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笔画与笔势的关系

 脩心 2016-12-20


   各种书体都有其基本笔画的写法要求,但当这些基本笔画孤立起来还没有组成字的时候,还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将这些笔画在笔势的牵引下领进字的家族,成为字的一个组成部件,它原来的样子发生了变易,让它们之间遥相呼应,顾盼生情,生命的律动才在它们身上表现出来。所以,学习基本笔画不能孤立的练习,要把它放在特定的笔势中考察它的神态。否则,笔画就成了僵硬的、互不相干的墨迹。

  笔势是产生笔意的先决条件。


谈意临作品中的个人烙印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绿树叶,正如一百个读者会有一百个“哈姆莱特”。面对同一法帖,由于临写者的审美定势、艺术修养,感情积累,涉世阅历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就不可避免地在临写过程中打上自己的烙印。有同道以为意临就要惟妙惟肖,不参己意,我则认为一是不可能,二是没必要。意临是以我为主的一种临习,其主要特点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它已通过临写者的改造形成了新的艺术整体风貌,与原范本拉开了距离。在一定意义上而言,可以说是临习者的创作了。翻开古今名家大量的临作细细对照,证明了这是一条客观真理。


   事实上,古今名家作品虽然在总体上是上品,但具体到某个字或某个字的具体笔画,不一定没有美中不足。在临写过程中,把这些不足的地方适当修正一下,使之适合现代大多数人的审美习惯,是完全必要的。即便对一些完好无缺的作品,也可以经过改造赋于它新的风貌。因为临帖不是目的,临帖是练功,是吸收,最终是离开法帖独立写字。这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说“风格”

   不少同道建议我要建立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要与众不同。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曾看到不少书家甚至大家自以为风格独特,所写的作品,不论是什么文字,全都一个味。美其名曰风格,其实是习气,有的甚至是出洋相或哗众取宠。窃以为,写字应老实,所写的字,应该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定势和欣赏习惯;不同的文字内容还应有不同的外在风貌。

  风格不是故意追求的,更不是矫柔造作,故弄玄虚,是书家气质、修养、学识、情感、性格的自然反映。


接球与发笔   回想青年时代打乒乓球接对方来球,要在瞬间作出判断,并根据其来球力量的强弱、上旋、下旋、高低、正侧,采取相应的回击方式,或挡,或推,或抽,或压,或仰,或削,球拍随己左右不停,上下翻飞不止。书法用笔亦然。临帖要判断其下笔处,或正,或侧,或藏,或露,或转,或折,或方,或圆,或提,或按,或抽,或撑,或顺,或逆,以采取相应的发笔角度和动作,腕随己左右不停,笔自起自倒不止。故用笔不能平拖,平拖就没深浅轻重,就没表情意趣。


用笔


  假想用剪子把笔毫拦腰剪断了,笔肚成了个“横断面”圆圈。圆圈压在线条上移动,圆圈正中有个黑点,那是主毫,黑点周围,密密麻麻地包着些小黑点,那是副毫。大黑点是锥子,小黑点是针,它们都垂直插进纸里。圆圈沿着线条在移动,并根据线条粗细有时大有时小,还不断的转动,以确保哪个黑点始终走在线条的中线上。咦,真奇妙啊!


   锥子插进沙里,不能“哧”地一下子划过去,那样沟就填平了,要小心翼翼地左右动荡着划,这样才能让沙粒在沟两边稳固下来,边廓有毛刺,还有波纹。书法用笔同理。

“屋漏痕”是中锋用笔的比喻。是说雨水从屋檐根缓缓流下来,因墙上有灰尘,水珠要克服灰尘给它的阻力,就一股一股地下沉,于是就在墙上留下了清晰的痕迹。这个现象启发了古代书家的灵感,就拿它来比喻中锋。


学习书法要善于把自己带入角色

   书家临习碑帖总爱写 与自己的气质及审美倾向相一致的东西,与自己的爱好不合的就很难 进入角色,这在学习渠道上就有了局限。所以书家要学会变换自己的身份,善于把自己置身于与个人喜好不一样的时空和状态,做另一种书家,写另一种线条。比如,你本来不是和尚道士,可你要临习他们的法帖,此刻,你就把自己当成和尚道士,进入他们的内心,窥探他们的灵魂。不仅如此,你还要设身处地、身临其境般地进入所写文字内容的规定氛围,调动感官,酝酿情绪,写完了以后还迟迟不能从里面走回来。

  让夫人和儿女们看我的草书临作《梓人传》,都说不是我写的,说我写不这么好,我也纳闷,后来我明白了,看的时候是我,写的时候我是饶介。


说“笔意”


   不论临帖还是创作,脑海里一定要树立“笔意”这个概念。它包括12个字,即“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称、巧”。不仅要树立,还要自觉地在笔下表现出来。

   怎样表现呢?

   写“横”(就是“平”)的时侯要有起伏,起带有纵的意味,伏则依然回到横的走向中,要不断的一纵一横的行笔,这样形成的横,就会“纵横有象”,呈现出鱼鳞、阵云的鲜活意味。正所谓“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

   写“纵”(就是“直、竖”)时不要写得太直,直则缺少力度,要张弛有致,一纵一勒的行驶笔毫,纵是放松些,勒是收紧些,这样写出的竖,就在不直中达到了直的效果。

  “均”就是笔画之间的空隙,古人有“间不容光”之说,意思是指点画与点画之间的空间距离要在不均中达到均的效果,各得其所,连一点光亮都插不进去。此稳准地步,非积功纯熟才能达到。

  “密”就是特指点画与点画相衔接的地方,两画连接,既要连得住,又要脱得开,必须以用力较实的“筑锋”把笔画“焊接”起来,不让它们疏松。感觉似断实连,似连实断。

  “锋”就是笔画的末尾,即收笔处,要用锋收笔,力求劲健,不能拖沓。

  “力”就是指字的骨体、骨力。要想字有骨力,要善于用“微带侧式”举动轻快的动作行笔。

  “轻”指字的曲折处,强调要在勾笔转角的地方,把笔锋提得站起来但不离纸面,然后在按笔的一瞬间使笔锋由左向右再折而下行,这时触纸笔面也变换了。此为折锋,折则有力。正所谓“转笔宜左右回顾,不使节目孤露”,只有“轻”才能不露痕迹。

   “决”特指撇笔(即掠笔)的牵制,须用“挫锋”,即按笔后稍提,微离按处,再折而往左下撇出,主张险峻,行笔略轻而快,不迟疑,决然走笔。

  “补”就是指对字的结构点画一旦出现不当不足的地方,就临时以别的点画在一旁进行“补救”。其难度在“不足”不好预料,旁救又不能提前预计,关键是平常学习各种法书时,细心观察,心中有底,才能即兴给予正确补救。

  “损”指笔不到意到,正所谓“笔短趣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对笔画合宜的减损,必是意足的点画,只有经过一番苦练,疾涩兼用,纵收自如,才能做得到。

  “巧”就是对字的布置,主张下笔前预先想好字形的安排,要在平稳的基础上求其变化,“意外生体,另有异势”。

  “称”指字的大小,主张大小相称,大字要紧凑,小字应宽展,使之“兼令茂密”。

   这十二个字,建议大家要烂熟于心,不仅会背诵,能讲解,还要能演示出来。坚持练下去,就会提高书艺水平。


点查看原文链接》》》典典书画艺术社交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