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也就是20号夜里是冬至夜。 因不是周末,很多人可能与寻常工作日一样,夜饭随随便便点点饥了事。认真实行减肥计划的,信奉“过午不食”古训的,也许粒米未进亦未可知。 记得去年冬至夜,我曾耍过大家一把。夜里八点敲过,老叟在朋友圈里问了一声:“冬至夜你大吃大喝了没?”嚇得有的女生要补吃夜宵,有的立即去叫外卖,全然不顾正在实行的伟大的瘦身事业,煞是好玩。 她们这样做,为来为去为了这样一句话。 上海本地人说起来是“有吃吃一夜,没吃冻一夜”。据说苏锡常一带的人们大致也这么说,但此话传到了阿拉宁波人嘴里,已经被添油加醋,“阶级斗争扩大化”了,叫做“有吃吃一冬,没吃冻一冬”。 本来一夜的郁闷变成了九十天的郁闷。 再以讹传讹,到今天,我甚至有听到被演绎成“冬至夜必须回家与家人一起吃饭,否则全家都要又冻又饿整整一个冬天”了! 吓人倒怪。 这民谚原本只是一句咏叹。 其意为,一年忙到头,依然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些人冬至夜可以定定心心吃一顿,有些人只好饿着肚子蜷缩着过一夜了。 充其量不过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民间温柔版而已。 到了当下这个“连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时代,谁又敢输在冬至夜呢?年中股票被套的也要硬硬头皮吃一顿!于是,冬至夜大吃之势愈演愈烈,人人都想迫不及待地证明自己决不属于“冻一冬”之流。 如果说,冬至夜吃的多半是形式感的话,那么从冬至,也就是从21号起,则要正式开始在吃的内容上做文章了。 关于“吃”的古老传说很多,与冬至联系得最紧密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冬令进补,还有一条就是吃膏方。 先说说冬令进补。 冬令进补,总得有个开始的日子。 中国人注重形式感,所以有良辰吉日一说。 那么,冬至日确确实实就是民间开始冬令进补的日子。 定在冬至,也与天气有关。 以前是农耕社会,冬天是冬闲,虽然要打柴甚至打猎,搞点副业挣点小钱,一般到农历冬月亦即十一月底也就结束了。 冬至以后江南也下雪,干活多有不便,因此冬至以后直到春节,这段日子是不干活的。 所以,干脆定定心心呆在家里吃点好吃的,补补身子,以利明年再干。 所以有“冬至要进补,开春打老虎”一说。 年少时在江西插队,赣地也有此说。那时好奇心重,便到处问当地山民,你们不是说,自从开山打炮修了公路,老虎都吓得逃到粤赣交界的十万大山那里去了嘛,开春哪里还有什么老虎可打。 村支书的回答很应当年的景:打老虎就是抓革命促生产的干劲啊。不过更多的山民悄悄告诉我,什么打老虎,女人就是老虎呗。 怪不得,国人介绍好吃的东西,总不忘要说一句,“这个好,壮阳。” 怪不得,很多人一想到进补,脑子里浮现的总是那细细长长的晒干了的牛鞭子。 其实,说起以前一般人家的进补,实在是寒碜得狠。 有几家人家买得起牛鞭! 买两只猪蹄膀,四只猪脚爪,放些红枣桂圆胡桃芝麻,在大砂锅里煮到透烂,凝成肉冻,就狠狠不错了。 然后每天只给当家的(即家里主要的劳动力)他一个人,吃两调羹或三调羹!化开来也只是一般盛饭的饭碗浅浅一碗而已。 女人和孩子至多能嗒嗒味道,也想每天来一碗,纯属中国梦。 对也对,只有他要打老虎嘛。 这么一大砂锅“补品”,省一点可以吃到过年,至少也要吃一个月。 平常小菜基本还都是青菜萝卜和酱小菜,哪里再有荤腥入口。酱肉腊肉咸肉都要留给过年呐。 男人就靠这么一点东西,明年去打一年的老虎,想想也惨。 怎么办? 办法总比困难多。 既然投入有限,那就在产出上做些文章。 勤俭持家也是量入为出,道理是一样一样的。 因此上,家主婆还要关照当家人,吃了那“补品”以后尽量多睡少动,连砍柴挑水也不让,因为不能出汗。 一出汗就是失津云云,进补就漏气了云云,漏气了还怎么打老虎。 所以,实行现代生活方式的男男女女完全不必再去进什么补了。你想啊,厄尔尼诺加上拉尼那,整个地球年年暖冬不去说它,你还已经养成了跑步暴走的习惯,和跑步机、练器械、做瑜珈一样,都是要出汗失津的,那还补个球! 再说,打老虎有万艾可在,比猪蹄猪脚强多了。 说到进补,不得不说一说所谓“膏方”。 中医的原理,“扶正压邪”,因此,传统“膏方”一般都是开胃为主。 以前的人,一年到头没什么好的吃过,突然吃那么大油的猪蹄猪脚,怕“滑肠”,那可比失津更糟糕。不但可惜了好食物,更没了力气打老虎。 人参也是一样,反正只是把你调理到正常状态,让你可以很好地消化很多很好的食物。 所以,光吃“膏方”,却不同时进行食补是不对的,甚至是有害的。 你想啊,你把自己的食欲调得高高的,又不给自己喂食,那多难熬。就像看“维秘大秀”,走过来时把你的性欲吊得高高的,转身走掉了,你岂不是要“朊熬八百只”! 再说,现在的男女哪里还要开胃,个个胃口好得不得了,春夏秋冬早中晚,连半夜三更都“吃得落”,就怕自己吃得太多。 那两只蹄膀四只脚爪,啥个辰光不能吃,要等到冬至日。 从这点上说,现在再吃什么“膏方”意义也不大了。 回到“有吃吃一夜”的冬至夜。 冬至夜吃什么呢? 饺子多半是北地朋友的吃法。 北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但据说北京人不吃饺子吃馄饨。 旧时北京冬至之日,各大道观有盛大法会,庆贺元始天尊诞辰。 道教认为,元始天尊象征混沌未分。 《燕京岁时记》有记载:“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 旧时我们越中,无论男子妇女,在冬至那天,人人也都要弄碗馄饨吃吃;而在夏至,则挨家挨户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 原因已不考。 而苏州人冬至吃馄饨据说与美女西施有关。 相传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吴王没胃口,西施就亲手包出一种形状像“垃圾畚箕”一样的点心献上。 吴王一口气吃了一大碗,问:“此物何名,如此鲜美?” 西施无以答之,随口应道:“混沌”。 突然想到,这西施不就是我们越人派去“潜伏”吴国姑苏的卧底嘛! 处于吴越之间的嘉兴人冬至吃“赤豆糯米饭”。 问为什么?不知道。 查找一番后,答案原来与怒触不周山的共工氏有关。 据说他儿子作恶多端,且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为害百姓。 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以驱避为由,吃起赤豆饭来。 最后,冬至夜,到哪里去“有吃吃一夜”? 当然是回家。 回什么家却大有讲究。 旧时山阴会稽人的讲究似乎有点特别。他们的冬至忌讳最多,其中一条就是“妇女不归宁”。 出了嫁的妇女务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过夜。 也对,要不然男人吃得劲道十足的只好去打野老虎了。 所以,我听说现在有许多为娘的叫成了年的女儿必须冬至夜回家吃饭,这是不是有点欠考虑了。 如果女儿已经有了男朋友,应该赶她到男朋友家去吃才是啊,省得好不容易快到手了的又要“外插花”。 一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