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起

 laoxuesheng 2016-12-20

    白起,也叫公孙起,号称“人屠”,战国四名将之一(其他三人分别是王翦、廉颇、李牧),他是中国历史上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歼灭战大师。
生平简介
    白起(公元前331~前257),战国时秦国名将。又称公孙起。郿(今陕西眉县东)人。
    秦国,原本是地处西陲的一个小国,秦孝公时用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家富强的基础。尔后,不断向外发展势力,国力强盛。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因与秦相魏冉相善,受冉举荐,被任为左庶长
    十四年,白起为左更,破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东南龙门),斩首二十四万,迁为国尉。次年,升为大良造。
    二十八年,白起攻楚,拔鄢(今湖北宜城东南)等数城。
    次年,拔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因此设置南郡,楚被迫东徙都于陈(今河南淮阳),白起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三十四年,白起击破赵、魏联军于华阳(今河南郑州南),斩首十五万。
    四十七年,长平之战,白起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余万。战后,白起主张乘胜进军,攻破赵国,但因秦相范雎妒其大功,终许韩、赵割地求和而罢兵。白起因此与范雎有隙。
    四十九年,秦发兵围邯郸失利,秦王亲命白起出任围邯郸的主将。白起认为前时未能乘长平之胜围赵,致失战机,此次围邯郸必无功而败,遂托病不行。
    后秦昭王与范雎罢免白起为士伍,并强令他迁出咸阳。白起行至杜邮(今陕西咸阳东北)受秦王之迫自杀。

 

    让我们来看看白起的杰作吧。


一、伊阙之战
1,战法:避实击虚,各个击破。
2,经过:
    周赧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4年),秦左庶长白起率军夺占韩地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并继续向韩、魏进攻。韩、魏以公孙喜为主将,率联军24万进据伊阙迎击。
    伊阙为韩、魏门户,两山对峙, 伊水流其间,望之若阙,地势险要。当时秦军兵力不及联军一半,且联军已据险扼守,呈对峙态势。
    次年,升任左更的白起,针对韩、魏两军互相观望,不愿当先出击的弱点,以少量兵力钳制联军的主力韩军,以主力猛攻较弱的魏军。魏军无备,仓促应战,迅即惨败。韩军震慑,且翼侧暴露,遭秦军夹击,溃败而逃。白起乘胜挥师追击,全歼韩魏联军,俘公孙喜,攻占伊阙,夺取五城。
3,结果及影响:
    全歼韩魏联军于伊阙(今河南洛阳龙门),斩获首级二十四万,俘大将公孙喜、攻陷五座城池。又渡黄河攻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的土地。
    韩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也因此战的胜利以不可抗拒之势向中原扩展,白起因功晋升为国尉。


二、鄢郢之战:
1,战法:选择最佳出兵时机和进军路线,取得攻楚的战略主动。孤军客战楚境,期于死地求生,集中使用兵力,务在速决,击楚要害,终收破楚之效。乘楚王城池不修,边备废弛之机,采取掏心战术,直捣楚国统治中心地区,连续进攻深入楚境,攻拔楚都郢。在攻打鄢时采取的决水攻城的战术。
2,经过:
    秦昭王时,秦的东向拓展主要分三路:
    中路已破韩,取其重镇宛(今河南南阳)、邓(今孟县西),攻取魏61城,并迫韩、魏各纳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河东(今山西西南部)之地;
    北路与诸侯合纵破齐;夺赵之蔺(今离石西)、光狼(今高平西);
    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南路派司马错出巴、蜀攻取楚黔中(今湖南西部及贵州东北部),迫楚割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但地广人众的楚国仍是秦东进的隐患。
    次年,秦首先通过外交途径孤立楚国,秦昭王与赵惠文王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结好赵国,以解除攻楚时来自北侧的威胁。随即命白起率军数万攻楚。
    此时,楚国虽地方千里,兵力甚众,但楚顷襄王昏庸,佞臣当权,内政腐败,民心涣散,守备松弛。自怀王时起,楚、秦交战多以秦胜楚败告终,楚人久畏秦之声威。
    白起决定长驱入楚,直捣腹心,给楚以毁灭性打击。经周密策划,选择经由蓝田(今陕西蓝田西),过商(今丹凤)地,经丹水流域出武关(今商南东南),再顺汉水而南。既便因粮于敌,掠取汉水流域丰饶的粮草补给军需,又可出敌不意突入楚境,攻取主要分布在汉水流域的楚重镇。
    白起令秦军过河拆桥毁船,自断归路,示以必战。楚军慑于白起兵威,又因自战本土而有后顾之忧,无法抵挡秦锐卒的猛攻,节节败退。秦军长驱直入,迅速攻取汉水流域要地邓(今湖北襄樊北),直抵楚别都鄢(今宜城东南)。
    鄢距楚都郢(今荆沙北)甚近,是拱卫郢都的军事重镇,楚人早已集结重兵于此,企图阻止秦军南下攻郢。秦军在此遭到入楚以来最顽强的抵抗,屡攻不克,而秦孤军深入,不宜持久,乃利用夷水从楚西山长谷出而流向东南的有利条件,在鄢城西边百里处筑堤蓄水,并修长渠直达鄢城,尔后开渠灌城,水入城为渊,鄢城东北角溃破,城中军民被溺死甚众。
    取鄢后,白起休整部队,补充兵员和军资,同时将秦之罪人刑徒迁徙到所得楚地,充实后方,以此为进一步攻楚的基地。三十七年,挥军直抵楚都郢,势如破竹,楚顷襄王在兵败后,向东北方溃逃至陈(今河南淮阳)。
    秦军破郢后,随即西取西陵(今湖北宜昌),焚毁楚先王宗庙所在地夷陵(今宜昌东南),以绝楚人复其故土之心,然后向东乘胜攻取竟陵(今潜江西北),直至安陆(今云梦、安陆一带),南攻至洞庭湖边,夺得楚大别山以西的江汉地区,严重削弱楚国实力。
3,结果及影响:
    竟陵以西、以北广大地区皆为秦有。秦在郢地设置南郡(今湖北中部地区,治郢),委任官吏治理。白起因战功卓著被秦昭王封为武安君。
    秦军深入楚国腹地,重创楚军主力,迫使楚国徙都,打击和消弱了楚目国的实力,从此楚国更加衰弱。
    此战的胜利也为秦军集中兵力,东攻三晋,循序渐进地实施兼并天下的战略计划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形势。


