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赏析

 格物方可致知 2016-12-20

王熙凤:大管家的悲哀

2016-12-17 红楼梦赏析

王熙凤判词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红学前辈王昆仑有云: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古典小说中,很少有王熙凤般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

她是那样强大,荣国府偌大家业,事无巨细都能井井有条;她是那样明艳,无论怎样的场合,只要有她在,处处都是欢声笑语;她是那样机变,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可她那又是那样的狠辣,步步为营,坑死了贾瑞,逼死了尤二姐。

曹公神来之笔,他的笔下,从没有绝对的善恶。他是那样悲悯,一部红楼,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有那样多的可怜,那样多的不易。

凤姐之所以让人悲悯,不在于她最后悲惨的结局,而是这样一个精明强干的女强人,偏偏生于这样大厦将倾的末世。就如同太虚幻境里,她的卷轴上所画的:骄傲美丽的金凤,偏偏立在一座冰山上,无论她怎样努力,纵使她百般要强,熬尽一生心血,最终却是一场虚空。

凤姐的出场,就是那样如火如荼,让人目不暇接: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她通身戴着最名贵辉煌的首饰,穿着色彩最鲜艳的衣裙,带着威严的笑容,让我们看见她金碧辉煌背后权势煊赫,富贵泼天,笑里藏刀和虚荣贪婪。

见了黛玉,仅仅三言两语,就能让我们看出这个女子的逢迎机变: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第一句便夸黛玉的标致美丽,而第二句则称赞则实在是高明了。黛玉的“气派”不像是贾母的外孙女,而在古人的思维中,相比外孙女,孙女是自家的孩子,血缘上要更亲密,而黛玉这样卓然的气度传承自谁呢?

是贾母。这样一来,凤姐不仅仅称赞了黛玉,更是同时赞美了贾母。而贾母有没有嫡亲的孙女呢?自然是有的,正是在场的迎探惜三艳,这样优秀的黛玉,与贾母嫡亲的孙女相似,这不也正变相的赞美了贾府三艳吗?

如果说此次仅仅是凤姐的牛刀小试,那么协理宁国府,就意味着凤姐的权力已经到达顶峰,不仅让“合族称叹”,更是让“琏二奶奶”的威名在两府中一炮打响,一时间风头无两。

只是,这样厉害的凤姐,真的像她表面看起来那样风光无限吗?她又是否有难以启齿的苦衷呢?

早在第二回,冷子兴就已经阐明了贾府“内囊尽上来”的事实,也就是说,贾府的钱袋子其实早就被掏空了。而为什么说冷子兴说的是可信的呢?因为身为古董商的冷子兴,对世家大族的兴衰总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

如果哪个家族的古董外流,那就说明这个家族的金钱上早就不能支持,开始靠变卖古董维持表面的体面。而贾府,在全书开篇处,就已经显露出这样的颓势,况且之后,还有元春省亲这样巨额的花销,根本就入不敷出,捉襟见肘。

而身为荣国府的大管家,对这样尴尬的处境,凤姐是心知肚明的。正像只是她的身份和性格,只能尽其所能的将荣国府的体面维持下去,她不能和任何人讲她心中的担忧和无奈,更不能向示弱。

年轻的凤姐,要独自面对各种难缠的敌人。五十五回,凤姐的心腹平儿就曾对那些管家娘子感叹:你们素日那眼里没人,心术厉害。我这几年难道还不知道?二奶奶若是略差一点儿的,早被你们这些奶奶治倒了。饶这么着,得一点巧儿还要难她一难。所以,凤姐除了强势,别无选择。

她年纪轻轻,就要与那些厉害的管家娘子较量,所以她不得不采取雷厉风行的手段,所以不知道有多少人背地里恨她,寻到她的错处,正如凤姐自己说的:“骑上虎背,虽然看破些,一时也难放宽。”

这就是一个死循环:如果凤姐想要维护自己的地位,就必须要拥有更稳固的权力,而在鱼龙混杂的势力中,想拥有权力,就必须更加铁腕。可是这样一来就会有更多人恨她,为了抵御那些仇恨,她必须重新集权。

因此她一直想努力塑造一个优秀管家的形象,必须让所有人,尤其是贾母王夫人觉得,荣国府在她的管理下,是井井有条而欣欣向荣的。所以凤姐一直在做两件事:省钱和赚钱。竭尽全力的省钱,不择手段的赚钱。

而凤姐的节省,既不能从贾母王夫人处开刀,也不能苛待了兄弟姊妹。还要努力维持表面的空架子,所以只能从仆人们身上省钱,虽然凤姐也明白:“省多了,家下人抱怨刻薄。”

但是不久的将来,摆在她面前的,不仅有几个姑娘少爷的婚姻大事,更有贾母的丧事,这些都是花钱的大宗事项。她别无他法,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

点击播放GIF/347K

因此就连贾琏的小厮兴儿都抱怨:他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人敢拦他。又恨不得把银子钱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他会过日子,殊不知苦了下人,他讨好儿。

这些在贾府讨生活的仆人自然不会也不能体会荣国府花团锦簇背后的破败和凤姐的苦衷,他们必须要接受的结果就是赚不到钱了,而这样一笔账,自然要算到管家凤姐的头上。凤姐的节流之路,注定是一个无法解决的死命题。

除了省钱,凤姐赚钱的路子来的更要极端:放高利贷。

而高利贷,压榨的都是无数劳苦大众的血泪,因为印子钱逼死人命的比比皆是。这样的行为,无论是从道德或者法律层面,都是不可原谅的。更何况这样显赫的贵族,怎么会容忍这样泼皮无赖才能做出的腌臜事情。

凤姐自然不可能不知道放高利贷可能招致的严重后果,否则也不会把这样的事交给自己最心腹的旺儿夫妇经办,可是为何她会这样不择手段,铤而走险呢?

七十二回,心力交瘁的王熙凤对自己的陪嫁旺儿媳妇说了衷肠话:

我也是一场痴心白使了。我真个的还等钱作什么,不过为的是日用出的多,进的少。这屋里有的没的,我和你姑爷一月的月钱,再上四个丫头的月钱,通共一二十两银子,还不够三五天的使用呢。若不是我千凑万挪的,早不知道到什么破窑里去了。如今倒落了一个放帐破落户的名儿。

书中很多细节告诉我们,贾府绝大部分的经济来源是田产的地租,而在连年歉收的前提下,能落到人头上的银子就更少。而在没有经商等其他收入来源的前提下,又要维持光鲜亮丽的面子,王熙凤和贾琏的入不敷出是显而易见的。

凤姐之所以敢说自己“不用等钱”,最大的底气,大概就是她的嫁妆。这样一笔嫁妆,是要保证她一辈子的生活的。嫁妆的内容可能有金银首饰,绫罗绸缎,田庄地产,甚至是玻璃炕屏这样珍贵的摆件。但是这些再值钱,也是不能拿出去卖的。

如果荣国府的当家少奶奶连自己的陪嫁都要一一变卖,岂不是整个贾府门楣扫地?况且这些东西也堵不住那么巨大的亏空。坐吃山空,始终不是长久之计。对于凤姐来说,最快捷最隐秘的办法,就是高利贷。

只是世上又哪里有不透风的墙?待到凤姐东窗事发之际,放高利贷的行径将成为她最致命的过错之一。我不想从道德上为王熙凤辩白,只是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女强人无奈的末路。

凤姐的末路,又何尝不是贾府的末路?正像是太虚幻境中〔聪明累〕曲子所唱: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凤姐要强半生,终究只是末世之下的一个牺牲品罢了。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