师指出,太极拳的虚实转换全在腰,也就是一身的总虚实在腰。因此,首先就要松腰、塌腰和虚腰。做到这些则能活,活而能转,转而则灵。塌腰敛臀自然尾闾中正,骶骨有力,后腰命门自然松开,配合会阴内收和虚领顶劲,则脊椎自然竖直,中气贯于脊中,上下一线穿成,上下前后皆能合住劲,转动时自然无所偏倚。配合松胯、坐胯和圆裆,则腰劲下贯,两股有力,气沉足底,下盘势必稳固。

在混元太极中,胸腹折叠为开合转换的总枢纽。冯师指出,体前胸腹为阴面,任负一身之阴脉;体后脊背为阳面,总督一身之阳脉。因此,胸腹一开上下四肢皆开;胸腹一合,上下四肢皆合。胸腹开合为一身总开合。陈鑫《太极拳论》云:“胸中一团太和元气,充周四体,至柔至刚,实备乾健坤顺之德。”胸一松,全身舒畅,横隔膜下降,带动两肩自然放松下沉则上虚;胸空则自然腹实,气沉丹田则下实。

混元太极拳继承了陈式太极拳的特点,着重培养独特的螺旋缠丝运动方式和缠丝劲。所谓缠丝法,在内为心神意气的缠绕抽丝;在外则为形体的螺旋运动。缠丝劲独特的方式产生独特的威力,交手时粘住何处何处缠,令人难进亦难去,浑身上下处处是手,处处咬人。冯师指出,习练时浑身俱要缠丝,即全身上下左右内外无一处不缠,上肢两臂如“麻花”旋拧,下肢两腿似“螺丝”拧转,而又以躯干的缠绕为主要,通过腰脊的螺旋转动和胸腹的折叠运化,来带动和贯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缠丝,从而达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缠丝。浑身布满缠丝圈所形成的环圈套叠,是混元太极的风格特征,待功夫纯熟,自然由大圈到小圈,由小圈到无圈;外形无圈,而体内有圈。浑身处处皆太极,无心成化如珠圆。

 

七、心意领先修内功

混元太极作为内家拳,以修炼内功为根本。冯师指出,拳法虽有万,而万法归一,一就是功夫,对太极拳来说就是内气、内劲或内功,得其一而万事毕。所以,必须将拳法、功法、养生法三法合一地练,从而将习练太极拳升华到修炼太极功夫的层面。

1 虚静为本。修炼太极内功,当以虚静为本体,亦以虚静为极致。虚静的程度可反映出太极功夫的程度,而太极功夫的提高则取决于虚静功夫修炼的深入。从这个意义上说,虚静功夫就是太极功夫,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应。在修炼中,心能静则全身皆静;心能虚,则周身皆虚。于是进入一念无思,一物无有,周身上下浑然不觉,内外一片空灵,四肢百骸荡然无存,静待其动的状态。虚静的功夫不是轻易能练成的,需要长年累月的体悟和积累。它以身心的高度放松为基础,是心松、体松和气松的升华;它又是修炼心意领先的前提,离开了身心虚静的状态,心意无从引领,内气无法运行。

2 心意领先。修炼太极内功,“心意领先”为核心之所在。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五官百骸无不听命于心。打拳全凭心意用功,运化全在一心之中。冯师指出,“太极拳就是从心、形、气上去找,以心意为主帅,达到混元一气。”拳经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在日常的习练中,要增强运用心意指挥的意识,要养成静心想、用心想、专心想、细心想的习惯,久而久之,心意对周身运行的引导力和掌控力会越来越强,且越来越顺,从而渐入无心成化的“神明境界”。冯师还认为,太极拳是意气神形的运动,既练意又练气,既练神又练形,因此意气神形须合一,以意行气是法则。以意行气,气随意行;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在意则灵,此乃关键。要用意想着练,而不可想着气如何行,也不可追求运气,更不能以力带气,以免造成偏差。

