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录丨于丹:《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田旭东TXD 2016-12-20

于丹: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大家早上好!其实我到不同的场合讲座最最亲切的地方就是在教育口。因为今天我们有很多一线的老师,特别是有很多教语文课的班主任,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都是同行。所以刚才在侧幕旁边听见孩子们在念“少年强则中国强”,这其实也是我们很多人在上中学的时候念过的名篇。而走到今天“少年志则国志,少年立则国立,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能够雄于地球,中国才能雄于地球”。几乎我们越来越看得到这个梦想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少年问题也越来越多起来,所以明德论坛怎么样才能够把我们的核心素养在今天的教学体系中凸显出来,我也作为一个一线教师来跟大家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是“国学是一种价值观”。因为我们很多位老师都会说,我们的小学、初中国学的内容现在越来越多了,我们已经越来越多地在课堂上有这样的篇目,有这样的考试,但是我仍然想说国学其实不是一种功课,不是一个门类,它是一种价值观。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开头的地方就说到了这样一种观点,“这个世界上有些学问,是使人成为某种人的学问,但是有一种学问,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比如说学医的以后做医生、学法的以后做律师,这都是成为了某种人,大家也拿着专业文凭到一个行当上,但是有一种学问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学问,他把这种学问称为哲学。所以冯友来先生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每个中国人都要学哲学,正如每个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哲学不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某种人的学问,它是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的学问”。这句话我想更合适的是放在我们的国学上。

我现在去很多科研的大学或者科研的单位做讲座的时候,总是有领导、有科研人员很遗憾地跟我讲,说“于老师你给我们补补这些吧,我们都是学理科的对文科的东西太不熟悉”。我想首先这个观念就不对,国学是什么?它回答中国人到底从哪里来?我们自己是谁?我们未来向哪里去?这三个问题是任何一门哲学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的孩子真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吗?我们真知道向何方去吗?现在有多少孩子是为读书而读书,甚至就是为爹妈、为老师而读书,读出来的都是叛逆的心理,都是觉得自己受压抑、受管制,读书没有乐趣是教育最大的失败。我想各位老师会有这样的感觉,所以为什么说国学是一种价值观呢?就是它首先得回答中国人是从哪里来的,今天的少年中国要向何方去。所以我为什么今天演讲的题目叫做“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因为我想我们今天给孩子讲了太多的成功,太忽略成长了。成功是个外在的标志,成长才是内在的能力。我们现在给小孩子讲了那么多的幸福,但是没给孩子讲苦难。小孩有资格那么幸福吗?苦难是什么?苦难其实才回答我们从何处来,为什么要往前方走。中国这个民族难道还不苦难吗?国学其实包含着大历史,包含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仅仅是道德叫国学。所以关于我们从何处来、向何方去,关于孩子的苦难教育,我跟大家分享一个我在以色列哭墙下的感受。

大家都知道,犹太民族是一个苦难深处的民族,以色列这个国家自从公元70年被罗马人屠城之后,流浪世界将近2000年,一直到1948年才真正复国。那一段448米长的哭墙,那是罗马人屠灭这个国家的时候专门留下的墙,留下它就是为了羞辱这个民族,你们原来的国没有了、城没有了、宗庙都没有了,但是有一段墙,所以这个墙底下世界不同信仰的人都到这来哭泣,都来寻他们心中上帝最早的诞生地。在这里你会见到基督教徒、天主教徒、犹太教徒,都在这里哭,但是哭墙下唯一笑声朗朗是什么时候,就是孩子成人礼的笑声,他们因为苦难太多,所以后来他们的孩子就生的比较多,他们的成人礼也比较频繁,每周一、周四、周六下午哭墙下都可以举行成人礼。我一次一次到那里去看成人礼,因为犹太人是举家出动给孩子们庆祝成人礼的,成人礼的主角——小男孩儿穿黑西装,小姑娘穿白纱裙,女孩子12岁、男孩子13岁就算成人,12、13岁我们各位老师会熟悉,这也就是小学考初中的年龄,这个时候是青春期刚刚要开始的时候。在家跟父母拧巴了,有多少还都在撒娇的妈宝,这个时候在以色列要成人了。为什么他们成人礼这么早?我们想想世界各国的成人礼早则16岁晚则18岁,没有12、13岁的。其实说白了就是因为这个民族太苦难了,它缺人。

大家都知道,在1942年屠犹之前,整个犹太人还剩下1100万,但是被屠杀了660万,他们就剩下这400来万人,跟中国的留守儿童相比都是个零头数字。可是我们今天看看,世界各国的艺术家、经济学家,里面有多少犹太人,大家想这是为什么?有一个秘密肯定是无疑的,那就是他们的孩子成人早,他们懂得苦难比懂幸福早,他们把整个家国命运跟自己连在一起早,他们在哭墙下举行这种庄重的仪式感让他觉得他可以担当,这个叫“来得早”。我们现在除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家里伺候着,抽点时间锻炼锻炼身体就已经不错了。我们现在的孩子是泡在蜜罐里也不觉得幸福,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苦难。什么是真正的苦难?抗日战争都能靠手撕鬼子的神剧教育吗?我们这个民族,这几千年的文明史上,我们现在都讲到是辉煌,这个民族有多少苦难我们讲过吗?我们现在说汉唐盛世,从汉直接到唐了,这都是中国非常体面的,但是中间还有很多年的乱离,我们讲的可简单。从我们讲中国历史到我们对自己的孩子,人总是愿意拿出最辉煌的东西,我们自己在家里也是,大人节衣缩食要让孩子吃好的、用好的,说咱家不富裕,但是把最好的给孩子,这种教育对吗?这里要说到国学是一种价值观。

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说,人生经不起三个境界。“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什么意思?

