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眼中的北京城”绘画大赛(下)(专辑)

 老北京的记忆 2016-12-19
目录
(2)“我眼中的北京城--申伟
(3)“我眼中的北京城”—赵文涛《古都新貌》

(4)我眼中的北京城—元国梁《古都风情》

(5)“我眼中的北京城”—尚泰兴《古都新貌》

(6)我眼中的北京城--方砚 (老北京市井风情)
(8)“我眼中的北京城”--王继民









《前门外廊坊二条旧时》——刘庆路/绘  图注:三十年代的前门外廊坊二条商铺主要以卖主宝为主,这条街里极为热闹。

《远望妙应寺白塔》——刘庆路/绘  图注:白塔寺东廊下,市井生活。

《颐和园全景图》——刘庆路/绘

《修三轮车老人》——刘庆路/绘  图注:在胡同里类似于骆驼祥子的修三轮车的老人。

《西直门箭楼》——刘庆路/绘  图注:西直门箭楼主要是从玉泉山拉水的水车出入进城的必经之地。

《瑞雪迎春》——刘庆路/绘  图注:在五、六十年代北京冬天雪很多,孩子们经常在外堆雪人。

(2)“我眼中的北京城--申伟

天问《古观象台》——申伟/绘  图注:“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古代的中华,人们对天文、天象一直是审慎地关注着的,而“天之苍苍,其正色耶?”是先贤哲人的“天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豪放多情的词人的“天问”;“天命或可达?”是氓氓百姓的“天问”。是否“奉天承运”是皇家的“天问”。为了上应天象,一座皇家天文观象台终于在1442年应运而生,这就是遗存至今的北京古观象台。其建筑完整(包括台体和附属建筑群),仪器工艺精美,技术纯熟。台上陈列着气势磅礴、精美雄浑、雕刻细腻的清代八架古天文仪器,台下是优雅古朴、景致迷人的附属建筑群。在观象台的身旁,二十一世纪的新日下,是兀然屹立的现代建筑群。这种古老与现代的呼应,生成了北京独特时尚同时意蕴深厚的迷人气质。

杨柳楼台 著手成春《颐和园》——申伟/绘  图注:容纳万有是中国人的胸怀,因此,在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理念中,往往集置石、叠山、理水、莳花及诗词书画为一体,烟江远壑、柳溪渔浦,清风绝涧,寒林幽谷,桃溪苇村,禾稻稼蔷,呈现出忘俗的心灵境界。因此,虚实相间也好,因借两宜也好,总是循例自然,顺其自然,蕴藉着一种达观,一种淡泊,使园林成为入画的心灵憩园。这种格局往往是士子们“咫尺之内,观万里之遥;方寸之中,辨千里之峻”的理想物化。颐和园是一座清代皇家园林。在这里,堂皇的宫廷,水秀的江南风景,都被一山一水大笔阔写,印证了“一览天下美景的皇家江山意识”。而远处林立的高楼大厦,又把人从梦境拉回到了市声朗朗的现代时空里。

明道计功《金融街》——申伟/绘  图注:北京金融街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元大都时代的金城坊。金城坊是元世祖忽必烈大都城内所设的五十个坊之一,位于元大都城的西南角。元、明及清代初期,这里遍布银号、金坊,商贾富豪及皇亲国戚多在此地发迹生财,是繁华的商业区和金融中心。民国元年,设在这里的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其后大陆、金城、中国实业各银行,均先后设立于此,民国十年以前,各银行竟于是谋建筑,颇有作为银行街之想。”

水木湛清华《清华园》——申伟/绘  图注:清华园,1911年建校于一座清室园林。近百年来,在这座举世闻名的校园里,沉淀了许多风物故事,这里“汇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许多从这里走出的莘莘学子,在中国百年历史上书写着壮美的华章。尽管岁月如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依旧灿烂地闪烁在学子们翻开的书页上。而“水木清华”的流传,则让晋人谢混的《游西池》“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寒裳顺兰止,水木湛清华。” 一诗,格外地亲切了起来。

