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看透中国人?那就读这本书!

 汉青的马甲 2016-12-19


文/简书作者:上中下士

一本书;

二百六十五页;

二十五万二千字;

二零一六年四月十日启,至十二月十二日毕;

七个月零两天。

1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九日凌晨,鲁迅先生与世长辞。

在他离世十四天前,也即十月五日,发表一篇名为《“立此存照”(三)》的文章,于结尾处写下这样一段肺腑之言:

我至今还在希望有人翻出明恩傅的《中国人气质》来。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作功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鲁迅留学日本学医时,无意中观看了日本人斩首中国人,而围观的中国人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幻灯片,从那时起便觉得:

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于是弃医从文,时间是一九零六年。

此后的三十年时间里,鲁迅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对国民性格和精神的研究和改造,直至溘然长逝前,所做的事情也未曾偏离过这个主题。

正如张梦阳教授所评析的那样:

“鲁迅先生的那段肺腑之言,实质上是他作为民族的魂魄,给终生挚爱的同胞们留下的最后的遗嘱。”

2

有些事情,如若不是亲身经历,便根本没有资格说感同身受。

有些事情,如若总是囿于自身的视野和角度,便极难看到其丑陋、邪恶、肮脏。

我们对自身的看法,对自身性格的认识,便属于这类。

看本书之前,一直为做一个生活在现代的中国人,而沾沾自喜。

乃至颇有怡然自得、心满意足之感。

以为现代的中国人,与一百年前的大不一样,甚至是迥然不同到天壤之别。

然而,当无意中觅得此书,又于今年四月上旬的某一日,在办公室训斥完学生,于苦闷、烦躁中翻开,写下启阅的时间,从此,心中便再也没能将它放下。

两百多页的书,根本算不得厚;二十多万字的篇幅,根本算不得长。

可偏偏耗费了七个月零两天如此之长的时间。

为什么?

因为难受,因为困惑,因为有愧于心,因为不敢承认和面对。

这本书太狠,太毒。

几度在愤怒中重重合上书本,丢至于一边,恨恨骂道:“瞎扯,栽赃,我们中国人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你明恩傅是中国人吗?懂中国人吗?”

可这本书又太真,太实。

又几度在平静中再度拾起,轻轻拂拭惨白封面上的淡黄蒙尘,用鲁迅先生语劝服自己:“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如果连看下去的勇气都没有,岂不是正应验了鲁迅笔下、已经被解剖得透彻见底的、一百多年前的中国人?

“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套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天满足着,即一天天天的堕落着,但又却觉得日见其光荣。”

3

这是一本让人读起来极度不舒服的书;

尤其对一个个自诩是有良知的国人而言。

当你心爱的、被视为珍奇的宝贝,被别人居高临下、有条不紊、论据充分地驳斥为一堆垃圾糟粕,而你居然无力还击,是什么感受?

就在刚过去不久的十一月,作为历史老师,还给同学们讲思想史专题的古代史部分,强调仁、义、礼、智、信是值得发扬的优良传统文化。

五德也一直被中华民族传承至今,能做到这五点的人,想想都觉得完美至极,无懈可击。

然而,当读完明恩傅的文字,掩卷彻思,又一次深刻地体验了什么叫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1  仁?

明恩傅当然知道“仁”被中国人列为五德之首,也无比清楚“仁”的含义是从两个人相互间的交往中发展而来,甚至也承认,“仁”很好。

但“仁”的好,只是从形式上看起来好,是似乎好;实际上名不符实,因为它“一点儿都没有中国人的生活现实所证实。”

明恩傅用他二十余年的生活经历和刻意观察,尖锐而深刻地指出:

被中国人自己所赞美的式多样的慈善事业,对偌大的中国和繁多的人口而言,“未免太少”。

中国人办慈善,“这种明显寻求来世报应的动机,在中国人的慈善活动中占很大比例,因此,这种慈善行为是为了希望获得回报。

行善只是一种形式,很少用脑子,很少动用感情。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人们只做善行,而不管善行会不会出现恶果,比如鱼放生了,善行便结束了,至于是死是活,便不再考虑。