“少年经不得顺境”。小孩子最怕的就是活得太顺,因为小时候顺了,长大没有办法跟世界打交道。我们现在的孩子从小活得多任性,爸爸妈妈辅导奥数、作文,辅导完了把卷子一扔,人家别人都挺好的,你们怎么回事?有多少孩子大人越伺候、越小心,孩子越满腔愤怒,都是你们的不对。这就是太顺了,顺到觉得这个世界给自己的一切都是本分,不给就是亏欠。可是中国的教育应该是什么?就是世界给你的一切都是情分,不给就是应该,所以应该不给你什么你就没得可抱怨,而有情分给你什么你就要感恩。我们今天的孩子没有感恩教育,没有道歉教育,没有苦难教育,没有挫折教育,我们一水儿的就是成功教育与幸福教育。咱们今天这个论坛,明德论坛这两天都在探讨“素养”,什么是素养?素养不等同于完全的知识,它是一种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就藏在中国国学中。中国原来是不会这么对待孩子的,少年经不得顺境,因为少年太顺你长大就知道,全世界的人不都是你奶奶,你摔摔打打走了,老太太跟在后头哄你、伺候你,你一走出来就发现,世界都跟你原来习惯的模式不一样,那么这个孩子的挫折感铺天盖地就来了。我们现在从医学上看一看,中国的抑郁症、狂躁症、妄想症,各式各样的心理疾病早发,为什么现在小学生里都开始有这种疾病了?就是因为世界不全是你的亲人,没有人有义务永远这么惯着你。所以曾国藩的三境界说的特别好“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我们在座各位值得尊敬的老师,今天是周日,昨天是周六,我看了大会给大家安排的专题报告的时间表,每天早晨从8点半一直到天黑,中间不停歇地来听各种专题报告还有老师的讨论。这是周末,我们为什么要把整个周末摆在这?因为周一太多的老师是要给学生上课的,这是让我心中感到最亲切的,因为今天我和大家见了面,我明天早晨也给我的学生上课,这一点是我们所有做老师的人心中的一个共识,叫做课比天大。

“中年经不得闲境”。这个周末大家不能跟家人在一起了,我自己也会觉得,我嗓子都哑成这样了我还是得讲,我们都不悠闲。但是换一个角度想,人还有资格忙就是件值得感恩的事,你能忙说明你有用,什么人闲?最边缘化才会闲着,就是没有职位适合你。一个人被需要他是忙碌了,但是他精神上的自我尊严,自己应该体会得到。当老师是一个职业尊严极强的行当,这个行当如果仅仅是为了教书那点薪水,你会觉得有很多委屈的,可是你被学生需要,你如果想到我们现在就是在成全学生素养的那个人,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因为遇到我三年,这一生都不一样,这就是职业的尊严。所以人中年的时候不闲这就是一种幸福,有的可忙、被需要是在建立价值。所以曾国藩还说第三句话,叫“晚年时经不得逆境”。

