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6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及新三板影视公司经营分析

 晨钟的图书馆 2016-12-20
一、 2016年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概况
1.1 票房市场疲软
2016年上半年,国内电影票房达246亿元,增长率约为21%,远未达到年初市场普遍预测35%的增长速度,电影市场增长乏力,行业竞争加剧。根据历史票房情况,2016年可能成为10年间增速最慢的一年。

由于电影行业存在一定季节性特征,每年春节档、五一档、暑期档、十一档及贺岁档通常为消费旺季。而影视产业从筹备、制作到发行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此收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分布不规则性。从2016年各主要档期票房情况来看,上半年主要档期较去年同期都有一定增长,但明显表现出第一季度后票房增速明显下降。此外,面对上半年票房增速放缓的困境,市场普遍寄希望于下半年各大档期提振票房,但中秋、国庆两大热门档期票房较上年同期不增反减,减幅分别达25.69%、14.82%。综上,2016年上半年电影市场增速放缓,下半年可能持续疲软状态,甚至增速可能继续下跌。根据猫眼票房专业版实时数据,截止2016年10月,国内电影票房达370亿,假设增长率保持21%,2016年票房预计为500亿左右。

1.2 国产片质量下降
相比2015年,2016年上半年至今电影作品质量明显下降且种类不够多元。从前十部影片质量来看,2015年国产影片占7部,且豆瓣评分基本在6分以上,说明影片质量较好;2016年截止目前,前十影片中国产片占5部,前五中仅占两部,且豆瓣评分均在4-7分之间,说明影片质量及水准有所下降。影片质量下降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观影人次及票房的减少,因此一定程度上造成2016年上半年电影市场增长乏力。
此外,外国进口片对国内电影市场也表现出救市乏力的状况。截止目前,2016年票房排名前20的影片中,进口片累计票房达91.08亿元,相比2015年95.56亿元有所下降。可见,进口片也难以激发中国电影市场重回高速增长轨道。

1.3 票补减少对电影市场造成冲击
2016年以来,第三方电商平台的“票房补贴”大规模减少,以票补托市、救市的行为收紧,票务公司投入票补的力度趋于谨慎。《叶问3》票房造假事件后,监管层加大对票房注水问题的监察,加之影片质量一般,影院营销缺位,短期内观众消费意愿减弱,国内电影市场受到一定冲击。
从两个时期Top10影片平均票价及场均人次来看,票价实际波动幅度不大,2016年甚至有轻微下降趋势;2016年场均人次则大部分低于2015年前十影片,即2016年Top10影片中多达7部影片场均人次不足30人,相比之下2015年Top10中90%影片的场均人次超过30人,且其中5部超过40人次。究其主要原因,除影片质量外,2015年票补力度较大,9.9元或19.9元特价影票大规模出现,刺激观众观影需求。

二、 2016年上半年新三板影视公司经营概况
面对2016年上半年电影市场增速减缓的大环境,新三板影视企业经营情况也表现出喜乐参半的状况。随着下半年各家影视公司公布半年报披露,笔者收集了专门从事“电影投资、制作、发行”的31家挂牌企业相关资料及其财务数据,并做出以下分析。
2.1 盈利情况
根据31家公司半年报披露数据,笔者将其盈利表现归纳为下表所示,从上至下按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利润额排列:

根据上表,31家新三板影视公司中,19家实现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正,即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于2016年上半年处于盈利状态。其中,唐人影视、乐华文化、嘉行传媒、耀客传媒、顶峰影业经营表现优异,扣非后净利润均在5亿元以上,唐人影视以12.86亿元位居新三板影视公司首位。相比高盈利影视公司,在亏损的12家新三板企业中,盛天文化、基美影业扣非后亏损达亿元以上。此外,元一传媒、聚禾影画、太平盛世、ST春秋四家公司甚至出现营业利润为负,靠当期计入大额营业外收入,才使得公司当期微盈的情况,其中大额营业外收入主要为政府补助或公司理财获得的收入。可见,新三板影视公司2016年上半年经营出现两极分化严重的现象,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强弱分明。
从企业当期毛利率角度分析,盛天文化、基美影业毛利率分别为-25.58%、-33.51%,经营情况不容乐观。根据其年报披露,盛天文化2016年上半年收入来源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影视剧项目预算不同,成本相应增加所致,且该公司当期主要收入来源为剧本转让收入;基美影业上半年经营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为其投资拍摄影片在各年度内发行时间上的安排差异,且前期投入较大,导致资金回笼时间较长,受电影市场季节性波动影响较大。相反,龙腾影视、东仑国际、威克传媒、海润影业、国爱传媒表现抢眼,毛利率均在70%以上。但其中海润影业、国爱传媒实际经营情况未必乐观,出现毛利率极高的原因为当期主营业务成本极低,国爱传媒甚至披露当期成本为0。
从营业收入增长情况看,2/3的公司都实现了较上年同期不同幅度的增长,嘉行传媒、南广影视、盛夏传媒、和力辰光增速领跑同行业,南广影视营业收入增长率甚至高达429867%。结合净利润(扣非前)增长率分析,仅1/3的公司实现净利润增长,但其他指标表现一般的新安传媒及乐华文化分别以8359%和1528%的高增速领先于同行业;唐人影视、顶峰影业也实现数倍增长。
此外,对比主板影视公司,2016年华谊兄弟扣非净利润6900万元,相较上年同期2.01亿元下降近60%;唐德影视上半年扣非净利润为4500万元,不到上市公司前十扣非净利润2.94亿元的1/4。相比主板影视公司,新三板影视公司总体盈利增长情况较好。虽然大多数新三板影视公司体量较小、前期亏损较大导致公司实现高增长较为容易,但未来新三板影视公司的发展潜力仍不可小觑。
2.2 资产负债情况

根据上表,经营情况较好的前19家企业资产负债率相对较低,除耀客传媒、方金影视、东仑国际及影达文化外,其余15家资产负债率均在40%左右或以下,符合行业平均水平;和力辰光、天涌影视为其中负债较少的企业,仅保持个位数的资产负债率。其中和力辰光是由于2015年年底增资扩股的剩余款到账及2016年上半年收回较多应收账款所致;天涌影视则因为2016年上半年业务收入增幅达158%,收回大量业务款。此外,ST春秋的资产负债率高达141%,母公司资产负债率也达71%,负债水平远远超过行业平均,主要原因为公司历史经营情况较差,负债较多所致。
对比各家净资产增长率,顶峰影业、东仑传媒、聚禾影画增长率较高,均在100%以上。其中,顶峰影业净资产增长主要源于2016年上半年营业利润的高增长,比上年同期增长2355.58%;东仑传媒净资产增长是当期公司增资扩股所致,增加资本公积1.122亿元;聚禾影画净资产增长同样为新增股东投资所致。ST春秋净资产减幅最大,比期初减少了25%,主要为往期负债过高,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所致。
 综合三个指标来看,唐人影视、顶峰影业、善为影业、世纪优优、和力辰光、新安传媒、天涌影视、鑫岳影视、元一传媒、聚禾影画十家公司的资产情况较优。
2.3 结论
结合31家影视公司2016年上半年盈利情况及资产负债情况分析,两个维度指标表现都十分出色的Top3公司为:唐人影视、顶峰影业、新安传媒。下期报告中将着重研究三家影视公司高成长性、高效能性的原因,及其战略发展的特色之处,由此窥探当下电影投资、制作、发行行业风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