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眼中的北京城”绘画大赛(上)(专辑)

 老北京的记忆 2016-12-19
目录

(2)我眼中的北京城--晨沙《皇都情画》

(3)我眼中的北京城--张满仓《老北京古迹》

(4)我眼中的北京城--王绍明《北京胡同》
(5)我眼中的北京城--高文建







(1)“我眼中的北京城”——刘玉奎《大杂院生活》


《老北京的大杂院生活》——刘玉奎/绘   图注:北京的城市建设发展很快,老宅子大杂院的生活也是记忆中的事了。

《老北京的大杂院生活》——刘玉奎/绘   图注:北京的城市建设发展很快,老宅子大杂院的生活也是记忆中的事了。

《老北京的大杂院生活》——刘玉奎/绘   图注:北京的城市建设发展很快,老宅子大杂院的生活也是记忆中的事了。

《看电视》——刘玉奎/绘   图注:当年电视机还是稀罕物,一台黑白电视机前围着几十人看着几个频道的节目津津有味,现在这个情景已经是人们的记忆了。

《看电视》——刘玉奎/绘   图注:当年电视机还是稀罕物,一台黑白电视机前围着几十人看着几个频道的节目津津有味,现在这个情景已经是人们的记忆了。

《看电视》——刘玉奎/绘   图注:当年电视机还是稀罕物,一台黑白电视机前围着几十人看着几个频道的节目津津有味,现在这个情景已经是人们的记忆了。

(2)我眼中的北京城--晨沙《皇都情画》

 

《皇都情画》——晨沙/绘

《崇文区东打磨厂胡同256号旧景》——晨沙/绘

《东城区东棉花胡同15号砖雕拱门旧景》——晨沙/绘

《东城区飞龙桥胡同5号广亮大门旧景》——晨沙/绘

《东城区张自忠路段祺瑞执政府旧址》——晨沙/绘

《西城区西四地区砖塔胡同旧景》——晨沙/绘

《宣武区校场口胡同两层老房子旧景》——晨沙/绘

《著名老字号全聚德烤鸭店旧景(1993年作)》——晨沙/绘

《西城区西交民巷104号扇形老楼旧景》——晨沙/绘

《建于1919年的清华大学老图书馆旧景》——晨沙/绘

《门头沟区爨底下老房子全景》——晨沙/绘

北京胡同本来是活生生的博物馆,北京风貌是文化和审美品性相结合的情调统一,给历史留下最美好的记忆。不管画胡同写生也好,画古都风貌也罢,越是一种劳作,就越要付出更大的艰辛。本人花了十多年的时间跑遍了北京大街小巷和山村垣陌完成366幅作品。

(3)我眼中的北京城”——张满仓《老北京古迹》


《古都紫禁城故宫角楼》——张满仓/绘

《迎旭日》——张满仓/绘

《故宫角楼》——张满仓/绘

《北海一景》——张满仓/绘

《北海》——张满仓/绘

《西什库教堂》——张满仓/绘

《蓟门烟树》——张满仓/绘

《牛干礼拜寺》——张满仓/绘

《香山瑛珞岩》——张满仓/绘

《古都新貌》——张满仓/绘

 