“晚年经不得逆境”。人小的时候不那么顺、中年不那么闲,到老年就会有真正的顺境和闲境,否则的话人最不堪是老年等来了逆境。为什么国学是一种价值观?它会把我们这一生什么年纪该有什么境界明明白白地放在这里。所以,我一直希望现在的国学不能变成大家一水儿的都会背《三字经》、《弟子规》,这就叫国学吗?我们想一想中国的教材中讲的都是行为规范,讲的都是价值观,是从形到观念的。现在小孩有的时候在幼儿园的时候《三字经》、《弟子规》都倒背如流,但是回到家把门插上玩游戏,大人敲门说给送点水果,烦着呢,我们所说的“出必告,反必面”,还有这样一种礼仪吗?现在的小孩毛毛躁躁的,很多事情自己都不能为自己的行动买单了。什么是价值观?说到底还是中国最核心那点东西。比如说“仁义礼智信”,是从观念到行为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孟子说的好“恻隐之心,人之端也”,仁爱的开端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第一句话“恻隐之心,人之端也”。恻隐之心是什么?孟子说看见谁家小孩要掉井里了,你就是不认识也得一把把孩子给抱回来,这就是恻隐之心。但是我们现在呢?我们现在往往是做父母和做老师的以学习为名剥夺了孩子本能的“恻隐之心”。孩子的心都是柔软的,但有时候我们说学习因为需要坚强的意志,你要舍弃一些东西。我在前不久看见一个真实的报道,山东青岛一所大学里面的一个大四的学生,跟老师请假说我姥姥得了乳腺癌已经是晚期扩散了,我想回家去陪陪姥姥。老师给他回复是:这不构成请假的理由,如果你不来就算你旷课。这个学生说我姥姥已经72岁了,她已经是晚期了,我想陪陪她。老师就给他转发了一个帖子,说世界卫生组织说人的寿命在延长,72岁还很年轻。然后这个老师跟学生说,现在你姥姥最需要的就是你在学校好好学习,你要置生死度外的好好学习。各位老师听了也很惊讶,我当时的第一反应太惊讶了。我在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什么叫解惑?我们各位的位子,是要把天地大道传给孩子的,我们能告诉孩子放下你的孝亲之心,置生死度外就为了眼前这点学习?我们哪门知识比老人生命最后的关头看看孩子更重要?可是这是我们老师在教孩子。所以我今天要对我们小学、初中,我们这些一线的老师说,国学是一种价值观,从我们老师的心中到我们的孩子心中,如果要是最初的恻隐之心都没有了,那这一辈子我们根本没有幸福的能力。一个冷漠的人是没有幸福可言的,冷漠的人可以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这不是幸福。幸福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幸福有的时候不以你占有的多少为幸福,而以你的付出换回来的人格尊严,对人性的最高成全作为标尺。

像刚才我所说的以色列民族,我很喜欢的一本书就是以色列的一位医生维克多·弗兰克写的《生命的意义》,这是弗兰克这个医生探讨幸福学的一本书。他其实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人一生生命的意义不完全在于追求幸福。为什么他有资格这么说?因为1941年当纳粹已经逼近他的家乡奥地利的时候,他作为一名优秀的精神科的专家,那一年他整整30岁,带着他自己刚刚怀孕的新婚妻子,两个人拿到了美国签发给他们的签证,让他们移居美国做出医学上更大的成就。但是这个时候纳粹要占领奥地利了,他非常痛苦,一个人在维也纳的教堂里听着管风琴坐了一下午,他想他是走还是留?他要走的话会更接近幸福,但是他父母走不了,他也知道纳粹来了以后会首先屠杀老人和病人。他在想我就是救不了我父母,我能不能陪着他们?他更在想我是个医生,我是一个拿执照有名的医生,我可不可以给更多人开具出无病证明,这样就可以从纳粹手里抢下来一批人的生命。这两件事情折磨着他,他回到家的时候发现他爸爸捡个石碑扔在门口,说是犹太教堂刚刚被砸毁了,他一眼看到那个碑的第一条就是你当孝敬父母,他突然彻悟了,既然这个残暴的运动已经来临了,作为儿子他要陪伴父母,作为医生他要冒着危险给更多人开无病证明,所以他留下来了。三年以后当他皮包骨从纳粹营出来的时候,他的父亲、母亲、妻子及没出生的孩子都死在了那里,他孑然一身,但是毫不后悔,但是他写了著名的书就是《生命的意义》,我推荐我们的老师看一看。因为它里面斩钉截铁地得出一个结论,就是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追求幸福,我们能够把这样的观念去感染我们的孩子吗?中国人原来的恻隐之心换来的那种个人人性上的温暖,中国人是一个人性多暖的民族?我们何以走到今天?我还特别推荐我们的老师们看一看《吾土吾民》这本用英文写出来的书,“我的国土,我的人民是什么样子的”,大家看看中国人的人性多么暖。

恻隐之心就是仁爱的开端,仁爱的“仁”字在老百姓的解读中就叫二人成仁,所谓仁爱不过就是两个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我们现在的孩子会处理人际关系吗?我看到一个报道,春游老师给孩子们分小组,学习最好的班长就是公认的好孩子,一看名单里有班上调皮捣蛋的孩子,愤怒地跟老师说,我不跟坏孩子一个组,老师说他们都是你的同班同学,大家就是一起春游一下,不行,让我跟坏孩子在一个组是我的耻辱,你要非得把坏孩子分在跟我一起我就跳楼。这个五年级的班长,大概也就11、12岁,就在他的班主任面前一把没拉住冲上阳台从6层楼上跳下去了。这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我们从去年年底二胎放开之后,现在很多人家40上下的母亲那么想要个孩子,要不了,是因为老大不干。你要老二我就离开出走,我现在要中考了你看着办,给父母施加的压力太大了。所有这一切我们回到孟子这句话“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本能的恻隐之心我们孩子还有吗?我们因为学习剥夺了多少同理心,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孩子要想把手里半袋牛奶给猫喝,妈妈会说看猫多脏你离它远点,要不就说咱们还得练琴哪有工夫?所以如果没有恻隐之心仁爱第一点没了。