闲适明月雕弓《东华门·王府井》——申伟/绘  图注:王府井大街的繁华,东华门小吃的热闹……有着百年历史沉香的这条“金街”,生动地展示着老北京独有的闲适、格调与从容。

永佑《雍和宫》——申伟/绘  图注:走进雍和宫,所有的喧嚣纷扰,开始沉淀。这里是慈悲庄严,是不可抗拒的灵性,是心灵的召唤。这里是接受佛光沐浴的地方。然而,往昔的时间已经烙入这些建筑,皇家的尘世故事也依然在时光的隧道里时隐,时现。

乾坤方圆《天安门广场》——申伟/绘  图注:天安门原为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最初叫做“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清顺治八年重修而改名天安门,含“受命于天”和“安邦治民”的意思。经过580多年的沧桑岁月,天安门容颜未老,她注视着面前世界第一大广场,注视着广场上每一个重大的历史瞬间,将这些瞬间聚合起来,便是近代中国一部沉甸甸的历史。它曾经的庄严,它今日的热闹繁华…..天安门广场,就这样默默地记录着,封存着,所有的剧情。它的旁边,国家大剧院的穹顶正飘荡着新时代的歌声。

八景《银锭观山》——申伟/绘  图注:清初诗人宋荦诗云:“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写的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观山”。如果说“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组成的燕京八景里是有景无人,那么,银锭观山的这份特别的美好,则是相得之人才知其妙了。

世事流年 疏雨相过《前门》——申伟/绘  图注:“斜阳晚照,寻常巷陌,亦有市肆人家。”从元朝的苇塘到今天,前门一带,经历数百年,成了北京的商业名街之一。清代,这里曾经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摩肩接踵。珠宝店、绸布店、粮食店、杂货店、大小会馆林林总总,是当时北京最繁华的闹市区。数载风霜,前门端凝地站在那里,淡定从容,犹如一位智者,冷眼看世事变迁。

古雅《琉璃厂》——申伟/绘  图注:从清代乾隆时期开始,二百多年过去了,北京的形容面貌一直在变化,唯有这里,是隐藏着北京的文化精气神儿的地方。琉璃厂,依然是一条雕梁画栋的老街。那些古色古香的店铺,将每一个走近它的人带入了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和历史的烟云之中。

“你们必须知道,那里有一个又大又繁华的古城叫做汗八里克,用我们的话说,是大汗之国的意思。城是如此的美丽,布置的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它了。——马可.波罗”

(3)“我眼中的北京城”——赵文涛《古都新貌》


《初雪国子监》——赵文涛/绘 

《五道营记忆》——赵文涛/绘 

《午日正阳门》——赵文涛/绘 

《2011年的初雪——酒仙桥》——赵文涛/绘 

src=”http://image102.360doc.com/DownloadImg/2016/12/1919/87310896_5.jpg”>

《国家大剧院》——赵文涛/绘 

《雨后清晨》——赵文涛/绘 

《北海之春》——赵文涛/绘 

《什刹海之冬》——赵文涛/绘 

《什刹海之夜》——赵文涛/绘 

《故宫瑞雪》——元国梁/绘

《祈福》——元国梁/绘

《群宇争辉》——元国梁/绘  图注:透过雍和宫古建筑群,市区现代化高楼大厦群宇在金色夕阳光辉笼罩下再现辉煌,充分体现了一派古老而又现代化的繁荣新北京景象。

《北海之夏》——元国梁/绘

《前门春早》——元国梁/绘

“我眼中的北京城”——尚泰兴《古都新貌》

《古都新貌》——尚泰兴/绘

《碧云寺》——尚泰兴/绘

《春到京城》——尚泰兴/绘

《天安门颂》——尚泰兴/绘

《铁壁雄关》——尚泰兴/绘

(6)我眼中的北京城—方砚 (老北京市井风情)