三、华阳之战
1,战法:出其不意,远途奔袭华阳,各个击破赵、魏联军。
2,经过:
    周赧王四十年,赵军与魏军联合进攻韩国,包围韩国重要城邑华阳。
    韩国求救于秦,秦昭襄王令武安君白起、客卿胡阳率军救韩。
    联军与韩军胶着于华阳,而华阳距秦地较远,魏、赵估计援韩秦军短期内不会赶到而疏于防范。
    白起采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方法,大军由咸阳出发,以平均每日百里的急行军进行远途奔袭,仅8天就到达华阳城下。立即向魏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魏军15万人,生擒3名魏将,魏国宰相芒卯败逃;接着,又进攻赵将贾偃,经激战,大败赵军,歼敌2万,遂乘胜直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境)。
3,结果及影响:
    魏军主力多被歼灭,无力再战,割让南阳(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地向秦求和。秦闻知燕、赵联合起兵救魏,便接受魏国南阳地后退兵。此战歼灭了赵、魏军队的有生力量,极大地削弱了魏国。


四、陉城之战
1,战法:集中优势兵力围歼敌人。
2,经过: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魏人范雎针对秦国过去“越人之国”进攻,劳多获少的弊端,向秦昭襄王提出著名的“远交近攻”战略。即先交好与秦为邻,处中原地带的韩、魏两国,以威服楚、赵;楚国强,则与赵友好,以威服楚;赵国强,则与楚通和,以威服赵;楚赵亲附后,东面临海的齐国必定恐惧,会自动亲附秦国。那时,再向近处的韩、魏两国进攻。这样,得寸土则为秦国之寸土;得尺土则秦国的尺土。秦昭襄王表示赞许,任命范雎为客卿,参与秦国大事。当时,韩国与秦国疆界相错如织绣,“天下有变,为秦害者莫大于韩”(《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韩国经白起几次攻伐,国力日弱,但还有一定力量。秦昭襄王将攻韩重任再交武安君白起。
    五十一年,白起率秦军大举进攻韩国,韩军难以抵挡。秦军进展顺利,不久,夺占韩国陉城等9座城邑,斩杀韩国生力军5万余人。韩朝廷陷入混乱,开始谋求防守,但为时已晚,不久又失南阳(今河南西南部一带)、上党(今山西东南部地区)等地。
3,结果及影响:攻占韩国陉城(今山西曲沃东北)等9座城邑,极大地削弱了韩国。