第二句话“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我们知道中国的教育里是讲礼义廉耻的,我们今天恰恰礼义廉耻这个羞耻心太少了。中国有几个孩子会主动说一句“对不起我错了”,凤毛麟角。我们现在发现孩子会理直气壮推卸责任。可是咱们再往前追溯,中国的教育真的有问题,为什么我说从小学、初中要补价值观,各位老师你们要是没有补好这个价值观,交到我们这个到大学根本来不及。我们这里有多少600多分全国各地的尖子,但是在宿舍里为一个靠窗的床位,为谁先打水,人脑袋打成狗脑袋了,天天找老师说的事你哭笑不得。我说都大学生了,这点事能争成这个样子?没有人认错,谁都不认错。我们的家庭教育,独生子女从小的时候,过去中国人叫拉扯孩子,左手拉一个右手扯一个,背上背一个后头还跑两个,现在哪有“拉扯”这个字?现在都是一个供奉着长大,所以一个小不点到一周岁左右走路,小腿一软坐地下了,他没事,你看各家的姥姥和奶奶,冲上去抱起孩子,不是踱地板就是踢椅子腿,“这个臭椅子绊倒我们宝宝了,我们打它”,孩子本身没哭,这一说哭起来了。独生子女隔代抚养这是中国社会太常见的现象了。我们无论到欧洲、美国,太多的国家家里两三个孩子加一两条狗是标配,孩子从小一块跟狗玩大,父母连孩子带狗特别平等,一块养大,哪有隔代抚养?人家老人都悠闲,全国旅游。我们倒好,勤劳的爷爷奶奶唯恐带不好孙子,所以我们的孩子从小没有自己买单,自己道歉这一说,什么事都是大人不对,但是大家要知道,一个人3、4岁没学会道歉,到了30、40岁的时候他都会不懂是非。现在年轻人为什么总离婚?谈恋爱的时候都很好,一吵架小女孩儿就特别委屈地跟我说,老师你看他怎么这样对我,我爸从来不这么对我。这真是我们的孩子的悲哀,这个孩子长大她身边没哥哥也没弟弟,她最亲近的男人就是她爸爸,她认为她男朋友就是接替她爸爸的,也就是说恋爱里谁都不觉得说我给别人付出叫做爱。大伙都想你要是爱我就得为我做什么,这就变成了天经地义。这样的孩子走进婚姻,婚姻能稳定吗?我真见过离婚的理由就是因为两口子没人会叠被。特别可笑吧?是真的。结婚以后俩人说谁叠被?俩人犯愁了,说咱俩被都不会叠,万一生出孩子来谁带?后来俩人想要不咱俩都找一个会叠被的。这些现在听着像笑话,但是都变成了真事。所以大家要知道“羞恶之心”。

我给各位老师推荐叔本华的一句名言,“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这句话说得好,人现在就是想要的太多,会做的太少,我们的孩子尤其如此。人人都以雄心壮志的梦想为由,想要整个世界对他的恩宠,但是让他去叠个被他都不知道去拎哪个被角。也就是说不会道歉、不会为自己生活买单,长大以后这个人必定是一团戾气。我们现在看看网络上的情绪,中国的网络情绪太不正常了,对任何好事没有祝福,挑剔、找里面的毛病,对任何的坏事不同情、不悲悯,这样的事太多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有很多人不能为自己的生活买单,所以就把这团戾气转移到别人身上。一个真正很自强、自立的人他会找“我能做什么”,而不是“别人还亏欠了我什么”。一个从社会制度抱怨到单位领导,再到自己家老婆孩子,谁谁都欠着我,只能说这个人他自己能为自己买单的能力太差了,你不能对别人说“对不起”的时候,其实你自己已经亏欠了整个世界。这叫“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第三句话,“辞让之心,礼之端也”。人懂得辞让,中国原来物质条件不那么好的时候还知道辞让,但是现在呢?我们再回到《老子》第81章最后一句话,叫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也就是说苍天根本的道理是利而不害,有利于万事万物的生长,不制造祸害,而人间最高的道理叫做“为而不争”,记住这四个字。有所作为但是不跟别人争斗。“为而不争”是人应该有的姿态。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跟别人争,不意味着你在自己的本职上没有作为。所以中国人理想的境界叫“为而不争”,应该跟我们的学生讲一讲这样的道理,我们可以争,小孩争口气是跟自己争,不能动不动就给老师打小报告,谁谁谁不好。也就是说我们有一种心态,就是你比我好,不是我追上你,而是把你拉到比我还低。原来孔子所说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今天能做到吗?我们现在是见到比我高的就把他踩到脚底下,见到比我低的就笑话别人,这叫做“嫉人有,笑人无”,现在这种心理从小学生就有,我们能够有这种礼仪辞让吗?我们现在不提倡说孔融四岁让梨。

第四句话“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最大的智慧无非是个“是非之心”,懂得明辨是非就是智慧的开端,这句话说得好。朱熹先生在这里其实让整个中国哲学的思维考证在论辩之中光耀中天,所以孔子、孟子、诸子、王阳明,到了王阳明先生的时候,他有一句名言,他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什么叫“良知”,良知就是人懂是非。我们现在知识教育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发达,但是良知教育、价值教育、是非教育真的是特别糊涂。所以你说中国的GDP越来越走向国际化了,我们越来越强了,我们的是非越来越明白吗?