3 拿住丹田。冯师认为,修炼太极内功关键就在于拿住丹田练功、养生和练拳。拳经云,“气不由中心丹田出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必致失败”。所谓中心丹田指中丹田,在肚脐深处神阙穴内;中丹田之后为后丹田,即命门穴;中丹田之下为下丹田即会阴穴深处;中丹田之上为上丹田,即两眉正中深处祖窍穴内。所以要虚灵顶劲神贯顶(上丹田),会阴内收气下沉(下丹田),虚实转换全在腰(后丹田),周身之气归丹田(中丹田)。这就是拿住丹田练内功,不离丹田运太极。以心为主宰,内气开合出入皆在丹田。周身缠丝螺旋,皆丹田内转圈所引导;而周身阴阳开合转换,亦丹田内气出入鼓荡所运行。总而言之,要意气神形融为一体,在心意的引领下,内气由丹田出入鼓荡,缠绕运行,循经走脉,通遍全身,推动四肢百骸达成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体。这就是以内运外,内气修炼、运行的主要机理。

 

八、混元一气法自然

冯师说,“练太极拳要混元一气,太极拳的最高境界是混元一气”,“混元是整体特征”。混元是如此重要,那么,何为混元?笔者以为对“混元”一辞可作多维度的诠释。从字面上看本意应为整合一体,而从论及太极拳的实际普遍应用来看,应为有机地、和谐地融合一体。如果稍加分析、概括,不难发现太极拳的来源和构成、运行的机理和要领都同混元密切相关,太极拳实际上就是太极阴阳之道的古典哲理、道家养生修炼思想、方法和中医养生理论同传统武术混元而成的充满中华文化基因的内家拳。混元太极拳,全称为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其中中心词为混元,蕴含着创立人冯师对太极拳的深刻认识;而前面冠以“陈式”和“心意”,既表达了对陈发科、胡耀贞两位师父的感恩和纪念,又表明了混元太极拳的两大主要来源。事实上,混元太极拳是由陈式太极拳和心意六合拳并吸取了许多其他流派的养料混元而成。混元太极拳的主要机理“太极太和”,实际上就是“太和”对阴阳转换平衡的混元。而混元太极拳的“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混元一体”这一行拳的总原则、总要领、总目标中,核心的理念就是混元。至于“静中修,松中练,环中求,缓中运,和中行,养中长”,则是混元太极拳主要技术要诀的混元。综上所述,混元应是太极拳,尤其是混元太极拳习练、研究和发展的核心理念之一,以及方式方法的总则。然而必须指出,这里对混元的内涵和意义的论述,是理论上的探讨,而在习练的践行中,尤其是初学者,必须遵循学习的一般规律,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前进,即由个别的招式和要领,到局部的整合,再到整体的混元。

“混元”在太极拳领域中的应用还有一个概念,即原象、本原、本象。冯师说,“混元者先天浑然太极之本象”。在行拳中要意气相合,神形合一,顺其自然之势,听其自然之运,渐至物我两忘;只有中气存于中,虚灵含于内,进入太极太和之境,方显一片太极原象。与此同时,冯师还指出,混元一体的内涵就在于与生俱来的先天之气同后天的水谷之气和呼吸之气混而为一,即练就一粒混元气,使全身形成充满混元气的“太极球”。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太极拳而言,太极太和的哲理之道和混元发展的方法论之道是其生命力之根本,但这些大道都是“法自然”的产物。因此,在太极拳的研究和发展中,“法自然”(即效法自然规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本源的创造力。冯师在接受余功保先生采访时说,“陈式太极拳跟别的拳不同之处在于,突出了缠丝、旋绕。它的根据来源就是天和地的运转,阴阳的旋转。天在转,日月在转,人也在转,都在转,所以拳也要转。经络是一个遍布身体的网,只有转它才有活力,转才能打通经络。以小力胜大力,就是通过转来完成的。”冯师的这番话应是对太极拳“法自然”诠释的范例。

 

 

注:本文所引用的冯志强先生的论述主要来源: 1《陈式太极拳入门》(冯志强编著  潘厚成整理); 2《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余功保编著); 3《怎样练好太极功夫---在上海市陈氏太极拳协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册上》(冯志强著);4 冯志强对弟子的授拳讲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