五、长平之战
1,战法: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
2,经过: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高平县),以便镇抚上党之民。四月,王龁攻赵,赵派廉颇为将抵抗。赵军士卒与秦斥候兵相遇,发生冲突,秦斥候兵斩赵裨将(裨将,武职)茄。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秦军多次挑战,赵国都不出兵。赵王为此屡次责备廉颇。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国所痛恨、畏惧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命他率兵击秦。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上将军,王龅为尉裨将。白起名声太大,未免赵军有所防备,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白起面对鲁莽轻敌,高傲自恃的对手,决定采取后退诱敌,分割围歼的战法。他命前沿部队担任诱敌任务,在赵军进攻时,佯败后撤,将主力配置在纵深构筑袋形阵地,另以精兵5000人,楔入敌先头部队与主力之间,伺机割裂赵军。8月,赵括在不明虚实的情况下,贸然采取进攻行动。秦军假意败走,暗中张开两翼设奇兵胁制赵军。赵军乘胜追至秦军壁垒,秦早有准备,壁垒坚固不得入。白起令两翼奇兵迅速出击,将赵军截为三段。赵军首尾分离,粮道被断。秦军又派轻骑兵不断骚扰赵军。赵军的战势危急,只得筑垒壁坚守,以待救兵。秦王听说赵国的粮道被切断,亲临河内督战,征发十五岁以上男丁从军,赏赐民爵一级,以阻绝赵国的援军和粮草,倾全国之力与赵作战。
    到九月,赵兵已断粮四十六天,饥饿不堪,甚至自相杀食。赵括走投无路,重新集结部队,分兵四队轮番突围,终不能出,赵括亲率精兵出战,被秦军射杀。赵军大败,四十万赵兵投降。白起与人计议说:“先前秦已攻陷上党,上党的百姓不愿归附秦却归顺了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日后会成为灾乱。”于是使诈,把赵降卒全部坑杀,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年纪小的士兵回赵国报信。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拟乘胜灭赵。昭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党,后军分二路:一路由王龁率领,进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马梗攻占太原。而白起自将围攻邯郸。
    韩国和赵国惊恐万分,派苏代用重金贿赂秦相应侯范雎说:“白起擒杀赵括,围攻邯郸,赵国一亡,秦就可以称帝,白起也将封为三公,他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汉中,北擒赵括之军,虽周公、召公、吕望之功也不能超过他。现在如果赵国灭亡,秦王称王,那白起必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吗?即使您不愿处在他的下位,那也办不到。秦曾经攻韩、围邢丘,困上党,上党百姓皆奔赵国,天下人不乐为秦民已很久。今灭掉赵国,秦的疆土北到燕国,东到齐国,南到韩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却没多少。还不如让韩、赵割地求和,不让白起再得灭赵之功。”于是范雎以秦兵疲惫,急待休养为由,请求允许韩、赵割地求和。昭王应允。韩割垣雍,赵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闻知此事,从此与范雎结下仇怨。
3,结果及影响:
    秦军先后斩杀和俘获赵军共四十五万人,赵国上下为之震惊。从此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由于最有实力的赵国遭受毁灭性打击,从而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秦国自长平之战即歼灭赵国主力并独霸天下,却事隔三十二年后才最终灭赵,又过了七年才统一海内,可以说坑杀40万赵国降卒起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白起协助秦王开创了一个以暴制暴、以毒攻毒、残忍无信的先例。
    公元前207年,项羽与秦军在巨鹿展开殊死大战,九战九胜俘获秦军主力20万人。随后,项羽背信在新安城(今河南渑池东)下令将20万降卒全部活埋。仅数月后,统治历史仅14年的短命王朝“暴秦”灰飞烟灭。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拔剑自刎。历史有着惊人的相似,视万民性命为草芥者必自毙。

六、邯郸之战
1,战略远见:当时赵国利用战争间隙,厉兵秣马,重整军备,结好齐、楚、魏等国,共同抗秦。秦昭王得知赵国不予六城,让白起领军伐赵。白起认为:“赵已国内实、外交成,不宜出兵”,借口旧疾复发,不肯应命。

2,经过:
    周赧王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公元前259—前257年),秦军与赵、魏、楚联军在邯郸(今河北境)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
  秦军分多路进攻赵都邯郸。因秦壬听信范雎言,准赵割六城求和而退兵。当赵孝成正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如此赵将灭亡;建议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赵王用其谋,派虞卿东见齐王,商讨合纵抗秦计划;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同时将灵丘(今山西境)送楚相黄歇,结好楚国,对韩、燕亦极力交好。在国内则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
  秦昭襄王见赵既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遂于五十六年九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攻赵。秦军长驱直入,于次年正月进抵赵都邯郸城下。赵上卿廉颇率军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王陵战至第二年,秦军五校(每“校”领军800人)阵亡,仍不能取胜。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认为,赵自长平之战后结亲于燕,连好于齐、楚,合纵之势业已形成,其元气恢复,国库充实,而秦军虽然胜于长平,但将士死亡大半,国内空虚。现在,却要隔着千山万水,争夺别人的国都,如果赵与诸侯盟国内外夹击,则秦军必败。白起推说旧疾复发,不肯应命。昭襄王无奈,只好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仍不能下。
  魏王派晋鄙率军10万救赵。秦王派人威胁魏王说:“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魏王恐惧,命晋鄙大军暂停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观望。魏相信陵君决定救赵。他依靠魏王宠妃如姬盗得虎符,带勇士椎杀晋鄙,夺其兵权。并下令说,父子都在军中,父回国;兄弟都在军中的,兄回国;没有兄弟的独子,回家奉养父母。最后,挑选8万精兵,于五十八年进击秦军。当时楚春申君黄歇亦率军救赵到达安阳(今河南境)。秦军作战失利,秦昭襄王又令白起领兵攻赵。白起始终托病不出。秦昭襄王罢其官爵,迫使白起在杜邮(今陕西西安西北)自杀。
  十二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屡败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今山西侯马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西南地区)。秦军复败,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秦国和赵、魏、楚三国签约息兵,把以前占领的河东郡还于魏;太原郡(今太原西南)还于赵;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北)还于韩。
3,结果及影响:此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