从明清遗留的建筑即可看到古都北京的风韵,如今的紫禁城在经过百余年的洗礼,数次修缮后,依然气势恢宏。

四面拔地而起钢筋水泥建筑,街上传来的噪杂汽笛长鸣声……虽然这些已成为每个老北京人习以为常的生活,但记忆中的北京城,最为亲切的还是那浓浓北京味儿的红墙绿瓦。

(4)我眼中的北京城”——王绍明《北京胡同》


《什刹海畔大金丝胡同》——王绍明/绘

《南官房胡同西口:长满爬上虎的门楼》——王绍明/绘

《跨车胡同:国画大师齐白石故居》——王绍明/绘

《旧鼓楼大街:元、明、清三朝北京城报时中心》——王绍明/绘

《钟楼印象:草场胡同》——王绍明/绘

《明、清朝考官之地:国子监街牌楼》——王绍明/绘

《明、清祭祀庙宇:国子监街孔庙(现为首都博物馆)》——王绍明/绘

《白塔寺东夹道胡同》——王绍明/绘

《东城区豆腐池胡同:毛主席故居》——王绍明/绘

《豆角胡同》——王绍明/绘

(5)我眼中的北京城--高文建

《2010的雪》(上斜街64号我家的房顶)——高文建/绘

《2010年春天的雪》(崇文区智群巷)——高文建/绘

《2010的雪》(崇文区智群巷)——高文建/绘

《白塔寺》——高文建/绘

《枣花香》——高文建/绘  图注:上斜街64号高家大院的此情此景虽然早已被奶奶带往天国,枣花香、天伦乐的幸福时光却牢牢刻在我和家人的记忆里,永远忘不了。

《较场口胡同》——高文建/绘

《廊坊头条》——高文建/绘

《廊坊三头西口》——高文建/绘

《煤市街荣丰煤油庄》——高文建/绘

《棕树斜街北口》——高文建/绘

北京老城区的建筑、胡同、街道因复杂的原因,历史原貌几乎荡然无存。无论如何,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我们以各种名义、口号和理由,将承载着我们历史文化的建筑毫不留情一片片拆除,代之以显示现在经济实力但缺乏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的巨形建筑。反观发达国家的城市,乃至一座小镇,建筑、街道的一切细节都是不可以轻举妄动的。几年前去苏格兰爱丁堡,一位教授把我们带到皇家哩大街的一家小店铺门前,他说从这里看爱丁堡,与三百年前的一幅版画插图完全一样。而在今天的北京,我们在哪里能找到与三百年前相同的街道、与五十年前相同的街道。如果找不到,用什么来说明我们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呢。实际上,一座城市如同一个人,有身躯、有相貌、有气质、有内涵、有服饰。她的文化成就和文明史就存在于一个院落、一条街道的形态里。在世界城市之林、在人们的心中,她是一个整体。


(6)“我眼中的北京城”——关佐义《童年的记忆》 

《北沟沿北魏胡同东口》——关佐义/绘   图注:这张画儿所画的是北沟沿(现在是赵登禹路,这是此路的北段)与北魏胡同交汇处,上世纪四十年代我就土生土长在这个小楼里,这条街是一条土路,刮风一街土,下雨一地泥,只有雪天最干净。冬季的夜晚,那阵阵敲打的梆子声和小贩们的吆喝声,夹杂着犬吠是那样的深远和凄凉。解放前夕我已五岁了,童年这里发生的很多事,我现在都记忆犹新。那时这里周围的中小学校比较多,有北魏小学,四根柏小学,还有崇元覌内的华北中学,新街口西大街女十中等等。这张画中的小楼,曾经是一个杂货铺,专卖文具笔墨纸张,吸引周围的很多学校的学生都纷纷光顾,平时只有学生刚刚放学的时候,这个安静的地方才变得特别热闹,当学生都回到家中这个地方就恢复他平常的宁静。在解放前夕,暗地里经常听到很多学生会唱很多革命歌曲,如东方红太阳升,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象太阳,解放军大进攻从华北到华东,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但都唱不全,只会唱一两句。尤其解放北京时,解放军进城那些日子,队伍进西直门从北向南连续走了好几天,街上非常热闹,市民们举着小彩旗,门前摆着茶桌,欢迎解放军,各学校表演各种庆祝活动,有歌舞 秧歌  耍花杆和活报剧等等。孩子们都很开心的去追逐着解放军战士,尤其是看到战士们骑着战马,带着很多枪炮,更让人们激动万分。在童年中留下了非常快乐和新奇的印象。解放后这里修筑了宽阔的大柏油路,文革期间小楼和临街道房舍还存在,改革开放后这里建起了冠英园小区,高楼大厦林立。

