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天讲爱心,理性是不是也该长成大人了?

 凌寒留香之腊梅 2016-12-20

2016-11-30 

所谓生活的抉择,无非是选择要在一场古典悲剧里演一个执迷不悔的小丑,或是在一出肥皂剧里演一个愚蠢的没有悬念的英雄。


互联网公益能走多远?

大概是微信圈最火的文章这两天诞生了,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


有人说,罗尔卖文为女儿在微信筹款开启了公益的新模式,值得鼓励,的确,我们见过轻松筹,各种筹款,但微信公众号开赞赏捐助还真是第一次见。然而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违反规则的事情。

各大写作平台慢慢都开放了赞赏功能,这是什么意思呢?文章首先需要进行原创声明:


而现在很多人的文章,就是图片、记录的兑水文,甚至连整理的功夫都没有,原创程度几乎没有,他们根本不该被归入“原创文章”,这里不再具体讨论。

然后才能开启赞赏,但在开启这个功能之前一般都会有这样的须知:


赞赏仅仅且只能是对作者的原创文章的自愿赠予,是“卖文”。

而不能附加说明这是为了公益、筹款等。利用公众平台的赞赏求得捐助,本身就是违反规则的,更不要说什么小铜人拐弯抹角的转发即捐助一元。

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们会有这样的设计,平台没有能力鉴别众筹事件的真假,以及即便是真,众筹之后会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众筹金额,实际花费等等,都必须有一个妥善的交代,所以这种事的确应该交给更规范性的体系去运作。

但即便是看起来更为专业点的“轻松筹”,同样也在透支着互联网爱心,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多的大病众筹链接,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亲人得了某某大病,请各位爱心人士发发善心。可能以前没有互联网,很多事情我们无从得知,所以突然多了那么多也情有可原,平台仅仅提供着一个病历说明(我阴暗地想他们同样可以被造假),存在着达到筹款金额继续接受捐赠等等情况,至于为什么要筹多少万元,它们最终花在那里,我们无从得知,甚至没有兴趣去一直追踪。


更值得商榷的是,互联网众筹本身就意味着将一大部分更需要帮助的人排除在外。或者说,弱势群体利用不了它的效力。

夏天去见一个老朋友,她的弟媳妇患了恶性肿瘤,那是我连番收到她轻松筹帮转发的消息,得以当面询问一番,她只是无奈地讲:“我看活不成了。”而轻松筹的20万目标金额,靠朋友亲人转发,最终只收获了不到三万元,病人状态也很久没再更新了。我不敢揣测,也不好询问 。


还依然记得多年前我的一个侄子患了白血病,父母两人带着他天南海北的跑。那时候我也小,他们自然也不是在互联网上混迹的人,所以根本没想到寻求媒体、互联网的帮助,就那样不停地砸钱,几年下来一个本来还不错的家境彻底被掏空了,但这仍然无法阻止孩子离去的命运。

即便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想这样的家庭依然不在少数,就好像经常见到的校园募捐,患病家长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请求全校学生给一点帮助,捐个几块钱。他们被排除在公共话语环境之外,很难在公众视野掀起任何波澜,那才是真正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像我侄子的父母最后再无法扛下去的时候,能做的仅仅剩下了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但这个完全不是:


来自某视频对罗尔采访的截图

微辣:网上说你在深圳和东莞有三套房?罗尔:这个房子的话,现在还没有把它搞清楚

微辣:这是什么意思啊,没听懂

罗尔:房产证还没有

而罗尔自己也提到不肯求助于腾讯公益等,是出于自己还有一辆破车等等。

话语即权力。

能出现在你面前的弱势,其实都说明他们还没那么弱。逻辑在这里变成了: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社会救助体系,谁会做营销、话语权大,文笔好,谁就能得到帮助,以后寻求互联网帮助时,更重要的或者说唯一的捐助依据如治疗预算、疾病情况、家境如何真的不是重要的问题了,而是文笔、传播路径。我那穷苦的父老乡亲再碰到这种事,显然不可能折腾出一篇篇爆文,那还真就是贱人贱命,对弱者的帮助变成对强者的补贴了。

在罗尔《我承认,我被钱砸晕了头》这篇文章里,已经提到了各种潮水般的捐助的种种问题,但罗尔还是半推半就地继续接受赞赏。而小铜人那个宗教性质的煽动性标题,奇怪的规定,都让这场捐助变味。

摆在罗尔这位父亲面前的巨额和种种爆料已然成为问题,这种不经任何规范的捐助模式如果不加监管,想必会雨后春笋般涌现,到时候这种微信公众文链接遍地的朋友圈,我们还会不会如此出手阔绰?而只需爆出一两起含有虚假成分的诈捐事件,就足以将整个互助模式彻底瓦解。

远去的公益,长不大的朋友圈

我觉得需要给朋友圈点一个大大的赞:前1小时是对热点事件的跟风起哄,1个小时之后就是跟风质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健康成长模式,而且两种画风可以兼容并包,互不干扰。这边有朋友刚发了一句:转发的都长点心吧!紧接着一位朋友转发了某链接附加评论:帮帮他!


这尴尬的画面比比皆是

嗯,这感人的一面又在今天频频上演,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每次热点面前的立场并不总是明确的,起哄派下一次变成了质疑派,这样来回循环。

毕竟孰能无过,我们也几乎得知:因为闭环的微信设计,大多数人没有舆论场揭示真相、没有意见领袖做出引领时,是多么喜欢自我感动。

“孩子是可怜的”,“能救人就行”、“太聪明也不好”,面对捐助事业,这种近乎政治正确的话语会罩在每个人的头上,质疑就是没有爱心,而随手转发便又能即刻获得心理满足。


被圈住的话,极端矛盾,荒诞,但读者似乎视而不见

但整个事件最让人无法理解的便是,在发起人都说明暂停接受捐助,金额已经逾百万的时候,他们为何依然如一排排机器一样随手转发着相关链接,他们抒发的到底还是爱心吗?


在这之后,一波波的扒皮又开始了,对人性的揭露,和歌颂人性的伟大,是同等喜闻乐见的内容。这一切想必早已无关公益、无关理性,变成了朋友圈里一次又一次的空洞的、毫无长进的虚假热闹。


扒皮吧

每次大灾大难之时,官媒微博总是煽情的场面多于救灾数据是有道理的,因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死一个人是一个有名字的人,死30万人只能是个数字。”人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感性动物。

互联网公益之所以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大多数人看到眼前的苦难可能会犯恶心,但对远方的、可以廉价参与的、被公开化的苦难总怀有上帝一般的悲悯,以至于他们才不会到没人的角落献出没人关注的爱心,以至于他们才不管受助人的金额可能早已足够,还是要献爱心。

罗尔卖文为女儿在微信筹款,我一点都不怀疑父亲罗尔救女心切的初衷,不怀疑大多数网友仅仅是出于同情、爱心本身,这都是真正的“人性使然”。

但在严重泛滥的爱心的狂轰滥炸下,种种行为都变了味道,P2P更像是在炒作营销、对于罗尔也有了种种负面爆料,很多人看着一些真真假假的爆料,似乎是喜闻乐见般地看到事情进展到这般,又开始悲观地为人性的肮脏作注解:全TM是套路啊!

既然人性那么廉价,那么不可信,为什么还要凭着你的人性行事呢?

别什么都往人性上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