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隶书为什么要写成扁扁的?原来是因为……

 昵称E1yyg 2016-12-19

隶书为什么要写成扁扁的?原来是因为……

00:00 / 05:58
10.2M
重新播放
05分58秒 10.3M
0:00:00
上次观看至{$min}{$sec},正在为您续播
跳过广告
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跳过该剧广告 广告剩余: 10
【剩余 则广告】 您是尊贵的QQ会员 秒后跳过此广告
详情点击
应版权方的要求,好莱坞会员无法免除该部电视剧的广告,请您谅解!
我知道了!
分享
10广告详情

隶书作为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化的中介字体,它来源于篆书,但相对篆书在形体、结构上却有质的变化。从文字学角度看,篆书还保留着象形字的遗意,未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范围,隶书则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构,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从而使汉字结体逐渐趋于程式化、规范化、典型化,结束了古文字的结体形式,确立了两千多年来方块汉字造型。隶书为什么会形成“展横缩直”的特点?这与隶书发展各阶段中书家为求书写便易和美饰要求的主观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隶书就其发展的过程中所具有的鲜明特色来划分,可分为两大类,即在发展演化中逐步走向成熟的隶书古隶和成熟的隶书八分。所谓的“展横缩直”特征,并不能涵盖整个隶书发展中的各阶段,应当专指汉武帝时期之后成熟的隶书,即“八分”。要了解八分“展横缩直”特征的成因,必须对隶书的产生到成熟的逐步演化过程进行剖析。我认为隶书从产生到成熟的演化过程,从书家为求书写便易和主观美饰意识入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破坏篆书象形成分,形成新的正体阶段

这一阶段,隶书打破了篆书的结体,变笔画的圆转为方折,将回环缭绕的线条变成一段一段的横竖线条,逐步形成点、横、竖、捺等具有不同特征的点画。

在本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青川木牍》、《云梦睡虎地秦简》。

《青川木牍》书写的年代为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这件作品中,各字多取横势,不少字的形体、结构与篆书完全相同,但有一部分字则与汉隶相近,笔画方折,线条切割分明,用笔富有动势,笔迹清晰地表现出起笔、收笔时回锋和出锋的变化,也偶有微弱的波挑,字体为古隶。

距《青川木牍》近一百年后书写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公元前217年),同样熔篆隶于一炉,既有成熟隶书的特点,又保留着篆书的某些特征,点的运用明显增多,用笔上表现出强烈的提按意识,横画多为逆入平出,而且出现了明显的波挑,用笔在保持篆书中锋用笔时也间或出现侧锋。由于书写动作的生理性能约束,字中横画都带着一个方向倾斜,或左倾,或右倾,夸张了字的动势。

同时,存在一个直接影响隶书体势发展的特点,即字势趋横,由于横画的倾斜,其结体多呈攲侧,而又能彼此呼应,章法疏朗有致,横张与纵贯相统一,成为隶书“横向取势”的“开路先锋”。

这两件作品可以表明,继篆书之后新的正体已经产生,这一阶段,隶书的演化是因书写者为求书写便易形成的。

二、为适应书写运笔的便易,形成“蚕头雁尾”及笔画和字形横向取势发展阶段

隶书是篆书的快写演化来的,从实践中可以体会到篆书快写会造成运笔中收笔迅速,笔锋顺势弹出,使笔画右边形成雁尾。同时,下一笔的起笔因过程是从上一笔的右终回到左边起点逆入,需要180度调锋才能行笔,这个调锋稍重停顿,驻笔就会产生蚕头,用笔时若将这种笔势加以正体化,就会形成分书特有的笔法“蚕头雁尾”。

在此阶段中的代表作品是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图3)和《战国纵横家书》(图4)。

作于秦汉之交的《五十二病方》,书法横画平正、舒展、排列整齐,略有波挑,竖画常向左右两侧挑出,字形化圆为方,转折处多断开后重新起笔,形成方折。

作于公元前195年左右的《战国纵横家书》在《五十二病方》的基础上,主要横画的收笔都下顿蓄力然后略向右挑书,形成波势,左右斜下的笔画也长而婉曲,挑法更明显了,用笔的跃动感和某些笔画形式已接近分书。

从《五十二病方》和《战国纵横家书》可以体会到这一阶段古隶在用笔、点画结体上已完全脱离了篆书,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书家书写便易而为之,尤其在《战国纵横家书》中清晰地反映出为了用笔便易、协调,字势“展横缩直”的端倪,但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书家为书写便易而为之,并未有过多“美饰化”意识。