《挂甲屯和虎城》——关佐义/绘   图注:圆明园以南有一个古老的村落——挂甲屯。它包括北楼门,教养局,虎城,挂甲屯四条街巷,挂甲屯三个大字镶嵌在北门楼上,在上世纪1976年唐山地震前夕,虎城和北门楼的门洞以及虎皮墙还有,墙门洞上的小房子在五十年代前已不存在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挂甲屯的地形地貌还没什么变化,只不过一些古建筑已是断壁残垣了,通过上世纪老人回忆讲述和六十年代地形地貌还没什么变化的基础上画了这副油画。挂甲屯村落名字的由来,传说古代叫华家屯因杨六郎挂甲之处,后改挂甲屯。虎城是清朝时这里曾养过老虎和猴子,供皇亲国戚,达官显贵观赏,是以老虎为主,所以叫虎城。教养局名字的由来是清朝时对一些有功之臣及御林军修整疗养的地方所以叫教养局,与现在教养的意思完全不同。北楼门是花岗岩石头砌的围墙围绕着村落,出入必须走南北门楼,北面的门楼叫北门楼,上世纪90年代刻有挂甲屯三个字的大长方石头还在北门楼的胡同口停放过,现在也不知道哪里去了,而且这一带已面目全非了。挂甲屯20号有一座美丽的吴家花园,为革命立下卓越功勋的彭德怀老帅,1969年之后一住就是6年,度过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岁月。吴家花园的历史传闻,有的说是明末清初时吴三桂的旧居,有的说是道光皇帝的四女儿四公主园,后来又传说是醇亲王儿子载沣所住,民国时1921年吴鼎昌所有,所以被称吴家花园。传名至今,众说纷纭。 

《五十年代的高粱桥》——关佐义/绘   图注:离西直门西北方向不远的高梁桥横跨在长河之上,长河古称高梁河,是北京西郊一条美丽的河流,历史上长河风景旖旎,景色宜人,犹如一副精心描绘的图画。高梁桥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原名叫高亮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叫高梁桥了。在清代慈禧太后乘船走水路到颐和园,高梁桥就是她登船的地方。长河之美令人神往,令人陶醉,难以言表。两岸垂柳,枝叶茂盛,柳荫搭棚,丝丝到水,流水清澈,鱼翔潜底,飞鸟高鸣。高梁桥长河古时原是北京著名的以柳林为特色的风景区,春夏两季时普通百姓的嬉乐游娱踏青消暑之地。民国末期破败荒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可见一些残留的古老建筑,高梁桥还没改造。那时是我们学生时代最快乐的游玩处,高梁桥南是城区边沿的街巷北下关,桥北向西就是美丽的田野田园风光了,从高梁桥沿着长河向西上游走,途中经过北京展览馆后湖,动物园后身,五塔寺,白石桥,紫竹院,广源闸,万寿寺,麦庄桥,长春桥,蓝靛厂就到颐和园南岸了,那时高梁桥是孩子的暑假纳凉游玩最快乐的地方,在这里洗衣,钓鱼,游泳,捕蜻蜓蝴蝶,逮蛐蛐,挖野菜,摘苇叶,写生……,伴着夕阳踏着美丽的田野歌声,快乐而归。此画是回忆六十年代还有一些古老的房舍和高梁桥。现桥已加长加宽改造。旧桥石栏还有部分,长河清清流水还能见,昔日风光在梦中。 

(7)我眼中的北京城--陈越刚

《前门小席胡同》——陈越刚/绘 |  离前门闹市不到500米,居然如此乡土气息。细看,磨盘碾子是米面作坊旧物,农村运来的小麦,玉米,要在这加工成面。

《锦什坊街宏文斋南纸店》——陈越刚/绘 |  明代属金城坊,是西城除西单至新街口最重要的南北通道,类似于东城的朝内南小街,几乎全是门脸买卖。有清真寺,当铺,鞋厂,醋坊,绒线铺,木厂,等等。纸店年代不详,售各种纸张,原书,粉联,道临,高丽,分得清的人恐怕不多了。出售儿童课本有曰:一去二三里,烟云四五家,,,,,语文算数都有了。还自己加工纸钱出售,一百张一摞。