《地安门》——方砚/绘  图注:地安门俗称后门,在中轴线上南对景山,北对鼓楼。地安门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其建制与西安门相同,与南面的天安门“天与地”相对。

《崇文门》——方砚/绘   图注:崇文门俗称哈德门,清代最大的税关高在这里。它曾是东南内城通往外城的城门要道。1901年把铁路从永定门外修到崇文门。1900年八国联军的英国军把崇文门的瓮城、闸楼和关帝庙拆除并打通瓮城的东西边的城墙火车可以通过。1968年把崇文门及其城墙全部拆除。

《永定门》——方砚/绘   图注:永定门是老北京城的南大门。老北京城的“中轴线”,是古老的北京城城市布局规划一大特色。永定门是“中轴线”的南端,到北端的钟楼全长7.8公里。老北京城城市布局均以“中轴线”为主线,又向东西两侧对称分布延伸,这在世界城市规划中绝无仅有!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也留住了北京的“根”。它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传承的一座永久的纪念碑。

《书茶馆》——方砚/绘   图注:书茶馆与戏园大同小异,老板专为卖茶,台面则由说书班子租赁。书茶馆当年八旗子弟、豪商富贾们侃大山的地方,如今老北京的书茶馆还剩几个当景点一般供着,更多的人则改“泡吧”了。

《六必居酱园》——方砚/绘   图注:六必居酱园位于大栅栏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山西赵存仁兄弟三创立的初年酿酒卖酒后来又自产自销酱菜已有400余年。六必居的酱菜制作技艺精湛,酱香浓郁,色泽鲜亮咸甜适度,脆嫩可口,且品种繁多,独具特色。是京城最具盛名,著名的酱菜园。

《剃头挑子》——方砚/绘   图注:剃头挑子前面挂着的木笼里,有个小火炉上,上面放着铜盆温着热水,留着打肥皂剃头刮脸用;另一头一个有着三个抽屉的小柜子面上开了个长方形的洞,钱便可以从洞里直接放到第一个抽屉里,下面两个抽屉分别放着剃头刀、剪子等工具。那时,剃头的师傅一进胡同就会拨打着他那像大镊子样的钢制响器叫“唤头”,听到响声大家就知道剃头的来了。如今,庙会上偶尔会有人挑着这套家伙走走秀。

《吹“糖人”》——方砚/绘   图注:吹“糖人”挑子一头是一个箱子,做好的“糖人”插在木架的两排眼儿里当样子。木箱里面有一个点着火的泥炉,用稻子皮点着以后慢慢烧,炉子上的铁勺里是熬好的土黄色的糖,就用这糖吹“糖人”。吹的“糖人”其实“一个人”也没有,都是些小老鼠、大公鸡之类的动物样子,有的边吹边捏,有的则把糖放在泥模里吹,打开泥模,吹好的“糖人”用一根小苇子棍沾点糖,小孩子就举着跑回家了。

《卖豆汁摊》——方砚/绘   老北京的豆汁儿是出了名的,即是饮料又是小吃,卖豆汁的有摆摊卖的、也有串胡同卖的。当年京城卖豆汁最有名的要数厂甸的“豆汁张”和东安市场的“豆汁何”,早年都说京城里的人爱喝豆汁儿。但也有在京城活了一辈子不爱喝豆汁儿的,且不算少数。这豆汁儿可从表面上看很像豆浆,但没豆浆浓,色儿发青,听说是做绿豆粉和团粉下脚料,再发酵后就成了豆汁儿。这豆汁喝起来发酸,还有那么一股馊味儿!听说,头一两碗你得硬着头皮灌!等你喝了几回后就能喝出“味儿”来了。大冷的天儿,你要是喝口热豆汁儿,就着油炸焦圈,再吃口辣咸菜,就觉得别有风味了。

《老北京茶摊》——方砚/绘   图注:茶摊在庙上或天桥都能看到,逛庙、会上天桥的人有的自带点干粮,或临时买点饼煎饼,拿到茶摊,要壶茶再吃干粮,这顿饭能省不少钱,就是不吃饭在茶摊也是歇脚或聊天的地方。