我前几天看见巴西足球队遭遇空难,这支足球队本来是要去踢哥伦比亚杯的足球赛,结果出这么大的事情。我看到国内的评论很多被几百点赞置顶的评论,说的居然是“呀,这飞机上坐的怎么不是中国足球队,要是中国队空难了,那后边的事就好办了”,“什么时候给中国队也找辆飞机”。各位老师想一想,民族发生这么大的苦难,我们不悲悯反过来诅咒同胞,何怨何仇?中国足球队表现不好你可以调侃他、吐槽,可以骂他,但是这么恶毒的诅咒,按过去老百姓的话说,这多不积口德,多遭报应,现在我们没有这个概念。那么看接下来的报道,在哥伦比亚杯比赛决赛的那天,这场注定没有对手的比赛,赛场里那些民众自发地穿上白色的衣服,满满地坐进了球场,座无虚席,而他们对手那支队整整齐齐地穿着比赛服隆重入场,这支遇难的球队孤孤单单只有球童出场,在这样一个场合里大家隆重地致敬,对手和球迷向一支不存在这个赛场的球队致哀。我想起了喷中国足球队的人,这就是差距。

刚才我们说“少年强则中国强”,让我们的少年多一点明辨是非吧,多一点抱团取暖吧,多一点慈悲、多一点志向,我们这个民族苦难已经够多了,中国人想抱团出去都来不及,何至于窝里斗?我们有是非之心吗?其实所有这一切,这叫做人心的开端。孟子说人人有此“四端”。你说我就没有恻隐之心,不同情,我冷漠,你怎么着?我就犯浑,我就不明是非,怎么着?我就什么都不让,我就霸着了怎么着?我什么都不对,不道歉怎么着?孟子给了三个字叫“自贼也”,这个意思就是说那你是自己糟蹋自己,一个人如果自己糟蹋自己,没有人能够救他。可是人之为人,从小都希望顶天立地,爹生娘养,精心呵护着,咱们这些老师废寝忘食地管着,你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自贼的、堕落的人吗?所以怎么样能够明白仁义礼智这个开端。

再说“信”字,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怎么做好正直,老师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人民百姓要知道守信,这个信在一个个人是活的有信念,彼此之间是要有信任的,对于社会政权要有信念,这都叫信,所以老师说做好政治也简单,有充足的粮食、物质基础,有充足的国防兵力基础,再有人民足够的信誉、信任和信念,有这三点可以做政治。子贡为难老师,说“必不得已而去”,老师想了说“去兵”,我可以不要国防了。子贡还要说“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咱再去一个,老师说去食,物质基础我也可以不要。接着孔子说了一句话,“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如果没有信字,人民百姓一切都无用。今天无兵吗?无食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但是我们有信吗?为什么GDP不断刷新高,但是诚信,现在在家里都没实话了。“仁义礼智信”这就叫价值观,这就叫核心素养。走到什么时候你是个中国人就得这么办事,不然的话你就叫愧对祖先。中国人过去说愧对祖先那是天大的事,进不了祖宗的宗庙祠堂,过去孩子犯了错大人说上牌位墙跪着去,这是最重的责罚,但是现在呢?现在我们非常大的一个危机就是人心里找不到标准了。西方的信仰在教堂里,东方的信仰在祠堂里。当西方人说有神的存在,任何事说OH MY GOD,中国人会说“唉呀我的天”,这个天人合一,天道、天理、天良还在,可是我们今天自己的宗庙祠堂被自己去了,外国人的教堂也管不了多少中国人的事,那中国人的殿堂在哪?我要说中国人的殿堂其实就在中小学的课堂里。中小学的课堂那就是建立信念、恢复殿堂神圣的地方,我们的学堂相当于殿堂了,我们每一位老师,其实都是一个用生命成全学生的人,所以中国的国学是什么?国学就是这样一种价值观,国学其实就是在以这样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这是我想跟各位老师报告的第一个心得。

第二个命题我要讲一讲“成长比成功更重要”。为什么成长更重要?因为成长是一种变化,成长是一种生命自己的感悟。什么是成长?我们知道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才是形容词,要能把这种道德擦得更明亮。大家知道小学生、初中生课业会越来越紧,但是道德水准就一定越来越增加吗?不然。很多不懂事的孩子大人都说还小,长大就懂事了,这个话我不同意。在我看来,孩子最懂事的时候就是幼儿园的时候,很多时候是越长大越不懂事。幼儿园的小孩都知道要排队,要遵守纪律,谁加塞别的小孩会愤怒地揪出来,幼儿园小孩很有礼貌,见了大人会叫,幼儿园的小孩知道什么时间干什么,饭前便后洗手,中午睡不着觉也不能说话。所以越小的时候,人跟人之间的边界和默契越清楚。长大以后为什么有那么多贪官?贪官其实就是拿着钱贿赂上前加塞的人,长大以后人如果不经常擦拭自己的道德,他怎么能是“明明德”呢?所以人从小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一个小孩子懂得自律,从而拥有自尊,长大才有自由。