三、书家主观意识的美饰化催生字体中的主次笔阶段。主次笔的产生也因主笔的横

向取势进一步促进字形的横向取势

最初的汉字叫做“文”,“文”字具有美饰的含义,古人用它来命名汉字,说明非常注重字形的美饰效果,力求使它更富魅力,更有审美价值,这种传统千年来一直被继承发扬和光大。当然,这种主观美饰意识在隶书的发展中同样存在。隶书在经过前面两个阶段的演化后,已达到了与篆书在点画、结构上的根本不同,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美饰阶段,书家从美饰意识出发在它现有基础上加以修饰,形成了体势中更符合审美意识的主次笔画。

在此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马王堆帛书中的《阴阳五行乙篇》和《老子乙本》。

写于公元前195年左右的《阴阳五行乙篇》,从作品上看已经非常注重线条的修饰,长长短短、收收放放,每个字基本上都有一笔颀长而又波挑的笔画,表现出了当时人们追求线条变化的强烈愿望。

写于公元前195年到公元前180年之间的《老子乙本》,横画排列整齐,主要长横超过结体宽度,用力按顿后挑过,已具备蚕头雁尾的雏形,结体扁平,使横画更加显目,左右斜出的竖画尽量压缩纵向长度,向横里挑出,粗而有力,字与字之间的空白也不像以前那么拥挤,疏疏朗朗,而且字距大于行距,类似分书章法,这一切都标志着分书特征已经基本形成。

四、形成“八分”阶段,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发展,分书的主要特征已基本形成

主笔特有的横向取势和蚕头雁尾的笔法的结合已经形成与其相对应的体势。当体势发展达到成熟时,体势必然被相对规范形成的体态所约,在这一阶段,书家从美饰角度对书法所进行的整饬、定型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主观地强调和突出取势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把隶书的发展推到了顶峰,形成具有相对统一规范,具有鲜明内敛外放、左右相背、展横缩直特色的成熟的隶书八分。

本阶段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汉武帝以后所书的甘肃、内蒙古一带出土的西北汉简。

写于公元前94年的武帝《太始三年简》和写于公元前80年的《元凤元年简》,它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纵引的竖画开始压缩,左右舒展,挑法明显,演绎出撇捺的笔画形式,字形也因此由长变扁,笔画变成横细竖粗的形式。在《太始三年简》中,已可看到非常夸张的波势与挑法。

写于公元前65年的《地节五年简》和写于公元前62年的《元康四年简》及写于公元前52年的《五凤元年简》被夸张地排叠起来的横画只有当两头超过字形宽度,不受上下笔画的挤迫之后,才能加粗夸饰为蚕头雁尾,并且左右飞扬的撇捺要取横势就得尽量展开,波势挑法表现得非常舒逸完美。

写于公元前54年的《五凤四年简》和公元前46年的《初元三年简》各种笔画粗细长短,对比强烈而且和谐,分书的所有特征都已具备而且被表现得十分夸张,这反映了当时书家对新字体的求新和探索。

写于公元前32年的《建始元年简》和河北定县出土的西汉末期简书《儒家者言》(图15),已经完全具备了内敛外放,左右相背,展横缩直的成熟隶书的特征,也就是典型的分书了。

从以上的汉简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隶书在短短的六十多年时间里,文字逐步美化,形成分书的演变。

回过头来,将以上所列的全部各阶段的隶书代表作品,按年序远近综合排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隶书从萌芽到成熟的发展轨迹:

篆书快写打破篆书的结体并形成点画因运笔的便易产生隶书特有的“蚕头雁尾”笔法并初步确立字体的横向取势趋势因书家美饰化意识的客观需要形成横向取势的主笔、主笔的横向取势进一步带动字体的横向取势书家客观美饰化意识对隶书进行厘定、规范,并强调和突出取势促进隶书横向取势达到顶峰形成内敛外放、左右相背、展横缩直的相对统一的成熟的规范的隶书——八分。

综上所述,八分“展横缩直”的特点,是古人生产生活中,在“简约易成”和“力求完美”的主观意识驱动下,经过近三百年的不断演化锤炼形成的。自隶书的成熟时期到现在的两千多年里,隶书早已从日常通用的字体转变成为一种特色书法门类,但这并非意味着隶书就没有发展了,从隶书的形成路径我们依稀可以窥视到发展必须“溯本求源”的道理所在。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