《粮食店街》——陈越刚/绘 |  旧时卖粮的集市,故称粮食店街。1949年后粮食统购统销,粮店改成了旅馆,国营的。现有排名粮食店第十旅馆,可见不少。施家胡同,多银号,后来都成了银行职工宿舍,施家第一旅馆,清末时为镖局,银号押运银子,离不开镖局。施一,施二我都去看望过朋友,老旅馆的格局印象深刻。拍民国电影,现成的实景。

《鲜鱼口》——陈越刚/绘 |  民国后期,北京鞋铺比较集中的是东安市场,西单,各有二十几家,前门地区片大,鞋铺更多,主要集中在鲜鱼口,百八十米长集中了天成斋[2号];天华馨[6号];天利斋[37号];成记[1号];天成分号[38号];兴隆斋[41号];长福斋[14号];庆云斋[10号];集升斋[4号];步云斋[28号];大丰[12号];荆华,,,,,,等等。天成斋把西口路北;步云斋把东口路南,天成斋买卖大,有成记,天成分号等多个铺面。鲜鱼口当时算得上是鞋铺一条街。

《从南晓顺看得丰西巷北口》——陈越刚/绘

《东交民巷》——陈越刚/绘 |  元代因漕运粮而叫江米巷,后演化成东交民巷,清末列强进犯,占据此地,画中建筑为日本人开的正金银行,1949年后,回归人民政府。

《大乘胡同》——陈越刚/绘 |  在西城区赵登禹路,明代曾有大乘寺。上世纪住过一些著名将领如宋哲元,萧克等将军。

《梦幻和平门》——陈越刚/绘 |  古城原本没有和平门,随着交通的需要,1926年凿墙开门,双门洞,高13米,宽10米。门洞南北原本是城市雨水沟,贯通后铺建成了南北新华街。清代有记录,东西琉璃厂中间原有小桥。

《梦中园林》——陈越刚/绘

《小院西巷雨》——陈越刚/绘

《陈赓故居》——陈越刚/绘 |  开国大将陈赓在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任营长。陈赓北伐时因救过蒋委员长而被称为“黄埔三杰”之一。

《东便门》——陈越刚/绘 |  画面上的东便门坚固挺拔,但1900年的今天,他变成废墟了。

《东枪厂胡同》——陈越刚/绘 |  胡同位于厂桥西侧,南北走向,南起地安门西大街,北拐弯至护仓胡同。

《兴华胡同》——陈越刚/绘 |  西城区,西起厂桥,东至龙头井胡同。过去叫兴华寺胡同。

《南大吉巷》——陈越刚/绘 |  位于菜市口,东起果子巷,西拐弯可达米市胡同。

《葱店西街》——陈越刚/绘 |  位于崇文门外,天坛公园的东北方向,从清代这一片就叫葱店,即大葱集中买卖交易的地方。

《校场大六条》——陈越刚/绘 |  胡同东起达智桥胡同,西接储库营,可达下斜街。画于东口向西看。


《杨梅竹斜街》——陈越刚/绘 |  东起煤市街,西南斜至琉璃厂一尺大街。

《西什库教堂》——陈越刚/绘 |  朝廷太弱智,拳民起事, 想利用它制洋,如养虎。

《西什库教堂》——陈越刚/绘 |  朝廷太弱智,拳民起事, 想利用它制洋,如养虎。

本文来源:北京晚报-北晚新视觉网

(8)我眼中的北京城--王忠良《北京风情钢笔画》

我昨天获得《北京晚报》“老北京风情画展”的三等奖

北京东便门的火车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