更讽刺的是施舍腊八粥,最典型,也最流于表面形式:只在特定的时候,做着最没有质量的善行,只管做到,不管有没有人吃,不管好不好吃、能不能吃,反正没人吃就倒入猪圈喂猪,样子做到就行;而同样是这个乐善好施、有财富有美德的人,在其他时段对善行丝毫不感兴趣,甚至表现得残忍不堪。

还有,一个官员贪掉用来修治水患的拨款,最后导致千万人流离失所,甚至饿殍满地,却同情一个无家可归的乞丐。

由一列的无可辩驳的事实,明恩傅得出结论:

中国的“仁”,没有“心”;行善是为了积德,过度缺乏诚心,流于形式。

中国人麻木不仁,对恶劣环境有种超乎寻常却无用的忍耐力:

忍耐洪涝,忍耐被欺压,忍耐病痛,忍耐饥馑……这种忍耐其实毫无意义,即便明明可以通过抗争、奋斗、脑筋,达到一种舒适乃至享受的水平。

3.2 礼?

我们自诩为礼仪之邦,在调解人际摩擦方面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把礼节上升到一个完美的境地。

但扪心自问,我们的礼节是否如明恩傅所言,是一种技艺?

礼节的演示程序和专门用语的重要意义,并不是发自内心?

我们的礼貌是否更经常的是为了表现自己懂得礼节,而不是为了让客人惬意?

深谙礼节的我们,为什么“大声喊叫地命令式地批评别人”?

为什么做不到“用正常的声音劝告他人,停顿下来凝听对方的回答”?

为什么“非喊叫不可,非插嘴不可,犹如狗在激动时非叫不可一样”?

深谙礼节的我们,为何会浸淫在骂人方面、使得这种技巧精湛到无人能够匹敌?如何能做到恶毒而污秽的词句如肮脏的溪流一般倾泻而出,经久不衰?

把孝德奉若圭臬的我们,为何时常用爹妈来骂、又把此当做是极大的娱乐?

把孝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可“这个国家的儿子却是最不孝的,违拗父母”,自私自利。

明恩傅把中国三千礼节,以一言蔽之:缺乏诚挚和诚意,虚伪的流于表面的面子工程。

3.3 智?

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智慧滔天,长久以来一直处于天下的中央,自命中央之国。

自命不凡,以为高人一等。

于是眼光所及之处,都是居高临下,带着审视甚至是蔑视。

当看到与自身不一样的东西,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去了解、发现其优点,而是本能的排斥、拒绝,或是贬低,抹黑,抑或是觉得没什么大不了、我们自己的更好……

所以,外国人三番五次、主动要求与中国通商通货,中国的反应是什么?

认为自己地大物博、物产丰饶,自给自足也够丰衣足食,于是无动于衷、提出各种奇怪的要求、甚至驱逐。

实在搪塞不过去,就自我意淫、麻痹,把通商当做是对外国人的恩赐,自己屈尊。

当看到外国人的时候,我们的反应是什么?

围观!外国人一来,一群中国人很开围成圈,好奇盯着看,就像看到活宝,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丝毫不顾及外国人,也丢了一直吹嘘的礼节,更表现得像个自娱自乐的傻子。

前不久,恰好路遇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她的小女儿,路过一位黑人,便毫无顾忌地劝女儿道,不要盯着黑人看啊,他会骂我们的;而自己的脑袋由前视慢慢转向后视,那揶揄的眼神和表情,哪有丝毫掩饰?

轻视!看到外国人,不分缘由就产生优越感,似是天生!

