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子关系:孩子为什么和你对着干?

 轻风的起点 2016-12-20


作者/姚瑶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3:43 画蛇添足 来自初心客厅心理疏导平台



英文里面有一种说法叫terrible 2(可怕的2岁),就是根据父母的观察,孩子差不多从2岁左右开始进入比较自我,不那么听话,动不动就和大人对着干的阶段。



比如明明说好再讲最后一个故事就乖乖睡觉,可是妈妈口干舌燥地讲完了,孩子还是不依不饶,要求再来一个;



比如明明再三警告过孩子,阳台栏杆不能攀爬,电源插头不能触摸等等,可是冷不防还是在现场抓到,吓出父母一身冷汗。



最最可怕的是,父母将要面对的绝不仅仅是terrible 2,还有terrible 3,terrible 4……总之养个孩子就是terrible  all。








那么这可怕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透露出什么信息呢?



01

孩子通过“对着干”探索行为的边界


孩子自从发现了自我是独立的个体后,就开始不断地主动与外界环境发生联系。他通过品尝、攀爬、奔跑、跳跃、哭泣、吵闹……



用尽自己所有的方法和力量以便更加充分地了解周遭,这是生的本能。



但他的经验还不足以让他了解世界是有许多规则的:比如物品有危险和安全之分,行为有允许和禁止之别。知晓这一切都要靠探索边界来完成。



当孩子探索到危险和禁止的那个部分,在孩子那里是填充自己的经验库。



比如孩子在安静图书馆吵闹,被其他人嫌弃,被父母呵斥后,他才获得应该在图书馆保持安静的经验。



但是如果父母习惯了规则而又无法同理地对待孩子,就会把许多探索的行动误解为有意对着干。






最常让父母感到生气的是自己明明事先告诉过小孩不可以的事,为什么他偏要做?



所谓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光靠说教是教不好孩子的。因为孩子生活经验有限,记不住父母那么多的不可以到底应该和哪些情境相对应。



三者之中,效果最好的是境教,也就是让孩子在具体的环境中真实体验,依靠探索的力量来理解现实。



只有亲自探索过的事情才能触发足够强度的情绪记忆,使孩子可以毫不费力地把指令和现实联系起来。





02

“对着干”是孩子试错的结果


发展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如下实验:


研究者拿着一辆模型汽车在墙上滑行给8,9个月大的婴儿看。当实验者手放开而汽车没有掉下时(车身附有磁铁),婴儿眼睛睁得很大,一直看,可见他已经知道一个物体不可能自己悬在空中,眼前的这辆没有掉下来,就很奇怪。于是他会爬过去,把汽车拿起来看。再模仿大人的样子,自己试试会不会掉。



小孩子的这一连串行为。从观察到预测到设计实验亲自体验到评估结果再把从结果获得的知识存入经验库,本质上与科学家的实验流程几乎一致。



所以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科学家得出可靠的结论需要在实验室不厌其烦地试错,经历排除错的,找到对的过程。



孩子为了更新认知,获得技能也需要在生活现场不断试错。“对着干”只是试错的结果。








当我们了解到“对着干”现象背后的实质,就会更加同理地面对熊孩子们,也能更有效地处理问题。提供几条建议给父母们参考。



01

重新评估可以和不可以的事


当孩子表现出“对着干”的状态时,父母需要重新评估对孩子来说到底什么是可以的事,什么是不可以的事。



做评判性思考很有用。父母可以试着问自己两个问题:

so  what?——万一做了,会怎么样呢?也许其实也不会怎么样。

why so?——为什么一定要像父母说的这样?也许像孩子说的那样更好呢?



这样做的好处是不让习惯性思维牵制自己。



有些事情是不可以的,比如攀爬阳台栏杆这类涉及人身安全的事。那么父母首先要做的不是说教,而是排除显而易见的隐患,做好防护措施。同时也要大声说不可以,引起孩子的恐惧,确认危险的边界。



有些事情就未必不可以了,比如孩子在画画敏感期,很喜欢在墙上创作。维持墙壁洁白真的是必须的么?也许启发孩子的艺术头脑更加重要。



所以不妨想出一些折中的办法:专门在家里某处设置一面艺术墙,大家都可以在那里随心所欲地创作。想想这一类的事情还有哪些吧。






02

给与孩子试错的机会


我们的父母总是对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表现的太过惊慌。


一再阻止孩子试错,比如孩子想尝试自己吃饭,父母会说你还小,等下吃得乱七八糟;

孩子鞋子穿反了,等不及他感受一下小小的错误,要求他立刻换好或者干脆自己动手帮他换好。



在繁体字中,学习的学是这样写的:學。中间包含了两个表示错误的叉叉。



我看到这个字,立刻感受到古人具备着多么高的智慧,他们对学习的本质有着多么深刻的理解。这个字告诉我们错误不是学习的对立面,而是学习本身。



试过错的动作,才会获得对的方法。给孩子试错的机会,就是对他们学习最大的助益。






03

戒掉打骂,教会孩子自律


我自己带小孩,奉行不打骂少吼叫的准则。少吼叫是出于对父母的人性关怀。



不是一做上父母就变成圣人的,父母也有怒不可遏的时候,一味的克制不现实也没必要。但我确实从不打小孩。



不打人的逻辑也不是什么大道理。而是我觉得一点小事就需要靠打骂,以后真的发生大一点的事要怎么办呢?



为了防止黔驴技穷,给自己一条退路,我选择大部分的时候很宽容,这样做的好处是,我稍微严厉一点,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做了不好的事,赶快收敛,反而不需要吼叫。



打骂吼叫无法持续起效,是因为这是依靠父母单方面的力量。而更好的方法是动用孩子内在的自律机制。



孩子是最愿意遵守规则的,因为有规则的世界更简单有序和安全。但前提是让孩子从内心赞同规则,而不只是表面服从。






制定规则的时候,大家很正式地开会,让孩子在父母的协助下,把规则说出来。比如在我家,看电视这件事我们开过会。最后本着尊重和协商的原则,孩子说出了看一天,不看一天,每次短的动画片看两集,长的看一集这个规则。



他愿意我们陪着看,我和爸爸就陪着看一看,不愿意,我们就会在他看电视时忙自己的事,绝对不打扰他,以示尊重。



他看完很开心的自己关机。第一次稍微表扬下,后面当成一件很普通的事来处理,孩子慢慢认为关于看电视的自律是一桩快乐的小事。



孩子与父母“对着干”的现象,是为人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必然要面对和遭遇的经历,因为那是成长赋予孩子的权利。

 


与其抱怨老天怎么不送给自己一个万事如意的孩子,奚落小孩怎么不能像隔壁家的谁谁谁聪明伶俐,乖巧懂事,还不如透过“对着干”的现象找寻每个孩子内在的驱动力和真实的需要,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和贴近人性的策略。

 


世界上本没有“对着干”的孩子,关键是父母们愿不愿意费点力气去聆听他们,看懂他们!



『今夜互动』



孩子在什么事情上和你对着干过?






※作者:姚瑶,初心客厅专栏作者。悦读特邀作者,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专栏作者,浙江某高校护理老师,获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心理学,教育学终身学习者,专注于亲子,情感,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写作。文章见于多家百万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