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庄死后37年才下葬,背后原因竟是因为这个

 昵称413468 2016-12-21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75岁的孝庄太皇太后离开了人世。但这位对清朝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人却并没有被康熙安葬。

本来按照惯例,孝庄应当与皇太极合葬于关外昭陵,但事实上,孝庄却被一直停放在顺治孝陵之侧,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服父丧27个月之后,才动工兴修昭西陵。

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康熙始终不葬祖母,虽然事后雍正解释为康熙与祖母感情笃深,不忍下葬,但于情于理,这话始终说不通。

在中国传统的丧葬礼节中最讲究“入土为安”。感情深才更要及早入土安放,但康熙却没有这样做,这其中必有迫不得已的隐衷。

2

根据史书记载,孝庄太皇太后在临终之时,告诉康熙,太宗的陵寝奉安已久,而且已有孝端皇后合葬,就不要再为自己重新动土了。况且自己还挂念着顺治和康熙父子,所以希望在顺治孝陵附近安陵。当然,这只不过是史官的一面之词,不免有美化太后之嫌,难以全部信服。

孝庄死后,康熙执意要在宫中为祖母守孝三年,后来因为众位大臣的反对,他才只戴孝两年。康熙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出于孝道,二是出于不可告人的伤痛。这话要从皇太极宾天西去说去。

皇太极死后,留下一个六岁的孩子福临,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老婆,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兄弟多尔衮。福临顺利被拥立为新皇帝,这种权力斗争的微妙结局,与福临的母亲所做的努力分不开。

当时最有能力继位的要算是多尔衮,但他为何会甘愿让一个毛孩子当皇帝?这就要提到福临的母亲孝庄太后了。孝庄为了保存皇太极的事业,不得不做出有悖伦常的事情,下嫁多尔衮的事情虽然没有得到考证,但失身想必是无法避免的了。

3

这一点让孝庄碍于世俗礼法,无法与太宗合葬,但这是家丑,无法明说,康熙心里虽然明白太皇太后的苦衷,却也是只能吃个哑巴亏。这也大概就解释了为何康熙为孝庄戴孝两年,却迟迟不肯将其下葬的缘由。

顺治七年(1650年)时,张苍水所写的七言绝句《建夷宫词》引起了轰动,从中也能窥得些许缘由。

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掖庭犹说册阏氏,妙选孀闺作母仪。

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这首诗在民间迅速流传开来,但如果真如诗中所言,孝庄下嫁给多尔衮,封摄政王为“皇父”的话,那应该会颁诏文,公告天下才是,但却并没有这样的信息从宫中传出。所以孝庄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便成为了清初的疑案之一。

一直没有可靠的史料能证实孝庄与多尔衮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但从蛛丝马迹的推测中,后人也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4

孝庄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在她十三岁的时候,投靠皇太极,而那时多尔衮也不过十四岁的年纪,二人从小朝夕相处,青梅竹马,产生情愫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皇太极却娶走了孝庄,多尔衮很可能出于报复,或是旧情未了,借着权势,逼迫孝庄下嫁,这也是有可能的。

还有一说是,摄政王多尔衮在逼死政敌豪格后,娶了豪格的福晋,来自科尔沁蒙古草原的博尔济吉特氏。但是民间却以讹传讹,说是当今皇太后,同样来自科尔沁的博尔济吉特氏下嫁多尔衮。

文人们还写成文章,编造了种种传说,生动描绘了皇太后和摄政王的亲事。野史中所载的大婚恩诏,显为文学笔法,系好事者杜撰,自不足信。

不论史书如何记载,孝庄死了四十年后才下葬,此事千真万确,所以,后人才对太后下嫁这件事议论纷纷,不过事关皇族尊严,在清代档案和典籍中没有任何记载。清朝对她尊崇备至,极尽歌功颂德之事,在陵寝祭祀方面也把其放在首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