《三十儿晚上打灯笼》——方砚/绘   图注:腊月三十儿除了特别穷的人家,一般家庭也要给自己小孩买个灯笼,灯里有一个小腊烛,点着后,在院子里、胡同时玩耍。

《老北京市井风情》——方砚/绘

《老北京市井风情》——方砚/绘

《老北京市井风情》——方砚/绘

《老北京市井风情》——方砚/绘

《老北京市井风情》——方砚/绘

《老北京市井风情》——方砚/绘

《老北京市井风情》——方砚/绘

《老北京市井风情》——方砚/绘

《老北京市井风情》——方砚/绘

《老北京市井风情》——方砚/绘

(7)我眼中的北京城”——陈永祥《北京老街》

《朝阳门城门与箭楼》——陈永祥/绘

《广渠门》——陈永祥/绘

《东单牌楼》——陈永祥/绘

《天安门东三座门》——陈永祥/绘

《东四牌楼西大街》——陈永祥/绘

《廊坊二条店铺》——陈永祥/绘

《前门午牌楼》——陈永祥/绘

《前门火车站》——陈永祥/绘

《东便门火车站》——陈永祥/绘

《东便门》——陈永祥/绘

《东四牌楼》——陈永祥/绘

《大高玄殿前牌楼及习礼亭》——陈永祥/绘

《东岳庙琉璃牌坊》——陈永祥/绘

《四合院垂花门》——陈永祥/绘

《四合院正房》——陈永祥/绘

 

这些铅笔淡彩画的“源头”,是1950年代初期,我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舞台设计期间,为了当时创作的需要,在街头巷尾体验生活、收集素材的一些记忆。光阴荏苒,时过境迁,心里对于往昔生活的怀念却是越来越强烈。为了保留一些逝去岁月的痕迹,为了再现记忆中的故都面貌,我在10多年的时间里陆陆续续地画出了100余幅铅笔淡彩画。我不敢奢望,以这么一点儿零星的画作来表现老北京的全貌,只是希望能对自己有个交代。或许,这也算是对历史的一个交代。

老北京城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无论城垣、店铺门面、牌楼和四合院民居,均体现着中国建筑的传统风格,营造出恬静、安详的生活氛围。在当时的街道上,车辆稀少。除了公共交通工具有轨电车外,汽车很少见到,随处可见的只是自行车和人力三轮车。然而这样简单的交通工具,并未让北京市民感到出行如何不便。

值得一提的,是老城老街难以言表的味道。例如,老北京店铺特有的中国龙形象,虬龙木雕挑头,雕刻精美,造型生动;其它如雕工细致的挂檐板,油漆彩绘的木梁柱,变化多端的木质窗棱,屋顶上格式各异的朝天栏杆,古色古香的匾额等等,虽经雨打风吹,早已破旧不堪,但是浸透在里面的浓浓的北京味儿丝毫不减。那些耸立在街头巷尾的各式木结构的牌楼,以其五光十色、重重叠叠、镂空架起的斗拱而夺人眼目。这些历尽沧桑、形迹斑驳的艺术瑰宝,含蓄地诉说着当年的辉煌。

(8)“我眼中的北京城”--王继民

王继民《鸣春》

(9)我眼中的北京城”—张儒刚《老胡同的勾沉









查看原文: (分享自@新浪博客)










旧京同趣之3.jpg 
徐殿荣《旧京童趣》

旧京童趣之1.jpg 
徐殿荣《旧京童趣》

旧京同趣之2.jpg 
徐殿荣《旧京童趣》

老北京的胡同承载着我们这伙儿“50后”,现在正纷纷步入“花甲”之年的人太多的童年经历,时至今日已经是物我相化难分彼此。儿时的往事难以被岁月蒙尘、童年的乐趣至今历久弥新,在此愿将自己的那份记忆画出来与大家分享,所使用的工具是碳素铅笔、彩色美工粉笔、派克笔,画在浅色卡纸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