现在我们孩子的问题就是从小没有自省、自律,长大没有自尊、自由。从小现在孩子就拧巴,就觉得大人都在管着,所以我为什么要强调“成长”这个概念?因为成长跟自我管理有关,我真心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够跟家长们多多沟通,让我们的孩子多一点自我管理的能力,因为一个人的自律是伴随着自尊感的。我们现在有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太操心了,操心多了孩子也不容易。比如一上小学一年级,6岁的小孩,家长不放心、老师不放心,班主任会说所有的家长建个微信群。孩子刚回家自己还没拿出他的家庭作业,妈妈围裙上擦着手过来了,赶紧坐这做作业,孩子是不是也挺愤怒、挺沮丧的?说实在的,过去没有微信的时候,孩子不都得自己记功课吗?现在好多作业都是给家长留作业,做完了就说老爸给我检查一下,一检查说你错四道题,自己再查一遍,查出两道做完了,又扔过来,还有两道,不会我给你讲,有一道怎么都听不明白,算了我给你写吧,照着抄抄吧。所以现在有一种现象,家里交家庭作业的时候永远都是“优”,一考试的时候就70来分,为什么?因为爸爸妈妈没有带在身边。这种情况是不是会让孩子沮丧、有挫折感,这种情况会不会让一个孩子越来越对自我没有判断?也就是说家长都关心孩子,我觉得家长的关心是要营造一个爱学习和爱提问的气氛,但绝不可越俎代庖。老师的管理也一样,老师加大力度管孩子,最好放过家长。因为不是家长不想配合,是什么时候都老师跟家长一人一只胳膊拎着小孩,孩子脚不粘地,这就叫拔苗助长,现在是家长拎一只胳膊、家长拎一只胳膊,等老师和家长一松手孩子一下就摔地上了。所以怎么能让一个人自强?中国人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什么叫“君子自强不息”?就是每天自己要干什么事得知道,春夏秋冬四季,中国人为什么爱说“天”?就是苍天所有的道理,他该干嘛的时候他就干嘛。我们现在的孩子,能知道干自己该干的事吗?所以为什么现在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差,为什么他不自律了?就是因为“他律”太多了,好东西也有个过犹不及,天天在学校老师说,回家家长也说,孩子就觉得我破罐子破摔了,反正我也学不出来了。怎么样能够鼓励一个孩子有尊严?让我们的孩子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以后他才有自由。

所以关于孩子的尊严感,我也真是遇到过很多好老师,我自己的成长中跟我的孩子在上学中都遇到过很好的老师,我的孩子上小学就在北师大的附小,我真心觉得是一所特别好的小学。我们遇到的这些老师,他们的做法让我真是心存敬重。我的孩子是女孩子,上一年级,小孩特别盼着上学,回来了以后小女孩儿一上学都特别遵守纪律,同龄6岁的小男孩儿都很淘气,她回来就说我们班男生太闹了,我们班有一个个子小小的,戴一个大圆眼镜的小男孩儿,老师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教授”,因为他戴眼镜,说那个“教授”闹的呀,我们上着上着课他就站起来了在那唱歌,拽拽这个同学、拽拽那个同学,我说挨罚了吧?她说没有,我们班主任在前面停下来跟他说“教授你是不是想给大家演个节目,你看我也教累了,那你上来给大家唱一段吧”,他就上去了,给全班唱了首歌,然后老师说“你看你也演完了,我接着讲你下去坐着”,回去坐着安安静静听课。我说这个老师挺了不起。过两天我女儿说他越来越不像话了,上着课往外走,一拉门出去了,我说怎么办?她说:“是呀,我们老师也愣了”。老师就问他,说“教授你干嘛去?”,他扶着门跟老师说“你讲的没意思我出去玩会儿”,就走了,我说这回得挨罚了吧?她说没有,我们老师愣了一会儿回头跟我们说,“你看教授他就是个诚实的孩子,他不爱听我讲课,他就不借口说他去上厕所,他想玩会他就说我讲的不好他就出去了,所以他很诚实”。各位老师,我觉得这个小学班主任不容易,这是个了不起的老师,不是所有老师都能这样的。后来到二年级了,到二年级他们互相选小班干部,选出来的都是乖孩子,肯定没人投这个孩子的票,班主任就做引导,班主任跟他们说,“你们看,这个教授他歌唱的好,他要是当音乐科代表是不是不错?”最后小孩们真选了他当音乐课代表,据说从他当课代表那天起,一天到晚站在椅子上要求大家坐好了,谁都不许乱动,谁都不许不遵守纪律,他变成全班最遵守纪律的孩子了。就这过了三年级、四年级,大概从五年级开始我女儿回家就总跟我说,“教授的奥数比我们都好,他学好多题,男孩儿是聪明,他做题特别好”,后来这个孩子真的成了班里特别好的尖子。这都是孩子回家顺口说的,从一年级、二年级、五年级,我孩子口里的同班同学是怎么成长起来的,这就是好老师鼓励一个孩子成为有尊严的自我,真的不容易,这个案例就在我身边。所以我一直在想,这样的孩子遇见这样的老师多么幸运。

