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正华 散文作品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黄昏 周传雄 - 忘记
故乡的歌 /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 /响起 /故乡的面貌 /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 /仿佛雾里的 /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台湾作家席慕荣这首名为《乡愁》的诗,读一次眼角就禁不住湿润一次,尤其是在那些身在他乡、独自漂泊的月圆之夜……
乡愁如梦,梦里梦外常有乡愁。离开故乡在故乡之外的世界里漂泊太久,即便曲终离散、时过境迁,已经适应了第二故乡的生活,但在潜意识里还是难以忘掉乡愁。
常常会在匆匆忙忙为生活奔波一天之后,用他乡的水煮一壶故乡的老茶,然后在静默如初的夜里,伏案几段源自故乡的文字,这才欣然进入梦乡。
而到了梦里,又常常发现自己被乡愁拉回了故乡,回到了那些年和父老乡亲们一起栖居故乡的岁月,看到了好久都不曾再见的故乡里的人们……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很多人说,乡愁其实是有层次的:从乡村到城市成功扎根的人有乡愁,文人墨客和知识分子们有乡愁,而对于那些至今依旧游离在贫困线上的城市边缘人而言,他们愁的是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找到工作,可不可以在城市里扎根,哪有心思思念乡愁?
诚然,乡愁肯定是有层次的,不同的人对乡愁的理解、认知肯定不同,但乡愁是不分阶级、不分人群、不分国界的。每到春节临近,数以万计的中国人都在朝故乡的方向前进,这是不是乡愁?无论天涯海角,每到月圆之夜那么多国人望月思故乡,这是不是乡愁?
等等等等。乡愁自古以来就在国人的骨子里扎根,已经融入了这个民族文脉跟血液。不管是什么样的故乡,富庶也好,贫瘠也罢,它始终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生命之初的邂逅,也是一种难得缘分。
中国有句古话:“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故乡之于你我,也是母亲,她们给了我们生命和最初的成长记忆,缔造了我们的基因,洗涤了我们的灵魂,给了我们安身立命、入世出世的精神。
尽管岁月无辜,时光若曦,眼前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这一辈子像辈祖辈们那样一直留在故乡的很少很少,几乎不可能。我们的居所、工作、成长都在从事一场移动文明,跟梦境一般,总是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不停地发生变化,最后定居在哪里,都不一定。
这样以来,很多人说是我们自己把故乡弄丢了,其实故乡一直还是故乡,没有谁故意抛弃谁,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世事变化发展所致。也许我们会一直记得念叨故乡,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乡的印记和影子会越来越模糊,跟梦一样断断续续,易碎易消失。
但这无关紧要,世间很多事皆有因果。乡愁如梦,但故乡精神却源远流长、刻骨铭心,我们可以辜负故乡的孤独等待和无力呐喊,但千万不要辜负故乡赋予我们每个人的内在精神,她是茫茫夜色里的一盏明灯,始终在潜移默化中助力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