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不识字》是薛巍的读书笔记集。 薛巍,笔名贝小戎(这个笔名很有趣,三个字可以变成两个字,即小贼),是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200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我读贝小戎博客的时候,他还是个刚刚毕业的年轻人。不过,他学识特别渊博,读的书包罗万象,让人佩服得不行。我通过他的博客,知道了不少稀奇古怪的知识。他的文章,字里行间满溢着学问,文字风趣幽默,没有丝毫炫耀或讽刺,令人感觉特别舒服。年轻,有才,不得瑟,由此推测他情商应该很高。 2008年,小贝出了一本书,就是《西风不识字》。 这本书是他阅读了几乎所有21世纪初西方最畅销书籍所做的读书笔记。在作者的笔下,每本书都像幽灵般展示了它富有魔力的一面,在信息与观念这两个向度上给人以极大的满足。 如果谁想用最短的时间来了解那几年畅销西方的书籍,《西风不识字》无疑是他最佳的阅读指南。 比如 《第22条军规》。因为这本书,“CATCH 22”已被收入英文字典,意思是“难以逾越的障碍,无法摆脱的困境,左右为难的情况,事与愿违的做法”。但是,你知道为何恰恰是第22条军规而不是其他吗? 小贝在《西风不识字》为你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初,作者约瑟夫.海勒想把他的小说叫做《第18条军规》,因为海勒是犹太人的后裔,在希伯来语中,每一个词都对应一个数,18对应的词是het-yud,即“生命”之意。海勒可能是想阐述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难以逾越的障碍、无法摆脱的困境、左右为难、以及事与愿违。 但在此之前,利昂.乌里斯出版的一本战争小说名为《米拉路18号》。于是海勒决定换个数字,他选了11。1960年,随着电影《11罗汉》的上映,11又被否定了。后来海勒的编辑罗伯特觉得22更有趣,重复出现的2还可以表示小说里数次出现的人物角色互换,于是这本书1961年出版时被定名为《第22条军规》,接着它就火了。 小贝说,脏话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但鲜有语言学家对它加以研究。长期以来,脏字在词典里也查不到。 曾有语言学家研究过:不曾有任何民族只因国家禁止就能放弃咒骂的习惯。墨索里尼就曾推动过消灭脏话的运动。作为一个可以掌握他人生死的独裁者,对此依然没有任何有效的办法。习惯的力量可见一斑。 当然,说脏话并不是你我市井小民的专利,就连英国女王也有说脏话的冲动。 1992年,英国王室有许多见不得人的事被曝光:婚外情,自杀传闻等等。女王发表圣诞演说时承认那一年过得很糟糕,于是她说那是“annus horribilis”(可怕的一年),改自“annus mirabilis”(奇迹之年)。拉丁语中“annus”跟英文中“anus”(肛门)很接近。这是女王在无损尊严的前提下,所能说出的最接近咒骂的话,既宣泄了情绪,也保住了王室贵族的腔调。 看这段时想起我的一个同事。是个上海美女,人也文艺得不行。她有个特别奇葩的习惯:不管见到谁,总要先学一句那人家乡的骂人话。她逼着我也教她一句。我是个特别老实的孩纸,苦思冥想了很久,才想起中学几何老师上课时经常使用的bkd,就把这句教给她,应付了她的死缠烂打。各位不明白的同学,请自行询问身边的天津土著。 小贝又说,一个澳大利亚人和他妻子通过长时间研究身体语言,出了本书,叫《身体语言终极手册:人类动作中隐藏的秘密》。 举个例子:一位教务处主任眯着眼睛、摊开双手跟一位家长说话。摊开手掌是一个猴子和猩猩也会使用的古老动作,说明自己手里或者手臂下没藏东西,这表示真诚和没有敌意。如果你抬起手掌跟听众说话,他们不仅会记住你讲话内容的40%,还会喜欢上你。但这位主任如果眯着眼,那就不是友好的表现了。因为大型哺乳动物在发起进攻之前都会眯小眼睛。所以,我猜测这位眯着眼睛、摊开双手和学生家长谈话的教务处主任,应该是笑里藏刀吧? 小贝截取了美国女作家玛丽林.约翰逊《先上讣告,再上天堂》中的一段,让我感触颇深。她说:讣告的内容其实并非死亡,虽然它们是由死亡而引发的,但内容却是生活。它们充满了生气。好的讣告如雪天凛冽纯净的空气般醉人,像是眼科医生放在你眼前的镜片,让世间的一切骤然清晰起来。 这让我想起中国有个成语,叫“盖棺定论”。这个“论”与讣告类似,都是活人对死人的评价。为了这个“论”,为了“身后名”,人们不能无所顾忌,肆意妄为,否则“眼科医生的镜片”会毫不留情地将之展示给世人。 谈论死亡,并非是因为绝望,而是在向死而生的路上能够更从容一点,哪怕只是一点。 这本书里,还提到了《在路上》。被这本书吸引的人,多是因为主人公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那种对事业和家庭不管不顾的态度等等。 但其实,《在路上》的主人公之所以马不停蹄地从一个城市赶到另外一个城市,是因为他们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而不得。一次次想稳定,一次次希望破灭,于是不得不重新启程,奔赴下一个城市。为了理想中安稳舒适的生活,甚至都没有时间追求路上遇到的姑娘。 十多年前我慕名阅读《在路上》,老实说,并不觉得很好。现在想想,可能是那时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还太少,这种在路上、在车上的生活离我们太远。完全无从想象那样的生活,当然不会有什么切身感受了。如果现在重新来读这本书,可能会更有感触吧? 读《西风不识字》,找到和作者惺惺相惜的感觉。虽然我们不曾谋面,估计这辈子也不会有见面的机会,但我仍与他神交,“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推荐大家读读这本《西风不识字》。希望所有人,能够像小贝那样,通过读书和读更多的书,变得更加平和、谦逊。 作者简介:Wendy,理工女。好读闲书,不求甚解。一张严肃脸,一颗逗比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