再跟大家说我自己的例子。一个孩子的尊严感是怎么被鼓励起来的?我从小就是一个很偏科的学生,我的数学很差,但是我语文很好,我的作文一直是范文。我小的时候没有六年级,还上了一个特别普通的初中,也没有分班,没有重点学校。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是60年代北京大学一位才子,他从四川考到北大,才华横溢,他应该是66年毕业考古典文学研究生保送,他已经确定了是古典文学的研究生了,结果就在他保送研究生前夕到中学实习,实习中文革爆发了。这个北大才子就糊里糊涂留在了这个中学,一教是十多年,直到我入学老师还在教。他教我的时候算起来也不过40出头,但是在我们看来好老都谢顶了,手里永远拿着烟嘴一直在抽烟,写一手极为漂亮的粉笔字,他的书法太漂亮了,他上课很有魅力,用他那一口川普,背中国的诗词歌赋不拿课本,了然于心。他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深深地感染我们,那是骨子里激情澎湃的热爱。在众多学生中我默默无闻,我是什么都学不好,除了语文好别的都不好的一个学生,他就一直在鼓励我,他给我拿大量的课外读物,他要求我背的东西第二天必定要提问我。我想这么一班的人怎么老给我加压,他不停地给我加压力,他还带我去他家,我跟他骑自行车很远,北京走街串巷在一个小胡同,他家在大杂院里,要骑到最里面。屋子里面一进门是个大床,我一进去的时候看见师母背对着我们坐在床前在缝被子,夕阳西下,师母回头一笑的时候,我当时觉得那是70年代末我们这种小女孩儿看见的最典雅、最美丽的女人。师母笑笑,起来说:“老师老说起你,我给你倒水。”老师小屋里四面墙都是中药格子一样的柜子,老师拉出来一个,说我带你来看看怎么做卡片,我教你做卡片。他那笔漂亮的书法,整整齐齐的字,再一瞅抄完了以后用红笔在旁边做批注,他在旁边告诉我怎么做卡片。这样的日子一直贯穿着我的初中年华,到考高中,我上高中80年代了,那个时候有重点学校,我因为这个老师我的语文成绩超级好,我考进北京四中。当时我妈妈给我办从初中往高中的转学手续,回来的时候告诉我说我的语文老师居然拉着她的手哭了,语文老师跟她说,说“大姐,我心里一直有个梦想,就是从我手里送出去一个中文系的大学生”,他说“我在北大没有上成古典文学,我所有的梦想都在我学生身上,但是十多年没有高考,现在终于恢复高考了,你的孩子是我最抱有希望能送进中文系的孩子,他说这个孩子上四中,四中是好学校,我得祝福孩子,但是我一个梦想又灭了,她不能从我的手里去上中文系了。”我从四中还真考了中文系,我在中文系的几年就变成了个好学生,学习成绩特别好。所以我到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也考研究生,但是当年最时髦的专业,80年代那个时候大批的东西涌入,文艺美学在80年代中晚期是最时髦的专业,我几乎决定要考文艺美学的硕士。在我考研究生之前三个星期,师母突然给我带话,说我的老师已经病危了,一辈子手不离烟斗的中学老师最终死于肺癌。我去看他的时候,他已经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整个人只有80来斤,躺在病床上盖着被单,脸蜡黄。所以师母说他说不出话了,你是他最喜欢的学生,你跟老师说说话。我拉着他的手,他的手软绵绵的,面无表情躺着,我就想我能跟老师说什么呢?我说我挽救他生命?我说什么都没用。那个时候我突然对老师说了一句话,我说“老师我考古典文学的硕士”,老师那个时候骨瘦如柴的手紧紧抓着我,挤出一个字“好”,后来我师母告诉我,这也是他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个字。所以大家知道吗?我现在之所以能讲《论语》、《庄子》是因为我考硕士前三个星期的临时决定,就是因为我的中学语文老师。我跟各位讲我孩子遇见的语文老师、我讲我自己遇见的中学老师,就是我想跟各位说,语文老师,特别是那些做班主任的语文老师,你们才是真是用自己的生命提携孩子成长的人。什么是明德论坛?我们要说的提携孩子成长,一路上的成全都比他的成功要重要得多。