我们指责、嘲弄、奚落外国人的服装,因为它太紧、露出内衣、有毫无用处的装饰,而外国女装就更有伤风化、不成体统。

一个大字不识的中国苦力,却有胆量、而丝毫不知害羞地嘲笑、看不起一个可以使用欧洲任何一国语言交流的外国人!原因居然是对方听不懂苦力说的不清不楚的方言。

西方的蒸汽机和电子创造,在我们眼里却成了变戏法,不屑一顾;即便有人意识到自己的劣势,却又认为中国古已有之,不过被外国人盗用而已;于是又怡然自得。

我们总喜欢用事实本身来解释事实,而不追究其中的道理。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直到今天也屡见不鲜:

你为什么迟到?——我就是迟到了。

你为什么不学习?——我就是不学习;或大家都没学习。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就是要那样做。

你为什么不做?——不为什么。

“这种弄心智上的混沌会导致各种各样、时常令人哭笑不得的举动,总会激怒一个井井有条的西方学者。”

明恩傅通过大量的实例,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智力混沌;也即智商偏低,低到不足以认清一件事情的真相,或是接受真相,或是改变一个现象使其更好。

也正是因为智力混沌,中国人的时间观念缺失,中国人的勤奋、节俭、忍耐都成为可怜而又没有实际意义和效用的笑料,中国人对精确性极度忽视。

3.4  信?

作为一个在中国生活二十多年的人,明恩傅哪能不知道,信是中国宣扬的、妇孺皆知的五德之一,可他有自己的眼睛:

阅读中国经典,会在字里行间读出许多拐弯抹角、支吾其词和模糊的谎言,孔孟便是这行的大宗师,后人巅峰造极搞出“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中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的尊重事实的史官,却掩饰不了耽溺于撒谎的事实。

真实?那只限于在记述历史的时候。

中国人不说真话,同样也不相信别人会说真话,也不相信真话。

对于这种虚伪,还有更形象讽刺的例子:

骑马走半道,遇到一熟人,停下来,提议骑我的马吧;却不顾及行进的方向是相反的,也不顾及这种做法多么违背一般常理。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收礼送礼、设宴请客、捐款、虚假同情、把外国人的正直、坦诚当做可欺、永远不直接拒绝一个人而是拖拖拖……

中国人柔顺而顽固着,缺乏诚的虚假造作:

“礼貌的表面性和虚伪性的另一种现象,是接受某人提议去做一些值得做的事情,然而实际上却不会,也不去做。”

我们是一个神论泛滥的国家,多神、泛神、无神的言论都有。

而信神的国人,对神也是缺乏诚意,充满欺骗。

就像与人讨价还价是为了占对方便宜,“对神灵的崇拜,也是一种交易,只有可能,他同样想占便宜。”

人与人之间、上下级之间、官员与人民之间,同样无诚实可言,陷于瞒和骗的大沼泽中。

“各级官员不断颁布告示,告示粉饰功德,篇幅冗长,措辞精巧,涉及各种各样的问题。唯一缺乏的东西,就是实际内容。”

承认吧!

正如明恩傅直言不讳:虚伪,口是心非,和趋炎附势,才是这个民族非常突出的特点。

4

有人说的漂亮,有人做的漂亮。

做的漂亮的人,往往不如说的漂亮的人那般受到重视。

所以,大家趋之若鹜。

与做相比,中国更是一个说的天花乱坠的国家。

正如明恩傅所说,中国不缺人才,也不缺资源,更不缺思想,但这个国家把智力和精力都用在歪门邪道上,而不是用在务实求真、科学技术上。

中国在人情、面子、礼仪等方面,让外国人觉得智商不够用;也在欺骗、隐瞒、虚伪、造作、上让外国人望尘莫及。

其实真正痛苦的是逃避和欺瞒;相形之下,承认、坦诚地接受,然后改之革之,虽然也免不了阵痛,但结果是甜的,憧憬是令人欣喜的。

只有切身地去经历,才能体会到鲁迅先生作为民族之魂,对国人的希望之殷切:

自省、分析,变革,挣扎,自作功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

迅哥儿,您生前念念不忘的书,我终于看完了。




上中下士:简书原创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