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流行的儿童游戏 扔沙包 缝制一个两寸见方的布包,布包内放些沙土或绿豆。找一块空场地,可3至4人参加。两头各站一人负责扔包,中间一人面对手中拿包者,拿包者把包扔向中间人身上,又不要让她接住,只要击中三次,中间人就要“下台”,换扔包人上场。 跳皮筋 流行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可三至五人一起玩,先由两人各拿一端把皮筋抻长,其他人轮流跳,按规定动作,完成者为胜,中途跳错或没钩好皮筋时,就换另一人跳。跳法是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到膝盖,到腰到胸到肩头,再到耳朵头顶,然后举高,“小举”、“大举”,难度越来越大,跳者用脚(不许用手)去钩皮筋边舞边唱着自编的歌谣。 滚铁环 男孩们爱玩的游戏。盛行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铁环是个约一尺多周圆的铁圈,其厚约一厘米,另有一个一尺多长的铁钩。可选一平整的场地,玩者手握铁钩钩住铁环,从场地一头边跑边推,让铁环不倒并不断向前滚动,一直滚向场地的终点。滚铁环亦可二三人一起进行比赛,谁中途不倒又快速到终点者为胜。 纸飞机 用废纸扎成各种形状,可以是会返航的,可以是像蒲公英一样飘落的,还可以是像小鸟一样翱翔的。 翻花绳 孩子最喜欢的游戏之一,用一根绳子结成绳套,一人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人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翻花绳的起手式一般是“面条形”,常见的花样大概只有5~6种,比如“牛眼”或“花手绢”。 老鹰捉小鸡 先猜拳,输的人当老鹰,最先赢的人当母鸡,其他人都拽住前面的人的衣角,躲在母鸡身后,排成一列。老鹰要抓住小鸡,就得绕过母鸡的翅膀,快速从尾部切入。被拉出来的小鸡就得接替老鹰的工作。 打弹珠 玩的人各出弹珠数枚,输者将丧失对玻璃珠的所有权。在地上划线为界,谁的玻璃珠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在地上挖出五个坑,谁先打完五个洞,就变老虎,再打谁,就可以把谁的玻璃珠吃掉,叫“打老虎洞”。 抽陀螺 陀螺是一种像漏斗一样上圆下尖的木质锥形体,尖头上安有一个小钢珠。还需制作一个鞭子,即用约二尺长的一小木棍,在棍的一头系上一根绳或细皮条、布条即可。先将鞭子的绳在陀螺上绕几下,然后用劲把陀螺放在较平的场地上,让钢珠着地旋转,玩者应用鞭子抽打,使其不停地旋转。玩技好的可同时抽打2至3个陀螺,比谁转的时间最长者为胜。 抓骨子儿 小时候,我们小女孩经常玩一种游戏—抓骨子儿。骨子儿,是猪或羊腿上长的一块小骨头,这块小骨头四个面有固定的形状和花纹,分别被叫做“坑儿“、“肚儿”、“马儿”、“驴儿”。煮骨头汤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小骨头收集起来,当成骨子儿来玩。一副子儿可以是五个,也可以是七个。玩时,把其中一个当“天儿”,其余的全握在手中,开始抓的时候.,先把“天儿”抛在半空,同时把握在手中的子儿撒下去,利用“天儿”还没有落下的时间,快速把几个子儿抓起来,然后把落下的“天儿”接住。抓子儿不能乱抓,只能抓“坑儿”、“肚儿”“马儿”、“驴儿”摆成相同花纹的子儿。抓起两个算一百,三个算一千,四个算一万。两个人打对,以总数抓得多少论输赢。这个游戏玩之前要有“讲儿”,比如有没有“带动儿”的,即抓子儿的同时允不允许动其他的子儿;可不可以晃“天儿”,可不可以带“蹦儿”,等等。要遵守“讲儿”的规定来玩,否则便会犯规。童年的记忆让我始终对那个小巧玲珑的骨子儿情有独钟。每次煮骨头时,遇到它总要收拾起来。 |
|
来自: 老刘tdrhg > 《十一、综合/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