我为什么强调要让孩子活得有尊严,看看这些班主任,无论是我这个差生怎么走到今天,还是我孩子周围的学生,他们不都是在老师的鼓励下长起来的吗?每一个人其实都是不可复制的,人一生的理想不是把自己盗版成为别人,成为你偶像的山寨版,人终生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真自我。我们今天总是说“不忘初心”,“初心”要有才能不忘。我们有多少孩子被学习、被课外班绑架了所有时间的时候,我们根本来不及养出一份初心,就已经失去了自我。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终其一生都没有成为真正的自己,别人读什么书你读什么书,别人考什么试你考什么试,即使是弹琴、练芭蕾、学书画,也不是为了审美和修养,而是当成一个加分的敲门砖,这样的孩子可以考出好成绩,但是这个孩子的悲伤是他没有美的眼光,没有爱的心灵。有一句谚语说得好:“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各位老师想想,今天的世界是“鲜花”太少吗?不是,是“看饲料”的眼光太多。有多少人急功近利,看什么都说这有用吗?我们跟孩子说的都是“把时间都花在有用的事上,看点有用的书”,我在这里也斗胆跟各位老师提我的一个观点,我认为要让孩子腾出时间看点闲书,因为课本是有用的书,但闲书是有趣的书。一个人既要做一个有意义的人,同时要做一个有意思的人,一个人如果只活得有用,而毫无乐趣的话,想想无趣的人这一生多么可怕?我们遇到种种的坎坷、挫折的时候,如果我们自己没有活色生香的趣味,多么可悲。其实爱读书这件事在我看来主要是在读闲书里,这就像是正餐和零食的关系。做家长的都愿意孩子一日三餐吃的好好的,经常说“好好吃完了以后就不要吃零食了”,其实在我看来孩子吃点零食没什么,他们都正长呢,只要不拿垃圾食品当主食就行了。孩子上完正课读点闲书怎么了?读点闲书他才有乐趣。我觉得我能有今天就是我从小读闲书,我们小时候因为可读的太少,一天到晚抱着各种小说看,从没上小学的时候就看浩然写的《星光大道》、《艳阳天》,上小学看《青春之歌》、《青春万岁》,这样一批书解放出来了,我那时候还看国外书、武侠小说,后来我才深深理解了高尔基所说的“文学就是人学”,要想看见人性,看懂沧桑古今,光靠课本肯定不够,要在鲜活的悲欢离合之间,所有这一切都相关于成长。

孩子们的成长是需要陪伴的,成长应该是一件活色生香,能自律、有自尊也有丰富的自由的事情,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人,这是所有老师追求的目标。所以我一直在想,怎么样能够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有两个基本素质:第一是打开发现的眼睛,对世界好奇,而不仅仅是接受标准答案,因为问题总比答案多。第二是会自我管理,有自省、自律,所以带着尊严。这两个素质在我看来就像是咱们去买一辆车,最重要的部件是什么?买一辆车总不能因为那个车的音响好,最重要的一个是油门、一个是刹车。油门足不足确保它能不能跑得快,刹车灵不灵确保它是不是安全。在我看来人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有足够的好奇心人生的“油门”就足,有足够的自制力,人生的“刹车”就灵,能把这两个习惯给学生,比成绩重要得多。人从很小的时候,我们说基础教育,人带走的是什么?带走的是毕生的习惯,人能带走习惯他这一辈子就被习惯成全了,怕就怕全家伺候着孩子,从早晨刷牙洗脸开始到晚上帮忙检查作业,最后伺候的孩子一事无成,这才是生命最大的悲哀。

关于成长大家都有很多心得,如果我们能够从基础教育开始,把成长做好,其实今天在座的各位老师,你们都是一线的校长、老师、管理者,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孩子带着习惯以后给自己成功,因为咱们都陪不了他一辈子。什么是给自己的成功?有一个寓言说得好,一个小伙子觉得自己的老酋长料事如神,小伙子想什么事你都说得对,凭什么你什么都说得对?我就要跟你打个赌,小伙子抓了一只刚刚出来的小鸟背在身后,胸有成竹挑衅老酋长,他说你说我手里的小鸟是生还是死,心想你说活的我就把它掐死,说是死的我就把它放出来,凭什么你老是对的?老酋长给了一个智慧的答案,他说“生命就在你的手中。”我们所有为人师表者,小学、中学,我们想给孩子带走的无非就是这句话。我们在考试中已经给了孩子太多的标准答案,但是我多么希望我们为人师表者可以给孩子最高的附加值,是让他们懂得非标准答案永远比标准答案多,如果带走了这种好奇的习惯,如果带走了这种自律的习惯,如果把成长看得比成功重要,如果把一个小自我的生命放在大时代里,知道这个苦难民族和它未来的幸福都跟你当下的努力相关,那么我们这个孩子就可以跟自己说,他的生命是在他手中。做老师的人是来成全别人生命的人,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爹妈给他性命,性命是用来吃喝、活着的,老师给他第二条命是生命,生命是明辨是非的,那是生活。但是走出课堂孩子们会有第三条命,那是使命,使命是用来成就和担当的。什么是“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就是我们看着他们从一条性命两条生命到第三条使命,真正让他们来撑起少年中国,我想这是我们所有人的愿望。

2016年马上就走到年底了,2017年会有多少少年因为我们的成全更自强?年复一年,我们会有多少少年真的让中国更强?我们抱着这样一个集体的共识以文化人,祝福成长,在新的岁月里,祝福在座的各位我值得尊敬的、亲爱的同事,你们万事如意,你们的家人幸福健康,你们的学生快乐成长,谢谢大家!


世纪明德

研学旅行在中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